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編按:以巴戰爭爆發,以色列馬上發出30萬大規模徵兵令,誓言集結軍隊反擊。然而,據外媒報導,海外猶太人可是熱烈響應,連在美國創業有成的執行長都搶著回國,和台灣高官與有錢人子弟,一聽到當兵先閃可是大不同。遠見記者數年前親訪以色列,為你帶來當地人不念大學也要當兵的第一手經驗分享。
上週7日哈瑪斯千枚砲彈轟炸以色列,震驚全世界!9日以色列表示將全面反擊,隨後也發布全球30萬徵兵令,據《路透社》報導,這個徵兵令相當廣泛,就算你是在矽谷工作的企業執行長高官,也得回國當兵,由於在美國科技業工作的以色列精英不少,消息一出已引發業界討論。不過令人好奇的是,以色列政府廣徵兵,這些精英真的會乖乖回來?
其實海外猶太人私底下對於上前線相當踴躍,「我已經準備好了!」以色列出生、在紐約設點的網路資安新創ActiveFence創辦人兼執行長斯瓦茲(Noam Schwartz)受訪表示。他還強調他會確保全球團隊運作如常,讓他能安心回國服兵役。
為何以色列不像台灣,有危難時有錢人和高官子弟不落跑,還爭著上前線?以下是《遠見》團隊在2014年親訪以色列,深度第一手解析猶太人的當兵文化。
以色列是退無可退的彈丸之國,如何成為世界最強悍的小巨人?
來到以色列大城特拉維夫中央車站旁的公車站,三人一群、兩人一伙的以色列軍人,看來十分隨性。士兵拎著大背包,綁著彈匣的真步槍,身著皺巴巴的草綠色制服;有的大兵站三七步,吞雲吐霧地抽著菸;代表不同單位的各色貝雷帽,懶塌塌地別在肩章下。
若按照講求軍容風紀的中華民國國軍儀容規範,如此「邋遢」的士兵,恐怕連營區的大門都踏不出去。但是在以色列,狀似「無軍人樣」的大兵,滿街趴趴走。
但可別小看他們!論人頭,數量不足20萬的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簡稱IDF),難敵上百萬阿拉伯聯軍;但論素質,表面散漫的以色列士兵,卻是中東首屈一指的武裝力量。
以小搏大,6大特色創造「不敗傳奇」
高素質士兵,源自戰亂頻繁的動盪環境。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猶太兵團「哈加納」(Hagana)。1948年5月,國防軍隨著以色列建國,正式成軍。初期兵源不足3萬人,橫亙眼前的,是六個阿拉伯國家、10多萬聯軍的死亡威脅。
以色列毫無退路,唯有「獨孤求勝」。血戰1年多,終於存活下來。1948年建國至今66年,歷經五場大型中東戰爭、區域衝突和巴勒斯坦的恐怖攻擊,未曾言敗。
「以色列禁不起打輸任何一場戰爭」,是所有以色列菜鳥士兵,一踏入新訓中心立刻被灌輸的第一天條。
若說台灣處境艱難,以色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面積只有台灣的2/3,沙漠覆蓋65%國土,比天然資源少的台灣,更是資源匱乏。這裡也不像台灣,擁有台灣海峽屏障,以色列與四周缺乏天然屏障,周邊阿拉伯敵軍皆可長驅直入。
以色列軍人本色1〉
不只負責打仗,也是國民教育最終站
但是如果以為,以色列國防軍只負責打仗,那就錯了。如同希伯來大學羅斯伯格國際學院主任卡普蘭(Jonathan Kaplan)形容,以色列人把國防軍視為「建國者」,是一所培育國家認同和凝聚力的學院。
對外,展現強大武力,遏止敵人侵略意圖;對內,崇尚愛國精神,倡導國民憂患意識。
正確地說,以色列國防軍堪稱是每一個以色列人進入大學或社會工作之前,完成國民基礎教育的最後一站。當完兵,才算是以色列人完整的國民教育。
當不少台灣家長與男生排斥當兵,不少人想方設法逃避兵役,覺得當兵是浪費時間時,很難想像,以色列男男女女高中畢業後,都熱愛當兵,把當兵當成重要的學習階段。連旅居海外的以色列人,都高唱從軍樂,特地回國服役。
以色列人高中畢業後先當兵,在軍中發掘出自己的興趣、培養技能,退役後只有五到六成的人選擇讀大學。
