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軟硬體板塊正在位移,台灣應扮演重要橋樑

專訪美商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 談產業發展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4-05-01

瀏覽數 12,050+

軟硬體板塊正在位移,台灣應扮演重要橋樑
 

本文出自 2014 / 5月號雜誌 90後,你在想什麼?

4月1日下午,一場冠蓋雲集、卻又無人知曉的台灣科技創投界盛會,正在工研院位於台北科技大樓的會議室內祕密上演。

這場不對外公開的「Startups in Taiwan」創投論壇上,有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噗浪(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以及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等台灣科技創投界最知名的人士。

但讓人納悶的是,坐在會議桌正中央的,卻是位一般大眾恐怕都不太認識的人物。他就是劉宇環,美商中經合董事長,也是穿梭台、美、中三地的重量級創投業者。

創投圈教父 擁國際政商人脈

年逾60的他,已經是兩岸創投圈中教父級的投資者。據一位創投人士指出,這幾年在台灣,真正持續大筆投資網路創投的人,不會超過三個,而劉宇環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台灣人不認識他,是因為他深諳創投者應該謹守第二線,公開場合總是只想著該如何把投資對象推出去。但劉宇環卻是台灣少見真正能夠打通國際政商人脈的有力人士。例如墨西哥總統尼托(Enrique Pena Nieto)、美國前總統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和他都有私交。

先前杜拜邦長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的表妹羅明娜公主到中國訪問時,由他接待。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訪台之行,也有他穿針引線。

劉宇環講話很大聲,見人就一直握手、一直笑,總是給人一種充滿溫暖的感受。然而,這回他接受《遠見》專訪時,卻顯得憂心忡忡。

原來劉宇環今年1月間遠赴瑞士達沃斯參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看到在這場全球有超過2500名各界領袖出席的盛會上,台灣代表與廠商卻是寥寥可數,凸顯出台灣在國際上逐漸被邊緣化的事實,不由得令他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擔憂。

能量無法釋放 人才出走海外

他回憶,80年代台灣科技業起步時,產、官、學界充滿凝聚力,通力合作。儘管期間歷經民主轉型的紛紛擾擾,卻不能阻止台灣企業躍上世界舞台。

像代工組裝的鴻海、半導體製造的台積電、個人電腦的宏碁與華碩、手機的宏達電、自行車的捷安特。這些企業不一定是靠政府刻意扶植,但是在對的環境下,吸取足夠養分,自然就登高跳遠。

相形之下現在的台灣,「產業界好像不見了,官方也很弱,往往只剩學者專家意見,」劉宇環指出。據他觀察,台灣現在缺乏的是一股凝聚力,沒有方向感,只有無力感。民間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蘊藏在那裏,但卻無處可發揮。於是許多人才往海外發展,導致人才流失。但「台灣不缺人才,而是沒有讓人才發揮的舞台,」他說。

整合軟硬體 引領產業革命

為了凝聚產業動力,大約從前年起,劉宇環看到一個很重要的趨勢,那就是面對軟硬體業板塊位移,台灣產業應該憑藉既有硬體優勢,成為軟體和硬體業間的重要橋樑。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他說,大數據、物聯網、穿戴裝置、智慧家庭以及機器人自動化等發展,將帶動新一波產業革命。重點在於誰能做好軟硬體結合。而台灣過去10、20年來打下的供應鏈基礎,還有一定優勢,不是其他地方兩、三年內可以趕上的。

所以2012年在中經合促成,以及創新工廠創辦人李開復和工研院合作成立的台灣的第一個網路創業育成平台──「TMI台灣創意工場」,今年更推出早期軟硬整合創新產品的社群及募資平台HWTrek,就是要配合新創產品開發模式。

要扶持產業,首先應該深入了解產業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既然台灣最缺乏的是一個好平台,那麼他就全力做好平台,讓人才有機會發光。

其實,一般人到了劉宇環這個年紀,都已經開始打高爾夫、抱孫子,但他卻還是充滿熱情,隨時隨地都在找尋好的人才、好的點子,而且也大方鼓勵旗下員工獨立創業。

例如TMI共同創辦人王仁中,原本出身於中經合團隊。因為外派到北京參與創新工廠的早期運作過程,刺激他想在台灣打造類似平台。劉宇環不僅給予支持,還大方投資。對於創業者而言,「第一步有沒有人幫你開門,其實有很大的差別,」王仁中說。

曾經接受中經合投資的噗浪,共同創辦人雲惟彬也指出,很多科技新創公司都是20幾歲的工程師,剛開始只會寫程式,不知道一份事業可以怎麼發展。一路把他們帶大的,就是像中經合這樣的創投者。

創投非穩賺 常要處理失敗

劉宇環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他累積了數十年處理失敗的經驗。外界常艷羨風險投資的一本萬利,事實上創投有90%的時間是在處理失敗。劉宇環非常清楚投資人不是經營者,應該謹守投資者的界線,提供方向和意見,但不干涉實際運作。長年待在矽谷的他,很明白該對創新事業的成功懷抱什麼程度的期待。

台灣很少有投資金主可以像劉宇環一樣,真正展現矽谷創投的精神與態度,堅守推手的位置,而不是想要不斷插手干預。這種觀念,正是很多台灣投資者所缺乏的。他甚至會告訴投資對象不要把中經合的投資當做壓力,最重要的是想著如何把事情做好。最後自然能帶來回報。這並不代表劉宇環對所投資的事業漫不經心,相反的,除了資金,更重要的是他總能為新創業者提供更多可能性與機會。

例如噗浪進軍東南亞時,劉宇環就介紹認識的印尼財務部長。噗浪想要進軍印度時,劉宇環就認識India.com的創辦人。這都是幾個20幾歲工程師所沒有辦法接觸到的世界。

儘管中經合投資噗浪一年多來,連一次董事會都沒開過,但「如果你需要的話,他是真的會幫你,而且會幫你把電話打到有人接為止,」雲惟彬說。

劉宇環看投資 對的人比對的產品更重要

生於北京,長於台灣,最後在美國開創事業的劉宇環,1983年因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召喚,引進矽谷創業模式回台,30餘年來累積投資過不下百家企業。怎麼挑選投資標的?對他而言,對的人永遠比對的產品更重要。

他並非認為產品本身無關緊要,而是創投資金多半從產品極早期便進入,往往整個概念還只是模糊發想,成敗難料。但是,只要人對了,再加上有對的方向,那麼遲早就能做出對的產品。

所以每逢公開場合,劉宇環總是無時無刻不在相人。即便在創投界已是元老級,他仍不斷在挖掘對的人。Google前全球副總裁、創新工廠董事長的李開復說過:「Peter(劉宇環)總是可以吸引很多很好的人。」

這有部分可能是因為,劉宇環不僅關心投資對象的事業,還關心他們的生活。例如噗浪創辦人雲惟彬結婚滿一週年時,劉宇環主動幫他在日本安排一家新開幕餐廳,貼心打點好VIP招待與蛋糕。讓每天只會寫程式、很少搞過浪漫的雲惟彬,與妻子留下一個難得回憶。

「難怪他總是有辦法把人吸引在身邊,然後明天又帶不同的人來,」雲惟彬笑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