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別名「西瓜絲瓜」「蘋果絲瓜」的絲瓜,每斤零售價80元,比一般絲瓜高出1.6倍,不僅高貴,還不易買到、吃到。
今年,西瓜絲瓜又誕生了新姊妹,也就是方型絲瓜,兩顆的禮盒包裝,售價300元,一樣賣到大缺貨。
一個個造型特殊又好吃的絲瓜,是桃園鴻莊園農場主人李義誠的心血結晶。
今年50歲的李義誠原先從事建築業,1991年台灣股市崩盤,房地產也走過1980年代榮景,進入蕭條期,他只好回家種番薯葉,一天最高產量曾達1000台斤。
從建築業轉種番薯葉
只是2甲的番薯葉田,就讓夫妻倆常常從清早忙到深夜,年紀漸長後,發覺自己的身體負荷不住,2003年才改種不用彎腰採收的絲瓜。
但是他觀察到絲瓜在盛產期,價錢會跌到三條只剩50元,甚至一條10元,李義誠想顛覆民眾對絲瓜的既定印象,企圖種出
外型特殊可愛又好吃的絲瓜。
他順應小家庭趨勢,不種傳統一顆2、3斤的絲瓜,應用栽培技術改良品種,2005年成功量產每顆一斤多重的絲瓜,皮薄少籽、果肉雪白,外型圓如西瓜,削皮後又貌似蘋果,並自創「綠圓寶」品牌。
賣絲瓜的菜販為方便叫賣,取了好記的「西瓜絲瓜」「蘋果絲瓜」別稱。
「蘋果掉在泥土不會破掉,但我家的絲瓜(掉地上)會裂開,果肉扎實、纖維很細,很脆很甜,」李義誠說,他種的絲瓜,比一般品種爽口,烹調後也不會褐化,最高甜度可以達11度,比西瓜還要甜。
綠圓寶絲瓜不僅造型特殊,顏色更五彩繽紛,有黃色、淺綠、深綠,還有咖啡色等,「連農改場都研發不出來,」他嘴角
揚起得意的半圓弧線。
難怪他的絲瓜每斤批發價40元,高過25元的市場行情。零售價可達80元。
陪同接受訪問的桃園市農業局科員頻頻點頭附和說,絲瓜一條難求,連農業局同仁想揪團訂購,都搶不到。
擁有創新基因的李義誠腦筋總是轉個不停,2013年更研發出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方型絲瓜,讓業界驚豔。
剛開始,他嘗試用保麗龍栽種失敗,改用壓克力後才成功。因為每個壓克力盒子造價250元、禮盒成本50元,最後以兩顆300元放在小販攤上試賣,快速引起消費者目光,紛紛打探這是什麼東西?
2014年在沒有打廣告的情況下,中秋節就賣出100盒,還有金控公司業務員採購70盒送給客戶,也贏得多所大學餐飲系主任青睞,主動探詢合辦全國絲瓜比賽的意願,或是共同開發方型絲瓜的料理食譜。
研發新品種 賣出好身價
甚至有高級進口水果行老闆無意間看到禮盒後,打電話要收購;還有新北市的水果攤也想引進方型絲瓜禮盒。「水果行說有多少就收多少,他們賣高檔水果,一顆日本哈密瓜售價3000元,」李義誠的太太簡美玲難掩興奮之情。
不過,李義誠在2014年察覺市場上出現類似綠圓寶的第一代絲瓜時,又再接再厲趕緊研發高單價又具養生價值的其他蔬菜,包括苦瓜、南瓜,更積極挑戰研發「無子絲瓜」。
為拉開與仿冒者的距離,他不斷創新研發,確保走在最前端,才有辦法改良出優質品種,賣出好價錢。
例如還在實驗階段的南瓜,只有在小苗階段施以微量有機肥,任其自然生長後,甜度竟達到17度,一般南瓜正常施肥,也只有8至12度。
除了重視研發,李義誠也非常重視安全,遵守用藥原則並採用活菌栽種法,謹記「種菜是良心事業」,1分地的施肥成本就比別人多出1萬2000元。
堅持是有代價的,因為菜販們均賣絲瓜賣到眉開眼笑,連自家種菜的農友也跟他買菜吃。
李義誠最大的苦惱就是產量不夠。由於絲瓜產期集中夏、秋兩季(4至11月間),每分地產量約5000至7000台斤,目前他的農場只有3分地種絲瓜,根本不符所需。就算明年擴充絲瓜棚至8分地,還是不夠市場所需。
看著客廳牆壁上,太太簡美玲以自家絲瓜照片DIY的年曆,他矢志再研發好吃又健康的新品種蔬菜,以絕對領先優勢,當個不被淘汰的黃金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