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骨骼的骨質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當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骨骼變脆及變弱就是「骨質疏鬆症」(以下簡稱骨鬆)。骨鬆是沈默的疾病,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變化,其實已是脊椎骨鬆嚴重,但很多人仍未覺察,甚至視為老化之必然而不以為意。
骨鬆患者遇到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及相關併發症等傷害,最常發生在臀部(髖骨)、前臂、脊椎等部位。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報告,50歲以上每3位女性就有1位終其一生有機會發生骨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IOF更指出第一次發生骨鬆性骨折後,近半數會再發生第二次。發生髖骨骨折者約有20~24%在第1年即死亡,骨折後1年內約40%無法自行走路,60%患者需要協助;33%達完全失能或需住進照護機構。
三大要訣:頂天 立地 高鈣
防骨鬆,第一要事是青春期要儘量儲備「骨本」,其次是成年後要努力保存骨本,減緩骨質流失速度! 儲存與保存骨本必須從日常生活做起,力行三大要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高鈣。
(1)首先是「頂天:適度曬太陽」,適當日曬來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每週2~3次,每次15分鐘就足夠,可避免維生素D缺乏導致骨鈣合成不足而骨鬆,也可同時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發生機會。
(2)其次是「立地:負重運動」,多從事健走、慢跑、跳繩、爬樓梯、舉啞鈴操(雙手拿約0.5~1公斤的啞鈴或同等重量之安全物品)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之負重運動,可增加與維持骨質密度。
(3)最後是「高鈣」:平常飲食增加「鈣質」攝取,如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及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避免熬夜等健康生活形態。
有家族史、體重過輕、缺乏運動、停經後婦女、65歲以上男性、吸菸、酗酒、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這些是骨鬆高危險群,除了要更積極預防,亦須找專業醫師進一步諮詢,並注意跌倒的預防。
(作者為國健署署長,家庭醫學專科醫師、流行病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