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經濟的論語-評介王作榮走上現代化之路

于宗先
user

于宗先

1991-02-15

瀏覽數 15,750+

台灣經濟的論語-評介王作榮走上現代化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3月號雜誌 43天深入採訪──蘇聯驚爆前夕

「走上現代化之路--王作榮的建國藍圖」是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天下雜誌社出版的一套叢書。這套叢書是由王作榮先生口述、林昭武先生編寫的一部現代台灣經濟發展史。

誠如國內許多學者所瞭解的,王作榮先生是國內經濟學界,對政府經濟決策形成影響力最大的一位學者。

他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瞭若指掌,故能對台灣的經濟現象作精闢的剖析;他對解決台灣經濟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故對政策建議不隨波逐流。因此,王先生最適合撰寫一部台灣經濟發展史。現在王先生效「論語」的成書,由自已口述,由林先生記錄,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一般社會大眾可讀的專題著作。

這部「走上現代化之路」是由十個密切相連的藍圖所構成,即(1)現代中國-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2)經濟發展-擺脫貧窮的棚鎖;(3)工業-強國富民的利器;(4)貿易-經濟的生命之泉;(5)財政與金融-政府的兩把巨鉗;(6)農業現代化-尋找農業的春天;(7)土地新角色-國土重畫;(8)理想新社會-富裕後的選擇;(9)政黨與政府-通往民主的道路;(10)全球經濟難題-二十一世紀新挑戰。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所用的語言往往非一般人所能熟悉,但是這部「走上現代化之路」卻是通俗易懂的讀物。

首先就主先生在這部著作中的重要觀點作一簡單說明。

在「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中,王先生所希望的,乃將台灣作為建設富強現代化中國的試驗地方,將來影響大陸或提供一個建設大陸的範本。

所謂現代化的國家,它須具備:經濟要富強,政治要民主,社會要公平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雖需要齊頭並進,但對落後國家而言,國家現代化最好的途徑莫過於從加速經濟發展下手,然後再在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發展。印證南美國家經濟發展的受挫折;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的成功,他的觀察是正確的。

一個落後的國家往往是一個貧窮的國家,要擺脫貧困的棚鎖,必須追求經濟發展。如何使經濟發展起來,王先生主張揀革命型的經濟發展策略,「即由政府主導,採取強烈的政策措施,剷除所有妨礙經濟發展的因素,並高懸目標,越級前進。」但是台灣過去採取的路線,卻是進化型的發展路線。王先生對於這種發展路線並不完全贊同。

善用兩把巨鉗

王先生雖主張自由經濟制度,卻強調混合式經濟制度的重要。他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為工業,其原動力則為出口。對於工業的發展,他強調重工業的發展是晉身強國之林的要件,而突破技術瓶頸方能使工業升級。

王作榮先生強調出口,並認為出口是台灣經濟的生命之泉。根據王先生的論點,一個政府之採取保護措施或自由開放政策,要視這個國家的需要而定。以目前台灣經濟發展力量來看,所有獎勵出口的措施都應取消;所有妨礙進口的管制障礙也應該撤除。今後要朝向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政府的兩把巨鉗,乃是指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王先生認為,如果這兩把工具不能現代化,經濟絕不可能跟著現代化。在財政方面,他認為現代化的財政政策為(1)一套能配合及支援政策的預算制度;(2)一套健全的賦稅制度。

在金融方面,他認為中央銀行的基本任務,為調節短期信用,應控制全國貨幣供應量。對於銀行開放民營,應有次序、有步驟。同時他認為長期利率水準不降低,國內高級工業絕沒有發展的前途。對於匯率,他認為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各有好處,採取浮動匯率制度是目前最有利的外匯制度。

尋找農業的春天,就在於農業經營方式現代化,也就是農業商業化。它包括(1)儘量擴大農田的單位耕種面積;(2)由官方及民間合作研究;(3)拋掉有米就是糧的觀念;(4)建立一套由批發到銷售的現代產銷管道。王作榮先生更進而認為:補貼農民政深不能真正解決農民問題。

