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拳擊後,15歲的莉賽特.休頓(Lisette Schouten)被朋友取了「打拳女孩」的綽號。一年半前,從未接觸拳擊的莉賽特陪同朋友來到「范赫夫拳擊中心」(Boksvereniging Van't Hof Rotterdam),就和拳擊結下不解之緣,也讓她的個性起了微妙轉變。
過去的她內向、畏縮。但現在的她,打拳時眼神非常「殺」,面對男隊友的廝殺,毫無恐懼。一開始,莉賽特父母聽到她要和男生「左勾拳、右勾拳」,差點昏倒。但莉賽特堅持,父母親終於答應。最後和她約定,不能每天練習,尤其「不能打到臉」。
一年半下來,這位「打拳女孩」每週三天向拳擊中心報到。從一個怕生的小女孩,成長為自信、開放的小大人。「我現在更敢和他人互動,」莉賽特道出拳擊對她影響。對荷蘭人而言,運動是讓絕大多數小孩快樂的要素;運動,也是矯正孩子心性、品格、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手段。
教練不僅教拳 也扮演輔導角色
和普通民間拳擊俱樂部不同地,范赫夫拳擊中心不只是一家拳擊學校,更專注於青少年訓練上。目前,該拳擊中心共有160位年紀介於8歲至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主要招收對象為:具攻擊傾向、個性懦弱、體態肥胖/虛弱等三類孩子。
身為該拳擊中心的技術暨心理輔導教練,唐.頓克(Ton Dunk)親自訓練過上百位各型各類的荷蘭青少年。「拳擊不是暴力。孩子們來到這裡,首先要學的是武德(martial ethics),」頓克強調,透過拳擊,他們教導這群血氣方剛的孩子控制情緒、宣洩憤怒感,並學會淨空思緒、學習尊重。
「閱人無數」的頓克語重心長地說,問題青少年的行為偏差,絕非單純本身的問題,還源自家庭。頓克就曾經經手一個出身破碎家庭的12歲男孩。父親酗酒、暴力,母親常不在家。男孩充滿挫折、憤恨;對同學的攻擊和霸凌一樣都少不了,在學校是麻煩製造者。
「但孩子不知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男孩來到拳擊中心,帶著憤怒不平、放蕩不羈的情緒。頓克沒太多說教,只是讓他盡情打拳發洩。在大量消耗體力的練習後,孩子精疲力竭,卻也放鬆許多。等孩子們靜下心後,頓克和其他教練開始和他們敞開談心,一步步觸及這群青少年的心靈深處,孩子也開始平靜下來。
成效斐然 警局、司法部都來請益
頓克總是告訴孩子,必須要均衡飲食,不能抽煙喝酒,要當一個敬業的運動員!藉由打拳,孩子開始學習社交技巧、尊重;更重要的是,面對挫敗。頓克希望孩子從拳擊訓練中,強化迎向逆境的抗壓性。
開始學拳後,這位12歲男孩每週向拳擊中心報到三次,幾乎把拳擊俱樂部視為寄託。頓克嚴正告訴他:「你若遇到問題,我們會全力幫助你。但你不能到處惹麻煩。否則,我們會把你踢出去。」
聽到警告後,男孩緊張地回答:「不、不、不,我要繼續打拳,我會聽話。」之後他表現愈來愈穩定。每當他在外面出現困難時,總會打給教練傾訴心情。「這些孩子更聽教練的話。但一年前,他們根本不把老師和父母放在眼裡,」頓克說道。
不少學校、青少年輔導機構、警察局,乃至荷蘭司法部,都曾向該拳擊中心求助,協助處理問題青少年。但頓克不把所有功勞攬在身上。他抓起桌上一張白紙,畫起一張網絡圖說,挽救問題青少年,絕對不能單靠拳擊俱樂部,還需社工、學校、青少年關懷機構、家庭等編織成一張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