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幼稚園就開始做實驗,自己動手找解答

以色列教育基石〉2.從小培養探索力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14-05-29

瀏覽數 51,450+

從幼稚園就開始做實驗,自己動手找解答
 

本文出自 2014 / 6月號雜誌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

為了尋找答案,《遠見》採訪團隊來到有「以色列科技研發大腦」之稱的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以色列有很多智庫,這裡就是其中之一,出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曾有人開玩笑,如果阿拉伯世界要投炸彈,第一個要炸的應該是魏茲曼科學研究院,因為這裡有太多人才寶藏。

實驗室像遊戲場 把科學變好玩

位於魏茲曼科學研究院的正中心是占地1萬平方公尺的克羅科學花園(Clore Garden of Science),來到這裡,彷彿置身兒童樂園,一個放大版的科學實驗室,像遊戲場一樣好玩。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室外科學博物館」,隨時上演著上百種科學實驗。以色列科學教育有什麼祕訣?答案就在這裡。

這座科博館隸屬於「大衛森科學教育中心」(Davidson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是魏茲曼旗下專門推動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機構。每年,將近30萬兒童在這裡接受各種科學訓練。

但這裡不只是小孩的天堂,大人們也能玩得不亦樂乎。放眼望去,可看到幼稚園孩子們專注地看著解說員,教大家如何製作冰淇淋,學校老師與導護媽媽們看得津津有味。幾個小學生拿著立體西洋棋打鬧,原來下棋也可以很好玩。看似中學生,正專心聽著如何利用自然景觀營造聲音鏡子(Sound Mirror),這可是結合物理與生物學。

猶太人認為,學校不是教育唯一場所,校外教學更是學習的延伸。因此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不同戶外課程。連現役軍人也會利用每週「文化日」(Culture Day)到科博館學習。現代戰爭與高科技有關,吸引阿兵哥們實際體驗「自然課」,並分組研究通訊基本原理。

這裡最可貴的地方是,把台灣學生很害怕的科學,變得易懂又好玩。尤利亞是小學三年級學生,他和老師、同學們從耶路撒冷過來,他最喜歡過濾水的實驗,只要簡單幾個步驟,就可以將原本渾濁的髒水過濾,他決定回去要在家附近的小溪試試。

「其實科學無所不在。來這裡不需懂物理,只要用最簡單的話語解釋,不用任何公式,就把你教會,」解說員馬道夫說。這裡的解說員是站在輔導角色,不會告訴孩子怎麼做,是讓他們自己探索。

眼前就有幾位7、8歲的孩子站在圓形錐體上,花很長時間試圖找到平衡,但不久就摔下來,試了很多次,並不容易,但還是不放棄。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學生,想要平衡不能只看重量,也和所站的距離到中心點的位置有關。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數學方程式」。「只不過,數學在這裡變成可以玩的遊戲概念,而不是討厭的怪物!」馬道夫解釋。

教師提供有趣題材 啟發另類思考

「大衛森科學教育中心」的負責人哈曼博士(Ariel Heimann)表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動手做」(hands on),「不是只有坐在教室裡,乖乖的聽老師講課,也不是觀看製作精美的教學影片,這些都太被動了!」他希望訓練孩子更積極、主動,花更多時間去探索,去做實驗。

但是要讓孩子們啟動另類思想模式(Think outside of the box),教育者必須不斷想些好玩又有趣的題材。

他分享一個最近舉辦的國際性比賽「保險箱擊破大賽」(Safe-Cracking Contest),十分有趣,吸引來自世界約40個國家高中生參加,各小組比賽做出自己的保險箱。最後解開別人最多保險箱,和被別組打開最少的小組,就獲得冠軍。

科學教育的推動,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熱情。以色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尤娜特(Ada E.Yonath)曾分享,在成功前支撐她20年走出迷霧的就是「好奇心」。她小時候因為想測量天花板高度,將椅子一張張疊到上面,還摔下受傷。

而另一位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戚凱羅(Aaron Ciechanover),當初也是因為好奇心,當其他人都在研究蛋白質如何產生,卻沒有人研究它如何滅絕時,他因此產生好奇。開始研究後,竟發現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制,進一步揭開生物的奧祕,對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治療都有重大意義。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想法就變僵固。但當你還年輕,保持好奇心和熱情很重要,」哈曼強烈建議,不能讓孩子只待在教室聽課,給他們時間去外面探索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