對於解決土地問題,王作榮先生認為政府應針對全省土地利用做一次徹底的規畫工作,以便有效利用這塊有限土地。為此,他認為政府應嚴格立法。對於私有土地要如何利用,應由國家立法採取政府統一管制,或用課稅來調節價格。尊重私產,但為了公共利益,政府也可徵用私產。

保障最低生活水準

在住的問題上,他主張推行「住者有其屋」政策。興建國宅,應由政府舉辦。對於第一次土地改革,他的評價不高。

富裕後的選擇,王作榮先生認為是建立一個理想的新社會,即擁有福利措施的社會。社會福利制度是世界共同的潮流,我們無法避免,問題在於如何實施及實施到什麼程度。社會福利措施之目的係為保障全體人民的最低生活水準。

王先生認為目前最需要的社會福利措施包括四項:(1)因應經濟衰退或恐慌的失業救濟;(2)解決老人問題的養老救濟;(3)全體民眾都通用的醫療制度;(4)下一代子女的義務教育措施。

富裕的經濟為台灣的民主鋪設了一條引道。王作榮先生認為政治民主要建立在政黨間的公平競爭和中立的行政。因此,他再三強調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之重要。政府的角色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及社會發展情況而定。在農業社會階段,政府扮演企業家的角色,當民間發展起來時,政府的責任是將市場秩序維持得很好,進而修改法令,建立制度。 最後,王作榮先生指出二十一世紀將是個技術領先的世紀。在此世紀的前半期,世界經濟還是以美國及西歐為重心。共產國家會採取經濟改革、放棄共產主義。至於我們自己,現已成為經貿大國,今後所面臨的是一個競爭局面。要保持競爭力量,須先將政治與社會秩序穩定下來,再提升科技及組織管理的技術水準。

輕重工業孰先?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以上是王作榮先生在此套書中所闡釋的要義,其中絕大部分的觀點為政府決策者及學術界所接受,也有些論點值得爭議與廓清。

(一)重工業優先發展之辯:王作榮教授認為「重工業有加速經濟發展的作用,長期對就業的貢獻遠大於輕工業,」進而舉例說明「日本跟蘇俄則是選擇了國防工業作領導部門,帶動經濟發展,故在短短數十年之間,趕上西方國家的工業水準。」這種論點待驗證。

若就中國大陸、印度和蘇俄為例,其發展成果並非如此。印度自獨立伊始,就強調重工業之發展,所有俄援與美援幾全部用於重工業的發展,結果印度的輕工業仍然落後,國民所得仍為世界低所得國家之一。至於中國大陸,除國防工業確有相當成績外,並未見其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蘇俄的武器精良是事實,但民間之貧窮甚至超過中國大陸,這說明其國防工業之發展並未帶動民生工業之發展。最近一年來,蘇俄經濟情況之貧困完全出乎世人之意料。至於日本的經濟發展,是否由國防工業的發展所帶動,尚待考查。至少在戰後的四十年期間,並非如此。

(二)對「出口第一」的爭辯:出口第一是王先生一向所主張的。最近三、四年,有不少國內學者質疑這一論點。他們認為近年來外匯累積過多,造成金融狂飆,金錢遊戲是出口第一的結果。出口工業在國內造成污染,在國外招致保護主義的反擊,也是出口第一的罪過,從而主張「內需第一」。

地下經濟估計堪疑

出口是否為第一,要看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條件及國內市場的規模。台灣依賴對外貿易之程度與日本並不相同。日本的人口有台灣的六、七倍,可利用的土地面積也有台灣的十倍多。日本的出口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一五%,台灣的出口幾占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半。

