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東德人黎明前的失落

文現深
user

文現深

1990-11-15

瀏覽數 18,550+

東德人黎明前的失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0 / 12月號雜誌 公共工程動起來!

浪漫的憧憬一旦面對現實的試煉,統一的喜氣就消失得格外快。尤其當一千六百多萬東德人民在自由經濟制度所支配的社會前,做徹底的自我否定時,人心更是迷茫與難堪了。

「是的,我支持統一,但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今天要做二等德國人,」四十五歲的奧圖,開破舊的東德老爺計程車維生已經五年;統一後,生活雖然有改善,但看著自己競爭不過西邊用賓士、富豪當計程車的同業時,心裡很懊惱。

奧圖算是幸運的,根據西德經濟學家普遍估計,由於毫無競爭力的東德工廠將成千上萬的停工、倒閉,未來幾年,東德失業率最高可達四0%。在前東德外交部,本來有二千名公務員,目前已有一八五0人遭開除。

大規模的自我否定

舊柏林市Grand飯店旁的夜街上,一對穿著入時的西德夫婦邊走邊數落東德雇員壞話,「懶、反應慢、被動……」,最後罵一句「典型的GDR,」雙雙消失在街角。GDR,是前東德國號的簡稱。

東德的勞工不好,東德的歷史書騙人,東德的空氣污濁,馬路補丁,連樹木都沒有西德青綠,東德人不懂民主自由的真諦……「幾乎每個人都有認同的困擾,」在東德出生、長大的翻譯員伍爾夫說:「我們的社會真那麼差嗎?」

二十世紀末,西潮在中國也曾掀起過一場大規模的反省與自我否定,蔣夢麟在自傳裡就說:「這次轉變結果將使中國步上現代化之途,同時也經歷了相伴而生的苦難、擾攘、危險,以及舊中國恬靜生活的迅速消逝。」這句話,多少可以用來形容今天的東德。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記者引述東德精神病醫生的話,發現德國統一後,東德人民在婚姻衝突、酗酒、抑鬱、性官能失常等症狀,呈增加的趨勢。

一道無形的牆,仍然分隔著日耳曼民族。「以前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現在是一個國家兩個民族,」「新聞週刊」記者梅耶形容。

東德家庭主婦常舉例說,以前東德的「劣質」麵包,才0.七馬克一磅;統一後,西德的「優質」麵包加入市場,索價四.九馬克,人人趨之若騖,以前的麵包店已乏人問津。以前,政府安排終身工作,月薪也許只有一千馬克,生活倒也無憂無慮,現在時代不同,自己要出去辛苦找工作,工作不力還要冒被老闆開除的風險。不過,東德人還是無奈的選擇後者,因為收入比以往高二倍。東德人就這樣以又愛又恨的心情,向西德的自由民主制度投降。但是,「大鍋飯」的經濟習慣短期間確實不易改變。

德國最大的德利銀行(Deutsche Bank)第一副總裁斐卻(Peter M. Peicher)對「遠見」編輯分析,東德人長期在計畫經濟制度下生活,工作上最易犯的毛病是做事不主動,不懂得自己下決定。不過他仍然樂觀預期,東德人經過訓練和適應期後,可以迎頭趕上。東德人目前在德利銀行的最高職位是分行經理。

此外,東德人對「誘因」、「行銷」、「投資報酬」、「財務報表」等幾乎一無所知。根據新聞週刊調查,四分之三東德人目前仍認為政府應該為他們的福利負責。

舊的已破,新的未立。去年底柏林圍牆傾倒,東德人紛紛以打倒權威為能事,連交通規則也漠視,導致今年上半年,東德交通意外死亡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六成。此外,犯罪率升高六六%,攔途劫案增加一00%。

窮親戚章法大亂,共同相處的富親戚難免不滿。在西德公關公司負責行政的華娃說,她自己終年辛勤工作,連婚姻也無暇顧及,東德人在溫室裡四十年,卻想一步登天。「他們不知道賺錢有多辛苦,」華娃說。

統一對東德老年人意義不大,因為人生的機會已經不多;中年人最徬徨,他們都已開始個人的事業,可能是資深老師、黨員或技工,統一後,還要面臨職業及人生的大轉折;小孩子則是最幸運的一群,可以輕易扔棄舊社會的包袱,前面有歐洲第一強國的無窮機會在等待。

共產政權瓦解後,東德人甚至發現,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西邊同胞有很大出入。

在東邊,沒有「炸雞」、「收購」、「內線交易」這類詞彙。西邊的人愛用「我」字,東邊的人在共產社會下,習慣用「我們」。統一後,西邊的人講話不變,東邊的人則要重新學習,以適應富有的同胞。