國防軍肩負保家衛國與教育人才的雙重責任,與建國初期,首任總理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相信,為了生存,必須砸下龐大資源,培育高素質人力。因此國防軍身兼國防與教育雙重功能。
以色列軍人本色2〉
培訓精英的基地,進好部隊要過關斬將
軍隊如何發揮教育功能呢?首先,這裡是訓練社會精英與科技人才的地方。在台灣,17、18歲高中生腦袋思考的是如何考上好大學。但以色列人關心的是,如何進入國防軍精英單位。
長期以來,為結合軍事訓練和教育兩大功能,以色列制訂「以軍隊為基地,向全國服務」的高技術人才培訓政策。著名的《新創企業之國》一書作者掃羅辛格(Saul Singer)比喻,以色列國防軍是一所堪比美國普林斯頓、耶魯、哈佛等世界級高等學府的教育機構。
以色列高中生一旦升上高二或高三,即需接受不同部隊的選拔、徵才和培訓,確保優質人力素質。其中情報資訊部隊8200最頂尖,「我們單位有優先選擇權,先挑最好的人才,」一位8200部隊退役士兵分享,第一關,會先就高中生候選人進行初選,了解學生的專業技能、資質,甚至家長的收入和背景。
第二關,則是針對不同專業領域進行測試。測驗的項目包括電腦技能、語言等;甚至應試者的社交能力。為了模擬實境,「部隊會讓候選人置身不同的社交情景,觀察應試者的反應,」當時,環繞在這位士兵周圍的,就有五位主考官,「壓力比應徵工作還大。」
「過五關斬六將」後,部隊還會進行安全考核。應試者必須填寫厚厚一疊的文件資料,向部隊交代其交友關係和親友網絡。最後,依據綜合評量,篩選合格人選。
以色列軍人本色3〉
打破階級意識,社會扶助的重大力量
除了訓練精英,以色列軍隊也扮演了彌補城鄉差距的角色。來到以色列南方炙熱荒蕪、面積超過1.3萬平方公里的內蓋夫(Negev)沙漠,多個重大軍事基地座落其中;為戍守家園,部隊求才若渴。但當地中小學的教育素質常遜於中部大城市,劃下深深的教育鴻溝。
「當軍營移防至偏遠地區時,常會帶動該地的人才交流和教育發展」,曾官拜中將、戰功彪炳的以色列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密茲納(Amram Mitzna),把縮減教育差距,視為其努力目標。
他指出,以色列國防軍擁有諸多高科技的精密設備,亟需高素質的人力運作。部隊希望能從當地學校,就地挖掘好人才,如此把優秀的教育資源也帶到偏遠地區,提升學生資質。
社會扶助也是部隊功能。卡普蘭在《以色列部隊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Israel)文中提及,軍隊會提供語言、基礎技能等課程,讓新移民或身心障礙者,更快融入和適應社會。
國防軍還是各行各業、社會各階級的大熔爐。來到軍隊,人人平等,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地區的人齊聚一堂,讓部隊比大學更適合教導年輕人學習「社會範圍感」。例如一個家財萬貫的士兵,也得聽從一位貧民之子的指揮,這有助於打破階級意識。
在艱難中學習成長,用同理心關懷他人
「因為當兵,我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以色列中部最大軍營「茲瑞芬」(Tzrinfin)裡,一位受軍官訓的女兵回顧1年多的軍旅生涯時,感性地說:「我更懂得面對不同的艱難處境,也更富同理心,懂得關懷和照顧別人。」
以色列周邊大小衝突不斷,更逼迫原本散漫的高中生,一入伍後,必須快速成長。面對國家艱難的生存環境,軍隊也完成以色列人的公民教育。
這些士兵的成熟感,來自各種危險、傷害、殉職的危機感,那是「生和死」的一線之差。卡普蘭說:「這讓以色列士兵更關注國家和社會議題,深入了解政治、地理、歷史、意識型態等考驗。」
以色列軍人本色4〉
與頂尖大學合作,新創人才的搖籃
以色列軍隊還與最頂尖的大學合作,共同培養最傑出的人才。
來到以色列頂尖學府「希伯來大學」裡,在數理學的課堂中,退伍的年輕學子中,隱藏著幾十位「軍人學生」,他們是超級精英「塔皮優」(Talpiot)計畫的成員。
