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如何克服人生災難

曾昭旭
user

曾昭旭

1986-12-01

瀏覽數 12,950+

如何克服人生災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6 / 12月號雜誌 第006期遠見雜誌

在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危機原就是無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生命的本質就是永無保證,而人格的成長原就必須在一次次危機的遭遇與化解中進行。因此,瞭解危機的本質,培養化解危機的能力,也就是對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的事了。

外在與內在的危機

危機是什麼?為了瞭解的方便,我們可以先將它分解為內、外兩部份。屬於外在的危機也許可以定義為「失去某種平衡狀態」,也就是在重新獲得平衡以前一種動盪不安的狀態。例如人在遭遇失戀、失婚、失財、失位、失業、失敗、失信、失貞、失去健康、失去親人的打擊之時,他的生活秩序必然會有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擾亂。這種動亂是不是必然會重新恢復平衡,找得到一個新的秩序,是沒有保證的,這就是一種危機。

當然這還是就個人遭遇來說,至於整個社會、國家,或者大自然的巨大變動,如地震、洪水、瘟疫、戰爭、政潮、經濟蕭條等等,那就是更嚴重的危機了。

不過,所謂「秩序」,涵義是很活潑的,例如戰爭爆發之初是一種失序狀態,但也許不久之後,全民就對戰爭狀態習慣了,照樣可以在兩軍交戰中找到新的生活節奏,一面跑警報一面談笑如常,這時就可以作長期抗戰了!這也是一種新秩序。也許一旦停戰,人民反而會有一陣子的失序哩!那時也未始不是一種危機,例如退伍還鄉的戰士就蠻有生活危機的。

其次再談到內在的危機,那是指通常由外在危機所引發的內心的傍徨感、恐懼感、憂慮感。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心平衡感的喪失,於是造成一個人生命的打擊與創傷,這時所造成的危機就不止是生活的危機而更是生命的危機了。

培養精神能力

至於內外兩種危機的關係如何?兩者嚴重的程度倒不是必然相對應的。有人遭遇到小小的外在打擊便會引發生命內部的巨大風暴,例如一次考試不及格便沮喪到要跳樓;但也有人面臨嚴重的外在挫敗,內心依然寧靜如常,例如古今許多從容就死的義士仁人。

就社會的客觀面來說,當然外在的風暴比較會直接造成社會秩序的破壞;但就一個個體生命來說,倒是內在的危機與生命的存在和健康更直接相關。因此,僅就個人的保健來講,如何培養一種精神能力,使我們即使在遭受沈重的外在挫敗之時,依然能維持內在的平衡,不輕易受到外在動盪的波及,就是一件更為重要的事了。

大體上說,這種能力的培養是無法憑空進行的,它通常要利用遇到外在打擊時的這個機會,適時學到面對外在打擊而不受傷的能力。這在王陽明便稱為「事上磨鍊」,孟子也說:「人之有德慧術知,桓存乎疚疾。」在無事時人頂多只能學到一些抽象的知識或道理,總要事件臨頭,才曉得你有沒有真學到。

在遇到外在打擊時怎樣學到這種內在能力呢?通常是內心在猝不及防下受傷了,心靈的自覺能力被刺激而驚醒,面對自己的受傷狀況作自省與自療,下次再發生同樣狀況,便有不再受傷的能力了。當然,不受傷於此還可能受傷於彼,所以人還須再作有關的修養學習。如此一度一度進行,人的心靈能力便逐步增強,而成為一個人格堅實的君子了。

不過仍有一項因素需要討論,就是外在打擊的強度問題。如果打擊的強度過高,人內心所受的衝擊過甚,人的精神會承受不住而崩潰,至少也會驚嚇得驟然退縮,變得封閉而自衛。這時就談不上反省學習了。當然,刺激太輕,無關痛癢,人也不會反省。所以,外在打擊的強度合宜,通常是人格成長的一項要素。

無災無難並不幸運

那麼,怎樣的打擊強度合宜呢?當然不能純由客觀標準來衡量,而應當配合人的主觀狀況來決定。我們不妨如此譬喻,如果人的內在人格已有三分強度,那麼四分的外在打擊也許是合宜的,因為對當事人來說,他感受到的壓力只有一分,便比較容易從容自處。過多則吃力,過少便不關痛癢了。而對一位已有八分人格強度的人來說,四分的打擊也許不足以讓他成長,也許要九分才能刺激他更進一步。

