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聽錯。2014年7月中旬,竹山春勇茶行董事長張慶松奪下梨山春茶評鑑特等獎,成為去年梨山茶王。頒獎典禮上,張慶松當場拿出得獎茶葉競標,沒想到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派人以1斤100萬標下。
來到張慶松位於竹山的家,身兼合格評茶師的他,剛從埔里的冬茶評鑑會場趕回來,二話不說立刻沖泡百萬春茶給訪客聞香。這泡茶的茶色淡而澄清,鼻子一靠近就有清甜果香竄入,啜飲入喉的茶湯甘潤圓滑,無論在香氣和茶韻,都是上上之選。
張慶松再斟了一些茶到茶杯裡說,好的茶葉茶韻穩定,第一泡到第六泡的茶味都差不多,而這泡茶到第十泡還齒頰留香,「同批採收的茶有500斤,拍賣前都已銷售一空,」他掩不住笑意。
南征北討 奪50面特等獎
事實上,用不著郭台銘加持,張慶松早就是名符其實的茶王了。光是2014年就囊括四個特等獎,風光的不得了。
坐在他家門前鐵皮搭建的茶葉烘焙製作區,牆壁上至少掛了10、20個匾額,張慶松說,30多年來父親張勇欽帶著他和弟弟張慶毅,南征北討一共拿下50面特等獎,和不計其數的頭等獎,「其他都在921地震時跟著房子被震毀了,搶救出來的只有這些,」他的語氣從驕傲轉成無奈。
接受採訪的一個多小時內,張慶松家不停有客人上門買茶,手機平均每5分鐘就響一次,對話幾乎都是「等一下拿單子給你,明天就可以領茶。」
想了解張慶松與茶葉的淵源,須從祖父說起。最早祖父在竹山照鏡山種植1.2公頃烏龍茶,父親練就一身兼顧傳統和創新的焙茶技術,被喻為國寶級焙茶師。
不像許多老農擔心後繼無人,他的大兒子張慶松,國小寫作文時就立志當農夫,「只要有興趣,就不覺得辛苦。」或許是耳濡目染,1968年出生的張慶松對種茶流程駕輕就熟,15歲就被保送員林農工,三年後甚至通過由茶業改良場舉辦的「茶葉官能鑑定」考試,取得茶葉評鑑師的資格,至今仍是最年輕紀錄保持人。
很多人常問張慶松,得獎祕訣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茶園管理,」他笑笑說。跟著他來到距離竹山家不到10分鐘的茶園,冬茶已採完,只剩下來採花粉的蜜蜂,為沉睡的茶園帶來生機。
「這裡算老茶區,過年前後必須趕快修剪,才能提高產能,」張慶松說,一般茶農剪枝時,通常都從樹冠統一裁剪,茶樹易老化,他則是從老茶樹地面上的生長點剪掉,沒多久就會再冒出新芽,這樣一來,茶樹年齡可延長,且年年健壯,「茶樹平均存活13年,我們家幾乎都活25年。」
施肥也不容忽視。張慶松很早就率先使用黃豆磨粉當有機肥,還用益菌促進茶樹根系發育,其他人都是把肥料一次灑完,而張慶松則分四次。
通常冬眠期會下1/2的肥料,另外的1/2又分成三次,在春茶、夏茶和秋茶採完後施用,比較累沒錯,但利用率提高不少。
獨特焙茶術 聞來清香無比
看準高山茶炙手可熱,早在20年前,張慶松的父親就轉移重心到和平區海拔1800~2400的新佳陽部落,向原住民承租土地,栽種烏龍茶。張慶松比較,海拔160公尺的竹山茶園,一年可採收六次,梨山雖然只能採收三至四次,但價格高許多,市價1斤從4000元到1萬2000元,其他地區則是1500元到3000元,也因管理有道,每單位面積產量比別人多20%,成本低於競爭者。
苦苦追問下,張慶松才透露父親傳承下來的獨特焙茶技術。他說,焙茶機器有兩種,一種是熱風型,焙出來的茶葉回甘程度佳,另一種熱風型機器,會讓茶葉清香無比,「我們兩者合併,讓茶葉韻味和清香兼具。」
人前把製茶說得輕鬆,人後還是有沒說出的辛苦。「張媽媽透露,茶菁一採好,不能擱在一旁,15小時內就必須「殺菁」,也就是用高溫把茶葉炒熟或蒸熟,30小時內必須將茶葉揉好、烘焙乾燥,張慶松曾20幾天沒好好睡。
張慶松印象最深的是921大震,房厝和工廠全毀。走過辛苦,現在一年營收約8000、9000萬元,靠的是行銷頭腦幫了大忙。
他最常講的話是,製茶技術再好,賣不出去也沒有用。因此自創「春勇茶行」品牌,到台中拓展通路。當天到張慶松家取冬茶的客人,不少也順便預訂了明年春茶,「製茶是一個責任事業,一旦客人相信你,就要想辦法做到最好,」他的眼神流露堅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