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醫病糾紛難解,只能「不了了之」?

「醫糾法」缺臨門一腳 未能三讀通過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5-07-01

瀏覽數 18,050+

醫病糾紛難解,只能「不了了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5 / 7月號雜誌 一部勞基法 搞慘360行?

自從全民健保20年前實施、台灣社會開始走向民主化,醫病關係就逐漸惡化。

就在6月下旬端午節連續假期的前一晚,台中市一名酒醉男子被警方帶到梧棲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治療,他在急診室裡吵鬧,還突然用手銬敲打正在講電話的護理師,導致護理師當場額頭流血,還有輕微腦震盪。

像這樣對醫護人員使用暴力或狀告醫師的事件,已時有所聞。

補償基金醫院支付 醫界反彈

據衛福部統計,近年來進入司法訴訟的醫療糾紛增多,每年都超過500件。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則發現,每年接獲申訴電話超過800通,「這只是冰山一角!」副執行長朱顯光如此表示。

為此,十多年來歷經政府與朝野立委提案的「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簡稱醫糾法)草案,在2014年終於由立法院社環委員會完成審議,原本各界看好在2015年6月院會結束前,三讀通過立法。

這項法案的好處是以後讓醫療糾紛一發生就有協調機制,不要走上刑事,讓救命的醫師不必再面臨刑事訴訟。

草案內容規定,100床以上醫院成立醫療糾紛關懷小組,事故發生兩天內,向病人和家屬說明,並提供協助和關懷,100床以下醫院和診所則委託專人溝通;各縣市也成立調解會,減少司法訴訟;衛福部還要調查重大傷亡事故,必要時給予補償金。

只是,「醫糾法」在各界努力十多年後,最後卻在醫界反對部分補償金額基金由醫院支付(等於由醫師支付)下,未能通過。「看來未來要再通過的機率等於零了,」有人這樣表達惋惜。

醫師們反對的理由是,一旦大開給病人補償金的機制,醫療糾紛將會大幅增加。而且這筆金額竟然還要醫師部分負擔,他們更不能接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醫勞盟就在5月底開會,要求擱置草案。

「我們被罵得滿頭包!」衛福部主任祕書石崇良苦笑著,很惋惜緩和醫病緊張關係的好意,沒有被醫界接受。

既然醫糾法未過,未來的醫病糾紛該如何更順利調解呢?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醫改會曾對全國1663名醫療糾紛申訴民眾進行的調查,三成三受訪者表示,諮詢醫改會前,不知道找誰申訴,至於醫療糾紛的結果,超過四成的申訴者到後來是不了了之。

朱顯光分析,醫改會連續五年調查發現,只有14%到25%的民眾知道申訴管道在哪裡。如果向醫院申訴,只有36%到53%的民眾得到院方妥善處理,顯示醫療糾紛仍存在協商不易、沒有固定申訴單位、處理機制等問題。

目前解決醫療糾紛不外乎訴訟和調解,一審判決平均需3.12年,三審定讞要5.62年,病人勝訴率不到兩成,對醫病是折磨。

醫糾調解成功率下滑至三成

其實《醫糾法》草案中,有些制度立意良好,例如各醫院成立關懷小組。在醫療糾紛發生後,醫院第一時間主動向病人和家屬解釋,其內容不能做為刑事訴訟的證據與民事裁判根據,也不能對外洩漏,這無疑保障醫師權益,也有助營造友善醫病關係。

「民眾大多希望聽醫師解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林東龍說。他以醫療糾紛為博士論文議題,訪問十多名受害家屬,他們一開始根本不想控告,只想了解醫師是否坦誠、願意說明緣由。

林東龍的研究也和醫改會對1663名申訴民眾的調查吻合。受訪者最希望了解真相,並要求醫師道歉,比率占23.7%,其次才是要求賠償,占21.7%。

推動醫病溝通關懷教育的台灣醫病和諧推廣協會常務監事陳永綺就說,許多家屬因為申訴無門,只好找民代、上法院;有了關懷小組,醫院不會推拖責任,病人也不會被妖魔化為奧客。

其次,「醫糾法」草案也要求縣市衛生局發揮醫療糾紛調解功能,只是衛生局目前的調解效率不盡理想,需要再加強。

從2008年起,醫改會每年對全台衛生局展開調查,發現平均醫糾調解成功率下滑到三成左右,副執行長朱顯光說,有的縣市甚至一度停辦。

醫院評鑑及醫療品質策進會副執行長廖熏香也期待,未來醫院要能事先偵測醫療糾紛風險。

廖熏香表示,醫院可以依照過往的醫療經驗,提前主動發現潛在的風險病人,及早表達關懷,避免事態擴大,預防醫療糾紛。

儘管「醫糾法」沒通過,醫界仍有人默默致力醫病和諧。相信有一天,醫病關係可以更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