這樣看來,一個人最理想的成長歷程也許是這樣的:在他幼年完全無助時,他受到父母社會的完全保護。當他已孕育出一分內在能力時,他開始承受兩分外在打擊的考驗,並因之學到了兩分的處理危機能力,也使他的人格強度增長為兩分。然後,他才遇到三分程度的外在打擊,並因而又多學會一分,使他的強度也增為三分......這樣循序漸進,成人的事業也就水到渠成了。能這樣成長的人才應該算是最幸運的人。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由此看來,一生無災無難的人其實並不幸運,因為他等於是在無菌室中,完全沒有機會學到防禦細菌的能力,結果一遇打擊,便往往一蹶不振。所謂「天才」之所以常不免夭折,也許便因小時太過了了罷!而同樣,在幼年能力猶甚稚弱時便遇到諸如父母雙亡、戰爭殺戮等遠超過他能力的打擊,是最不幸的,他很可能一生都在恐懼懷疑的陰影中無法復原。

危機會從富足來

這些人所以會如此不幸,因素自然很多,其中一項便是他們所處身的整個文化結構缺少了某些要素,更缺乏某種彈性,因而不能使孕育其中的子民有健全的教養。例如,不是放任過度便是保護過度,以致人民自幼年起,不是生命裸露在各種危險中終於受到過度傷害,便是生命無緣得到應有的磨鍊以有效地成長。

尤其在我們的社會日益走向富裕的時侯,更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某些足以促進人格成長的要素。某些有助人格堅強的要素是必須在困厄匱乏中才出現的,但追求豐裕既然是文化發展的合理要求,我們當然也不能為保留使人格堅強的條件而放棄追求豐裕,否則便又會缺乏另一些促使人格健全的要素。於是為了兩全,一個健全的文化體必當其有更活潑的彈性,能容納更多的文化要素,並且靈活運用。那麼,即使一方面日益富裕,一方面也依然能通過巧妙的設計,提供充份的磨鍊機會。

例如美國少年之送報打工,自食其力;或從事艱苦卓絕、冒險犯難之體能活動。又如泰國男子一生中總要出家數月,以作精神上的修持。至如各家宗教,類多有種種苦修的途徑儀式,則更是不在話下。

總之,人格的健全成長,必須兼備富而不驕的謙遜、貧而不諂的堅強;或貧而樂的自得、富而好禮的愛人,雙方面的修養才能成功。否則,人生的危機即使不從貧困來,也會從富足來。原來外在的危機並不必然會打擊人或保護人,內在人格的缺乏教養磨鍊,才更是其中關鍵。

寄託於不宜的夢想

然後我們若再回頭看當前的文化結構,便可發現我們的社會,真正缺乏的是教養。如今我們的青少年大體已不缺乏營養、玩具與零用錢,尤其在台北市,各高消費額的商店中青少年人潮滿滿便可見一斑,但他們內心卻依然苦悶不滿。

他們內心並不是沒有挫折感,生活並不是沒有折磨;但由於折磨是來自於虛無不實的外在打擊,如不合理的考試折磨,所以他們也無由從挫折感中學到應有的人生智慧,從而提高人格的堅強度。結果他們的挫折感徒然累積,而真正成為生命人格的傷害。

傷害無以自解,最後便容易寄託於不實的夢想,以求取心理緊張的暫時慰解。諸如言情小說電影的暢銷,可反映女生的愛情夢;據說青年最嚮往羨慕的偶像是王永慶,則象徵男生的成功夢;從大家樂的熱潮中,我們可看到一般民眾的發財夢等等。

但由於這些慰解是虛無的,它並不能真實解除人的苦悶等挫折感,反而會削弱人面對危機,安全通過的能力。乃因人遁逃到虛幻的夢中,必然會使他與真實世界更形疏離之故。因此,做慣了愛情夢,當遇到真實的感情問題時,人只會變得更加脆弱,受傷也更嚴重。在學業事業上的鬥爭,其慘烈的程度,嚴重性被誇張擴大的程度,也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我認為,這才是我們社會真正的危機所在。

禮壞樂崩的文化危機

最後,談到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失去了這種活潑的彈性與有效的教

養功能?我以為基本上是由於宗教力量衰退之故。當然此所謂宗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以佛教或基督教為標準模式,而是廣泛的指文化結構中一種指引精神方向、啟發心靈自覺、陶冶人格情操的系統性運作。這在中國過去,是寄託於孝道與禮教,相當於西方宗教的地位。

然而近代以來,也許是由於滿清入關斬喪了文化命脈,也許是由於列強的侵略造成民族的重大創傷,總之結果是禮壞樂崩了,整個文化結構受傷生病了,失去了它的彈性與教養能力。我想這已不止是個人如何應付危機的問題,根本已是整個文化危機如何解決的問題了。

(曾昭旭為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