「塔皮優」源自《舊約聖經》經文,意指「塔樓」。要躋身這棟「塔樓」,可比擠進哈佛大學更難。去年,有八位學生入選「塔皮優」計畫的「以色列傑出教育中心」(Israel Center for Excellence through Education)執行長艾肯(Arnon Ikan)說,每年軍方會從高中生裡,篩出1%的頂尖學生(約800~1000名),參加選拔。
學生接受心理和智力測試;最後通過最艱深數理測試的,只剩10%;這些學生再接受為期2天的人格和能力集中測驗,最多錄取50位。
隨後,國防軍和希伯來大學合作,讓這批「萬分之5」的高中畢業生,進行41個月的科技和創新培訓,訓練軍事問題的跨部門解決能力。
計畫成員必須服役6年、在希伯來大學接受3年的學術訓練,取得數學或物理學位,並分發到各軍種。他們都將是頂尖科學家和優秀創業家的儲備人才。
以色列軍人本色5〉
不接受非法命令,士兵能越級申訴
國防軍還儲運用這段服役時間,灌輸年輕人獨立思考與勇於嘗試的精神。
6年前曾在巴勒斯坦前線服役的倪斯摩(Tommy Nisimov)問了《遠見》記者一個問題:「若你是位基層士兵。所屬部隊開拔進一座可能暗藏恐怖分子的村落。村民被懷疑藏匿恐怖分子。此時,你的聯隊長官下令,對無辜的村民開槍。若不執行,以抗命議處。這槍,你開不開?」
其他國家的士兵最終可能都會硬著頭皮,接受命令,扣下血腥的扳機。「但以色列士兵不會,」倪斯摩說,若指揮官的命令是「違法」的,以色列士兵有權抗命和否決,且允許向上級申訴。
按照以色列國防軍價值規範(The Values)的紀律要求,以色列士兵必須極盡所能,完成使命。但只能循從合法命令,不應盲從「非法」指令,仍應維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外表看似鬆散,內部訓練卻周延的國防軍,也常讓以色列家庭飽受震撼。
4月底,見到賽吉夫(Sagiv Kehila)時,他神情一派輕鬆。短褲和T恤套在特戰隊磨練的結實體格上,顯得貼身。
不過幾天前,賽吉夫才服完5年的特種部隊軍官役。返家當天,「母親特地吩咐我,快打電話給祖母報平安,讓她安心,」賽吉夫露出緬靦笑容說,過去5年,母親和祖母天天提心吊膽,睡不好覺。
賽吉夫女友蘿妮(Rony Gorodesky)的女性友人,因為在前線的危險區域服役,一次巡邏中,吉普車不慎誤觸地雷,一聲轟然巨響後,香消玉殞,留下傷痛欲絕的親人。
以色列軍人本色6〉
轉大人的必經過程,比進大學還重要
他們的故事正是18萬餘名以色列現役士兵家庭的縮影。每年5月5日、6日,是陣亡將士追悼日。此時,全國各地都會舉辦追思會、暫停夜生活。「每年這一天,我都不敢看電視。看了都會流淚,」一位以色列媽媽在臉書上寫道。
「在以色列,當兵不僅是貢獻寶貴的青春歲月。有時還得付出生命代價,」旅居以色列的台灣作家吳維寧說,她女兒同學的舅舅就因當兵陣亡。「這種事,情何以堪?失親的傷痛,哪是看新聞和死亡數字的人能體會?」吳維寧說。
死亡危機隨時降臨在士兵身上;他們的家庭也在可能突然失親的震撼中煎熬著。這些哀傷故事讓以色列人對軍人更懷滿腔敬意。
「若妳要挑男友或丈夫,一定要從部隊中去選,」20多年前,蘿妮的母親、當時在空軍服役的吉蒂(Gitit Gorodesky),父親向她下了這道「命令」。吉蒂的父親認為,部隊培育的男人,必定是歷經嚴格篩選、品質保證的好男人。最後,吉蒂挑選了一個熱愛軍隊的男人麥可,在後備部隊擔任20餘年的教官,直至去年才褪下戎裝。
吉蒂的故事,體現多數以色列人對當兵的觀念:服過兵役的人,才有資格稱為成熟、有毅力、具企圖心的大人。
在部隊2~3年的嚴酷塑造下,以色列青年吸納了創意、紀律、責任、團隊合作、專業技能、人性關懷等寶貴資產;這是多數以色列國民「社會化」的必經階段,更是大學不會傳授的人生智慧。在以色列,當兵比進大學還要重要!
(資料來源: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中心(SIPRI)、以色列媒體、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