在日本,增加國內需求有助於經濟成長,在台灣,若出口無成長,很多產業就難以生存,因為很多產業是以出口為導向的。至少在二十一世紀來臨以前,仍不能忽視出口成長對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

(三)對地下經濟估計的質疑:王先生認為「地下經濟活動加上地上經濟活動的低估,大約占了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五十。」嚴格說來,這種估計並沒有統計基礎。也許是因為「口述」,表達比較隨便。

事實上,世界上的國家不論貧或富都有低估的現象。即使早已工業化的美國,也有低估的現象。至於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是否低估了百分之五十,那就值得商榷了。國際上對地下經濟活動估計的方法有很多,每一種都有它的限制,都值得批評。如果將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之低估限為百分之十五到三十,也許較為合理些。

(四)對長期利率水準的不同看法:過去國內學者對利率之高低曾有多次的爭辯。王先生的看法是:「長期的利率水準不降低,國內高級工業絕對沒有發展的前途……。過去我一直堅決主張,要採取低利率政策,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看。」

利率之高低本取決於資金之豐歉。在資金缺乏的時期,故意降低利率水準,會使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資金充裕的時期,要維持高利率水準也十分困難。

就一般開發中國家而言,它們多缺乏資金,在供需失調之情況下,利率升高是必然現象。如果這個國家發展到可使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時,利率之變動又受國際利率水準的影響。

例如利率過低會導致資金外流、貨幣貶值;利率過高,會導致熱錢內流,貨幣升值。同時利率也有實質面與貨幣面。企業家投資是取決於實質利率(即剔除物價因素),還是市面利率?迄無定論。

(五)對「住者有其屋」的爭議:王先生主張政府應該立即推行「住者有其屋」的政策。這個論調是從「耕者有其田」推衍而來,故也有人主張「工者有其廠」,也都是來自「耕者有其田」的論調。

「住者有其屋」是一個籠統的術語,它到底是指凡住者須有其自己的房子,還是指凡住者都有房子住?仍值得推敲。如果是指前者,在工商業社會就不是一個最適當的居住政策。有些年輕人,剛獲得工作,就不需要擁有自己的房子;若有了房子反而是轉業的一大困擾。只有在農業社會,住者有自己的房子較切實際;在工商業社會,人口流動性大,租屋而居,對很多人而言,更為經濟、方便。

在台灣,國民的房屋擁有率已達七五%,同其他國家相比,已屬高擁有率。關鍵問題在於,房地產價格太高,房租費上漲幅度太大。如何有效抑制房地產價格之暴漲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福利社會的警號

因對「對富者課重稅,實施社會福利制度」是王先生所強調的重要論點。在一九八0年以前,大多數人認為對富者課重稅是種正義之舉;但其後,一般人對這一主張有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對富者課重稅會對「勤勉、冒險犯難」的精神有抑制作用。於是美國率先降低累進所得稅,從最高稅額六0%降為二八%。

至於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乃是各國人民所嚮往的一種境界。很多人羨慕北歐國家人民從懷孕到墳墓,由政府福利政策照顧的美境,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建構這種美景是由誰付代價。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不願付出高代價,這種美景就會成為海市蜃樓。

不過王先生特別說明,我們需要界定我們的福利制度應包括些什麼。在一個大多數人想逃稅、漏稅的社會,要想建立一個如北歐國家一樣的福利社會?後遺症會很多。

事實上,根據北歐國家的經驗,他們對維持這種福利制度已感力不從心,因為肯納稅的人負擔愈來愈重,而失業率居高不下,想享受福利措施的人愈來愈多。這無疑是福利社會的警號。

雖然這部「走上現代化之路」的叢書存有不少令人爭論的問題,但它確是值得一讀的。

要默察台灣經濟發展之脈絡;要知道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體認當前台灣所面臨的經濟挑戰,這部叢書所提供的,不僅是豐富的資料,而且也是寶貴的知識。對於很多複雜難解的經濟問題,王先生也提出很多值得深思的答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