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出自《詩經》〈禹貢篇〉「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將中華文化向南方的海外傳播。帶著使命的暨南大學,去年成立台灣第一個東南亞學系,第一屆,45人,立刻滿招。
暨南大學〉
首間東南亞學系 商學院生也搶修
暨南屬於排名中段的國立大學,在少子化浪潮下,新科系滿招的盛況非常罕見。
3月一個溫暖午後,20多位東南亞系學生,在南投埔里校園裡與《遠見》記者分享就讀原因。
「媒體說東南亞崛起,我想去越南的台商工作,」一位菲律賓新二代女孩先舉手。
「我想學好泰文,因為很難寫,會的人很少!」另一位女學生自信地說。
「我想學印尼文,考移民署特考,我媽媽一定很開心!」另一位印尼新二代女孩回答。
「其實是不小心填到的……」一位男孩不好意思地說,「但現在確定選對了,我要去印尼創業!」
時下許多台灣大學生對就業充滿徬徨,對未來能如此篤定與期盼的年輕人,格外少見。他們的自信,來自眼前的就業藍海。
他們看見的東南亞,不是廉價勞力和稻田荒地,而是遍地機會。不斷有學長姐去東南亞做田野後回來分享:泰國有比台北101更大的名店商場、越南有一杯破百元還賣翻天的珍珠奶茶;緬甸第一大城仰光的緬甸語補習班,擠滿金髮碧眼的西方人;印尼首都雅加達,到處都是三星手機的廣告……,更重要的是,這群學生手上握著珍貴的通關密碼:東南亞語言。
每位東南亞系所學生,都要專修一種東南亞語言,目前有泰語、越南語、印尼語和緬語。越南語和泰語最熱門,還有商學院、社科院學生來修課。
暨大東南亞所碩一的吳德瑋,大學讀公共行政系時就開始上泰文課,「去年只坐了兩排,今年竟然變成一大班,40、50人!」他形容上課盛況。
「東南亞系學的比較廣泛,一定要鎖定一個語言強項,」就讀博二的緬甸學生彭霓霓,提出忠告。
相關系所在學僅166學生 供不應求
其實除了暨南大學,近年來台灣各大學已紛紛興起東南亞熱。包括高雄大學、淡江的東南亞相關系所在內,今年在學人數共166人。
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大學則有11所,修課人數約4000人。但今年全台灣英美語系所在學人數,就超過2萬5000人;法、德、西班牙語系所也都超過2000人,更突顯東南亞語人才的稀有。
經常被台商「要人」的暨大東南亞系主任李美賢說,研究生畢業三個月內都能找到相關工作,還有人在學時就被企業「訂走」。
暨大商學院教授也告訴李美賢,他十分鼓勵學生來東南亞系修課,因為加入東南亞台商的學長姐返系演講時不斷叮嚀,因修課對東南亞有基本認識後,便不那麼排斥外派。
去年底,兩岸最大飲料包裝廠宏全宣布在緬甸成立自有飲料品牌後,也來暨南大學開徵才說明會,可惜沒找到會緬語的人才。
看準東南亞台商需才孔急,下學年,東南亞系與國企系計畫開設跨領域學程,讓學生們為就業做預備。東南亞系也計畫與在東南亞工作的畢業系友建立聯繫,引進更多學生到國外發揮所長。
高雄大學〉
引進越語檢定考 實習是必修學分
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況,同樣發生在高雄大學。
2008年,高雄大學在東亞語文學日語組與韓語組外,再成立越語組,並引進國內唯一的越南語檢定考試。由於實習是畢業必修學分,系上與五家越南台商簽下實習合作契約,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能去越南實習。
點進東亞與文學系網站,還能發現曾任職系上講師的台塑主管,於2012年貼出的徵才留言:「台灣的年薪(包括年終與津貼)約台幣70萬,越南則是140萬,在越南雖然一週工作六天,但是兩個月會放假九天,來回機票由公司付錢。」
相當於高階主管的薪資,年輕人只要撐兩年,就能賺到第一桶金。
種種因素加乘,102學年,越語組學測錄取分數達60級分,首度超越日語組與韓語組,相當於老字號中字輩國立大學的錄取成績。
政治大學〉
企業提供獎學金 畢業可外派
身為教育部北區外語中心的政治大學,也正積極爭取設立東南亞語文系。
十多年前,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開設東南亞語文課;2009年在熱心台商募款下,又順利開設東南亞語文學分學程。
