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謀偉:退回所有工安獎項,歸零再出發

獨家專訪 李長榮集團董事長

楊瑪利、高宜凡
user

楊瑪利、高宜凡

2015-07-29

瀏覽數 65,650+

李謀偉:退回所有工安獎項,歸零再出發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高雄氣爆發生前,頂著麻省理工碩士和史丹佛MBA名校光環的李謀偉,曾是台灣石化業最年輕的總經理(34歲)和董事長(48歲),接手家族企業35年來,把李長榮從二線石化小廠,拉拔成年營收一度逼近500億元的產業龍頭之一。

除了本業表現耀眼,李謀偉還遠赴美國、義大利、卡達、中國等地投資,更大手筆跨入太陽能市場。對業界的環境、工安、社會責任等公共議題,他也不吝發言,堪稱作風低調的石化業裡,能見度最高的主事者之一。

然而,上述一切,都在2014年高雄氣爆後,完全變了樣。

被視為氣爆元凶的李長榮,不但連續兩年虧損,太陽能事業(福聚)宣布破產,最近剛和災民與市政府談好32名罹難者的和解金額(每位1200萬元),也由李長榮先墊付。

除了財務壓力,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指責聲浪,更讓員工壓力重重,去年高達10.9%的離職率,是前兩年平均值(約5.3%)的兩倍。

可是,個性好強的李謀偉,並不打算就此一蹶不振。看到許多無辜的受災民眾、替公司奉獻心力的員工、還有曾看好他的股東們,他決定歸零再出發,向外界展現負責任的積極態度,與東山再起的決心。

一年來,李長榮的確讓部分災民感受到善意。高雄81氣爆自救會總幹事王奇鴻認為,至少對罹難者,李長榮付出誠意,「是一個比較願意負責的廠商,也想讓事件趕快落幕。」

氣爆屆滿週年前夕,其實也是李長榮集團邁向百年的里程碑。一年來從未接受媒體訪問的李謀偉,接受《遠見》獨家專訪,說明這一年來做了哪些改變與個人感受,以下是採訪精華:

選擇沉默,不製造二次傷害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氣爆發生快一年,你從未面對媒體說明,為什麼?

李謀偉答(以下簡稱答):發生這種事,我們也很驚訝,對危機管理也學到一些。當時大概過了三、四天,我們便做了一個決定,選擇沉默!

當時若繼續發言,第一,大家不信任我們;第二,講任何話,對受害者都是「二次傷害」,畢竟我們再怎麼被指責,都比不上他們(災民及家屬)的痛。

對於受難者,我們第一時間請同仁組成志工隊,提供急難幫忙。譬如說爸爸媽媽受傷了,小孩沒人照顧;或缺什麼東西;或轉醫院;或幫忙辦喪事等,都盡量去幫。

第一時間也考慮捐款,但捐少被認為小氣,捐多會被認為是贖罪,掙扎很久。最後決定就由我個人拿錢。

問:你個人捐了多少錢?

答:大概好幾千萬(對罹難者)。但這些沒對外講,只想好好處理事情。因為他們還在傷心,我們要有同理心。

問:面對受災者跟家屬,擔任志工的同仁有沒有被罵?

答:有,我告訴他們,去之前要有心理準備,有同仁被罵了一、兩個小時。剛開始,連名單都拿不到,去醫院找人還被罵,說在騷擾病人。

問:那怎麼找到受傷者?

答:就低調、就問啊!如果你有慈悲心,早晚會感動人。可是這需要時間,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到,我覺得有感動一些人,但不是全部。

問:你有親自跟家屬碰過面嗎,去慰問過幾戶?

答:去,人家都罵啊,沒辦法全部去,儘量。

借鏡歐美作法 減少工安盲點

問:一年過去了,氣爆發生的原因,前因後果釐清了沒有?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答:其實一般管線埋在地下,如果有漏,最多起火,不可能這樣炸開!

但這次是和「箱涵」一起擴散,我想過一陣子就會知道。不爭事實是管線有破洞,但破洞怎麼來的?要讓時間慢慢呈現,至少台灣的司法制度,還是講求證據的。

這其實是歷史共業。1995年板橋也曾爆過,管線做好後,人家挖到箱涵,結果爆炸,但那次沒人死亡。(註:1995年2月2日上午8時,當時台北縣板橋中正路一帶,發生天然氣地下運輸管破裂,氣體外洩後引起爆炸,火勢延燒近5小時,波及上百民宅及90輛汽機車,幸好當時正值大年初三,許多居民在南部過年,僅12人受傷。)

問:所以高雄氣爆這類意外,台灣已經不是第一次?為何去年無人提出來檢討?

答:有,但聲音很小。這種事其實已發生第二次。台灣做為文明國家,該有的公共工程品質,應好好檢討。

板橋發生過,高雄發生過,不表示其他縣市沒有,因為瓦斯管線和石化管線是一樣的。

問:但不少人認為,台灣人對災難太健忘,不會記取教訓。

答:但我們不會忘記,如果再發生,就是我們的悲哀。

像美國除了有法令,業者也有共同的common code(共通管理準則),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 Petroleum Institute)每次有意外就更新code。

比方送管線時,送的人的資訊,比收的人多,因為壓力愈來愈小,送的人會看「壓力」跟「流量」,收的人一般只看流量,看不到壓力,兩方通常不會分享資訊,因為是不同公司。

但沒收到東西有很多原因,可能幫浦壞掉,要兩邊同時看才能判斷有沒有問題。

事情發生不到兩週,我們就聯絡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應該做個公共平台,讓送的人的資訊和收的人同步。

我們也請專家來,像德國萊因(TUV)。他們指出,有些合乎標準的事,不一定合理,就要列入考核。例如以前做緊密電流測試,合格就好了。現在合格也不行,也要挖起來看。

口不出惡言 自己先檢討

問:這種「合格、但不合理」的現象,有找到幾項?

答:很多。我們學到兩個東西,第一,「合理」和「合格」是兩件事。第二,工安技術每年都在進步,無止盡的。

像TUV有個「安全儀表系統」(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標準,因為大家習慣用電腦控制,但不能假設儀器永遠是對的。

問:你個人如何面對?

答:我還好啦,因為我是信佛的。我也沒有睡得不好,就是平常心,因為很多東西要處理,不能處於很憂鬱的狀態。

早上起來上班、下班,回家洗個澡、睡覺,隔天起來再上班,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面對問題,解決它。

問:經過這次,周遭親友有說過你有什麼改變嗎?

答:我還是一樣,沒什麼變化。我常常講,做事就像打棒球,有三成打擊率就很好。

我那時隔天就把工安獎項退還給政府,果然一週後有人挑戰這件事,我說已經把獎都還掉了。

問:整個事件,讓你比較感觸的是什麼?

答:我覺得,社會很急著要一個answer(答案),最容易找一個人來。在美國發生這種事會,很detail(仔細),需要兩、三年時間(找答案)。台灣不是,很快就要起訴,這樣就會草率。

案子最後一定會水落石出。但這個節骨眼說的都無濟於事,會被人家罵,所以我口不出惡言

就是我自己的錯,自己先檢討。(蕭歆諺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