其實農林以製茶起家,為全國最大的民間地主,共擁有3206公頃土地,資產規模僅次台糖。近十年來,由於茶葉失去出口競爭力,已轉型為土地開發商,主要靠出售土地及收租獲利。
所以當4月15日,農林以39.3億元得標老埤農場後,內埔鄉民都不敢置信,轉型為土地開發商的農林怎麼還會想種茶呢?且預計分十年投入28億多元,搭蓋種苗網室、茶葉加工廠,興建道路等。
由於買地連同預計投資十年的金額約66億元,承租戶蔡榮謨怎麼打算盤,都覺得划不來。他說:「農林預計一斤茶要賣300元,到底要種到民國幾年才能回收?我看100年都沒辦法吧!」何況農林有3200多公頃土地,為何要到屏東種茶?
百年老字號茶廠 曾經獨領風騷
農林到底所為何來?其實,1899年創設的農林,前身為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為台灣百年老字號茶廠。1950至1960年代,正值「台茶」的黃金時期,農林獨領風騷,擁有最多茶園,也是台茶最大的生產商、出口者。
之後因人工成本增加,面臨「種一斤茶,賠一斤茶」的窘境,茶園陸續廢耕,股價也像溜滑梯跌至2塊錢,連雞蛋水餃股都不如。
十年前,張金燕擔任董事長後,為突破困境,出售無開發價值土地,換取有利資產,逐漸變成土地開發商。這幾年都是藉助出售土地以及租金收入創造獲利,逐漸讓股價起死回生,並開始發配股利,今年以來股價維持在15至17元間。
例如農林擁有台北原大亞百貨地下1至3樓,每年可固定收3.58億租金。去年底,也取得苗栗銅鑼「住宅開發案」「工商綜合開發案」兩大開發許可,今年5月又拿到南投縣「中明觀光遊樂區開發計畫」開發許可,預計將規畫擁有110間客房的飯店與體驗遊樂園區。
翻閱2014年財報,茶葉營收占比已降至11.22%,廣義的農業占比(包括蝴蝶蘭)也只有31.44%。主要收入為工程(21.31%)、其他(租賃收入,20.36%)以及化工產品20.32%。
大規模栽種 面迎戰進口茶
既然農業已不是主要收入,為何突然想大規模種茶?27年前就進入農林財務部服務的張金燕,見證公司的興衰更迭,從員工變成股東,十年前被推派擔任董事長後,心中一直有個夢:再造農林台茶龍頭的光榮歷史,遂逐步復耕舊茶園,截至去年累計達83.8公頃。
但是對她而言,這樣的復耕速度太慢了,因為這幾年台灣茶飲料需求大增,自產茶葉早就已經供不應求,瓶裝茶以及茶飲料業者,每年進口約4萬噸原料茶,卻屢屢傳出進口茶品質參差不齊、農藥殘留等問題,凸顯食安的重要,更加速了她圓夢的腳步。
不過,她必須先解決價格競爭問題,唯有藉助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才能降低成本,以迎戰進口茶。但是農林擁有的土地多為山坡、丘陵,復耕申請又曠日廢時,只好向外洽詢單一平坦、好管理又產權清楚的農地。
尋找年餘後,終於在去年標得老埤農場,計畫生產安全的在地台灣茶葉,並將目標價定在每斤300元,以越南進口飲料茶原料平均每斤200元,斯里蘭卡每斤400元的行情來看,頗具競爭力。農林表示,強調安全無毒的茶,在消費者意識抬頭的此時,一定可以獲得廠商青睞。
只是專注於重返輝煌歷史的張金燕根本料想不到,標下農場會引來當地人質疑。
農林指出,上市公司任何投資案都要經董事會通過,也必須對股東交代。投標前已針對土地是否適宜大規模種茶進行驗證,經評估後認為老埤農場適合種茶,加上農林累積百年製茶經驗,精算過成本效益與獲利,才會投資。
預估投入後的第三年就可以開始挹注營收,至第九年可達8.67億元,總產量為3100公噸,將取代1/10的茶葉進口量,穩坐台灣茶業界的冠軍寶座,證明務農並非不能賺錢。
農林也出具農委會許可文件指出,一定農地農用,如未依計畫執行,政府馬上可廢止許可。並強調會兼顧地方繁榮,優先提供靠農場為生的農戶就業機會,等土地點交後,會再做通盤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