「政大要培養國家高級幹部!」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賴燦賢話說得飛快。當時,他看到中國外派越南官員能以越南話吟古詩,台灣官員卻結結巴巴,便決定拜會當時政大校長吳思華,表達成立東南亞語文學系的必要性。
政大決定先成立泰語組與越語組學程,每年由賴燦賢找泰國與越南台商捐助3000到9000美元不等,支付講師費用。
由於捐款不穩定,泰語組第三年起,便由政大自行籌款。為使學程更完整,政大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決意擴大籌款,下學年加開印尼語組。
今年,苦撐六年的政大終於等到一絲曙光。下學年起,台灣人壽將提供新台幣53萬元獎學金,給十位外語學院選修東南亞語文學程越語組的學生。只要成績達一定水準、並通過證照考試及語言檢定,就能在台灣人壽海外部門支薪實習一年;畢業後外派越南,薪水加給新台幣7萬元起跳。
《遠見》多方打聽,台灣人壽可能是第一個提供學生東南亞語獎學金的企業。
台灣人壽人力資源部資深經理孫弘岳認為,金融保險專業能在兩年內上手,但專精一種語言,卻需要長時間累積,決定投入語言人才的培養。
尤其,台商常要把越南文文件翻成英文、再轉成中文,過程繁複,使同時會中、英、越語的人才更搶手,「但這種人才通常都在當翻譯和導遊,其實,他們有更高薪的選擇,」孫弘岳強調。
泰語的熱度也不遑多讓。這天是春寒料峭的3月,政治大學山上校區籠罩在白茫茫的雨霧中。下午1點的上課鐘聲還未響起,教室就已被冒雨前來的學生坐滿。有人用凍紅的雙手捧著小鋼杯,就著教室門口的茶桶,暖橘色的泰式奶茶汩汩流出,透出淡淡的肉桂與荳蔻辛香。
泰國華僑張君松九年前來到政大開課,這幾年人數節節上升,去年更暴增到100多人,今年不得不限制修課人數上限,還有中南部外校生透過視訊上課。
說張君松是台灣學生最多的泰語老師,並不為過。他最高紀錄曾在全台11所大學開課,北從台大、政大等,中部有暨南、雲科大,南部則是文藻與屏科大。開課狀況與修課人數,反映了泰文扶搖直上的熱度,而濃郁的泰式奶茶,則是每位學生的共同記憶。
講台上,張君松先在白板上一筆筆「畫」出豆芽菜般的泰文,轉過頭問學生,「榴槤的英文怎麼說?durian。這個字是從泰文來的。」「哇!」台下發出驚呼。他每年還開辦泰北服務團,帶學生去當志工、教中文,訓練實戰能力。
輔仁大學德文所一年的鄭芷昀,每週從中永和跑來木柵的政大上課。老師先教對話、再教字母,生動的教學讓她學出了興趣,同時會英、德、泰語的她,計劃當導遊。資管系四年級的蔡佩芸則從小在泰國長大。科技大廠提出泰語人才需求,她第一個就被系上推薦,當同學還忙著投履歷,她卻已經開始接受職前訓練。
數年前便看見台商需求的元智大學商學院,今年也將在下學期開設泰語課,讓學生能先擁有基本溝通能力再去工作。
以往被歧視 找回優勢大翻身
大學生們看準東協商機,想靠第三外語替自己鍍金。但還有一群人,像含著鍍鐵金湯匙出生的灰姑娘,進入大學後,才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
東南亞系第一屆新生中有五位新二代,分別來自越南、印尼與菲律賓。上大學前,他們大多不敢公開談自己的身分。
「以前牆上經常寫那種,越南新娘……」提起台灣社會的歧視,母親是越南華僑的潘琳燕眼淚止不住。但上大學後,當台灣同學們因要學新語言而叫苦連天時,她卻因從小耳濡目染,隨時能與母親練習,收到許多羨慕的眼神,也找回了自信。
母親為印尼華僑的鄭佩怡說,母親一度想教她印尼語,但國高中要升學考試,往往教到一半就趕她去讀書。幸運的是,老師、父母都鼓勵她讀東南亞系,認為發展潛力高。
由於不少新二代們都是以第一志願進入東南亞系,李美賢觀察,他們目標明確、使命感強大,會教台灣同學外語,也帶頭爭取與東南亞相關專案,系上凝聚力非常強;讓台灣孩子與新二代一起學習,也有助破除刻板印象,習慣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共存。
《CQ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Living and Working Globally)一書提到,與來自他文化的人有效互動的能力,就是文化智商。全球化的人生、跨文化的職場,正是台灣八年級生要走的路。而走向東南亞的旅程,似乎又比去其他國家更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