失去認同感,往往便接著失去尊嚴。東德的知識分子開始呼籲國民,不可事事照搬西邊的,連來比錫市長談到統一後的都市重建計畫時,也不忘提醒市民,要好好保護東德社會的若干傳統,不能失去認同感。

「以前,東德每個家庭都有幾萬元儲蓄,四百馬克就租到大公寓,人人買得起汽車,家家有(黑白)電視、(半自動)洗衣機,假期可以到東歐旅遊,難道這樣的社會一無是處嗎?」

「東德婦女生小孩,有一年帶薪產假,有權墮胎,西德有嗎?」

「我們小孩從幼稚園到大學都免費,畢業後有終身雇用制,看病不用錢,終身不愁衣食,西德做得到嗎?」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GDR(東德)滅亡了,說真的,我很難過。我痛恨以前那些領導人,他們假借人民之名,謀一己之私,我永不會原諒他們。」

「西德人帶著高姿態到東德來,他們是統治者,有些人眼裡只看到東德的市場、資源和廉價勞工。」以上的話,竟出自一位三十四歲青年知識分子之口。

其實,西德何嘗不為統一付出高昂的代價?若干有識之士,也頗能體諒東德人民的失落心情。柯爾總理就堅定的說:「統一意味著分享。」

考慮到失業對東德家庭的威脅,未來十年,政府已準備以五百到一千億美元作失業補助金;除此之外,改善東德教育,就打算投入四十一億美元。

今年八月二十二日,民選的東德國會議員,以二九四票贊成,六十二票反對,七票棄權的懸殊票數,決定十月三日為德國統一日。由此可見,東德人民仍然樂見統一的來臨。

至於目前的不安,也許只是黎明前的苦悶。

歷史上的分與合

威廉大帝一八七一年戰勝法蘭西,在凡爾賽宮宣布德一意志帝國成立以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由薩克森、普魯士、巴伐利亞等王國、公國、侯國及自由市組成。中間雖然有過一些「國」的老號,如「神聖羅馬帝國」,但性質也只像今天的聯合國而已,不但內戰頻仍,還經常受奧地利、法蘭西等國侵略。

德國統一,只是少數知識分子的夢想。這個夢,在普魯士威廉大帝手中實現,但實際掌舵人,卻是他手下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俾斯麥集政治家、外交家、謀略家、獨裁者、保守分子等毀譽於一身,在法國大革命風潮吹襲歐洲之際,他全力維護君權,輕視議會,迫害社會黨人。他說過:「政治不是學,而是術。」又說:「今天的問題,解決之道,不是演說、投票,而是血和鐵。」但他也不漠視社會主義潮流,為「國家社會主義」的首位實踐者。

憑個人意志及威廉大帝無保留的信任,俾斯麥右手維護資本家,推動工業發展,全力擴軍;左手保護勞工,制訂世界上第一個「勞工保險法」、「退休保險法」,將鐵路收歸國有,全面改善教育,重建民法。刑法、商法。

對外則合縱連橫,先後孤立丹麥。奧地利、法蘭西,再興兵敗之,德國統一不到三十年,已成為歐洲第一號強權。為統一德國,俾斯麥發動大戰,晚年卻排斥新君威廉二世的領土野心,終被罷免。

一八九八年臨終前,他預言死後二十年,德意志帝國將崩潰,後來果然言中。

德國毀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國共背負一千億美元賠款。以致經濟衰蔽,民心士氣瀕臨瓦解。一九二三年馬克貶值,一月時,七千馬克兌一美元;八月貶到一百萬馬克兌一美元,是年冬天,德國人開始焚燒鈔票取暖。

燒馬克取暖

在極端孤立與消極氣氛下,一種聲音出現了:「德國人,醒來!……打倒一切,回復往日的光榮。」以煽動口號獲得熱烈回響的,是本來寂寂無為的希特勒。他把德國的不幸和屈辱歸咎外國人、猶太人、共產黨和外國政府,仿效俾斯麥,以「國家社會主義」為救國主張,終於贏得大選。並在一九三三年出任總理。

他任內,使德國失業人數由六百萬降低到一百萬(當時美國仍在不景氣中掙扎),國民收入五年內倍增,建立人類第一個高速公路系統,計畫讓每一個國民都擁有一部國民車(德文wolkswagen),並秘密建軍。

德國人在希特勒領導下,由自卑走向自大,由自大到目空一切,自以為是人類的統治者,於是,德國再度發動世界大戰,戰敗後被佔領,分裂四十一年。

二次大戰後的西德,和以前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擁有民主、自由及尊重人權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制度。為了贖罪,前總理布朗德甚至親自到猶太人墓前下跪,帶領德國人向歷史懺悔。

今天,德國雖然再度成為歐洲頭號強權,但俾斯麥和希特勒時代的歷史悲劇,似已失去重演的舞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