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健保署最新「長照保險」籌辦計畫,台灣最快可能在2016年開辦長照險制度,屆時將採全民納保,因此與每一個國人切身相關。究竟這會為全民帶來什麼影響?實施長照險制度近20年的德國,堪稱是最值得觀察的國家。
環顧全世界,目前已開辦長照保險制度的國家只有荷蘭、德國、日本與南韓共四國。若不論將長期照顧法納入健康保險體系的荷蘭,德國是全球長照險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勞工扣除2.05%薪資長照險
在穩定長照險制度呵護下,德國已成為全世界最適合養老的國度之一。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 Population Fund)和國際助老會(HelpAge International)2013年針對全球91個國家首創的全球老化觀察指數(Global AgeWatch Index),德國的高齡者幸福度排名高居第三。
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今年5月特地親自率團參訪柏林連鎖老人照護機構約翰尼特基金會(Johanniter-Stift)時,便有感而發地說,即將推動長期照護保險的台灣,可向德國多多借鏡。
德國的社會安全網由五大保險共同撐起,分別是健康保險、年金保險、職災保險、失業保險和長照保險,其中至少三項與老人有關,而長照保險則堪稱是社會安全網裡的最後一塊關鍵拼圖。
1994年德國正式通過「長期照護保險法」前,曾經歷20餘年政策與法律面漫長討論,比起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從1995年起,德國在職勞工每月收入除須扣繳醫療保險費,還須強制扣除薪資所得一定比例的長照保險費。此一比例經過數次調整,目前不分薪資級距,一律採2.05%費率,惟年薪在4萬8600歐元以上的部分不需扣繳。
當德國人老了,需要照護的人就可申請居家照護或全機構式照護。若是居家照護,則可選擇領現金津貼、或申請服務人力到宅提供個人身體照護、營養攝取、身體活動、家務打理等各類服務。而混合現金與服務,也可行。
重視家庭 推崇在宅養老
曾在德國從事研究多年的空中大學社科系副教授林谷燕指出,德國長照制度有三點格外值得學習。第一是對人性尊嚴的維護,第二是強調協助受照護者自立生活,第三是重視家庭與社區功能。
在德國,安養照護雖是專業機構,卻不是個冷冰冰、制式化的地方。許多安養中心都讓住戶自行決定內部裝潢設計,符合個別需求。一位德國照護機構負責人便說,每個照護機構都應該思考自己最重要的任務,不只是讓受照護者延續生命,還要為他們營造心靈的幸福。
再者,德國照護機制也相當重視讓受照護者動起來的觀念,無論失能者進食或行走速度有多緩慢,只要還能動,就應該儘量讓他們自己做。「如果只是對失能者餵魚,而不是協助釣魚,他們失能惡化速度會更快,」林谷燕說。
此外,德國文化相當重視家庭,在地老化是多數德國老年人的心願,官方也推崇在宅養老,所以由家屬提供居家照護,仍是德國最優先、也最被廣泛採用的模式。台灣近年正討論長期照護險能否通過,實施20年的德國模式提供不錯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