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何秉洋 保留甘甜味 讓鳳梨變高貴

龍潭自然果舖 鳳梨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5-01-29

瀏覽數 21,450+

何秉洋 保留甘甜味 讓鳳梨變高貴
 

本文出自 2015 / 2月號雜誌 百大黃金農夫

來到屏東內埔鄉龍潭村的何氏果園,相當405個籃球場大(17公頃土地)的鳳梨園上,都是何秉洋一人管理。

不僅年產70萬顆,排名全國鳳梨產值前三大,還曾創下批發市場1公斤95元的紀錄,年平均批發價達50元,硬是比行情貴一倍,零售則是以顆計算,2014年還締造過一顆200元的天價,比有機水果還要高貴。

通常量大,品質就普通,但何家的鳳梨竟能做到量大又高貴。

理念不合 大量議價也不給

被屏東人喻為「突然迸出來」的何秉洋,是嘉義民雄人,13年前結束水電行生意,回家跟父親學習種鳳梨。但他企圖心強,希望達到規模經濟,想大面積機械化耕種,九年前選擇到太太沈宜蓁的娘家,租農地種植。

他花十年時間,終於完成大面積種植鳳梨的夢想。投資300萬設置噴霧機等七台機器設備,開著車自在地施肥,一個人就可以搞定一大片鳳梨田。「機械化後,簡化工作流程,以前一個早上只能做1公頃的農事,現在增加至6公頃,」何秉洋說,這就是他堅持大面積耕種的原因,連沈宜蓁都不必到鳳梨田裡幫忙。

當初父親認為種3甲地就夠生活了,反對他冒險,賭氣地說:「我一毛錢都不會給你,自己想辦法。」直到五年前,為了參加何秉洋小姨子的婚宴,父親才首度踏入他的屏東鳳梨園。其實老人家早聽到兒子光耀門楣的消息,跟左鄰右舍分享時,滿心歡喜與驕傲。

不要說父親驚喜他的成就,何秉洋也很意外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推都推不掉。有貿易商拜託多少給一點量,理由是小販指名要他的鳳梨,兩小時就賣完。

其實他的鳳梨沒有自有品牌,批發的箱子連名字都沒有,只有批發代號,但承銷員只要看到代號就搶著競標。甚至有不少貿易商想代理出口,何秉洋只能苦笑說:「被國內客戶追著跑,都不夠賣了,哪來的量外銷?」

何秉洋還會挑盤商,理念不合的不賣,想以大量議價的通路商也不給。由於年年被要求多種一點,從3公頃的鳳梨園到5、10、17公頃,預計2015年將增至20公頃,產量還是不夠分配。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沒想到四年前,消費者又來軋一腳。不設網站,也沒有臉書(Facebook)、部落格的他,被一個個消費者拜託,只好開始直銷宅配服務。一顆售價150元的鳳梨,僅靠口碑相傳,第一年不到100個訂戶,第二年變成400個,2014年已增至4000個客戶。

也是屏東農民、以寶島南方棗品牌知名的潘志民吃了他的鳳梨後,傳簡訊給他:「肉質細緻滑嫩,果實甜度分配均勻,沒有鳳梨酸味、舌頭不會被割傷,入口回饋的是鳳梨原味的甘甜,久久不能退去。」真實表達了其他消費者的共同評價。

不斷改良 想設立觀光工廠

由於何秉洋務農不過14年,種的又是常見水果,不免有人議論憑什麼賣這麼貴?每當出現這種聲音時,他會建議客人去買別人的鳳梨,未料兩天後又回頭了。

為何何秉洋的鳳梨能征服消費者的味蕾?快40歲的何秉洋大方分享祕訣,他解釋鳳梨會咬嘴巴是因為大量使用農藥、肥料與荷爾蒙的關係,但因為他肥料的使用量約別人的1/3,不噴灑荷爾蒙,還會添加合適的氨基酸,補充營養素,採收前4個月更是完全不用農藥。

尤其不會因為市場行情好而搶收,堅持等到果實八分熟,當天氣變冷時,甚至要到九分熟才採收。「我不隨市場起伏,按部就班,該如何做就如何做,」何秉洋說,這樣才能呈現出鳳梨最佳的狀況。

何秉洋克服人性的貪婪,獲益反而更大。跳脫傳統「拚產量、拚個頭」的耕種迷思,不過量施肥、不噴灑荷爾蒙,將品質控制在最合適的六顆10至11公斤內,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至今他仍不斷改善技術,最終則是設立鳳梨的觀光工廠,讓民眾進一步了解鳳梨的耕種過程,改變社會對鳳梨「粗俗水果」的刻板印象,將鳳梨產業推到更高的境界。

在何秉洋受訪時,太太沈宜蓁一刻也沒閒著,她正帶領幾位結拜姊妹,自創「龍潭自然果舖」事業。問她務農最大的收穫?她毫不猶豫地說,300萬負債還清了,還有能力存錢置產。

從夫妻倆藏都藏不住的喜悅以及爽朗笑聲中,連外人都能夠深深感受到務農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滿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