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台灣實質平均薪資低迷不振的原因時,企業最常提出的理由是,勞動成本已逐年增加,才會降低調薪意願。
根據全國工業總會估算,近10年來企業要繳交給政府的法定支出(只計算勞健保費、勞退金提撥的部分),成長幅度達8.47%,且逐年增加。
從薪資結構來看,這些法定支出占薪資的百分比就高達17.88%。意即企業每付給員工100元,每個月就要多交給政府17.88元的勞動成本。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吳偉臺根據「2014全球繳納稅款指標」調查指出,9年來台灣的勞工稅從2004年的10.6%大幅提高到2012年的19%,增加8.4個百分點。這與工總計算近10年增加8.47%的法定支出成本相吻合。
勞健保喊漲、休假變多 企業更不敢加薪
不過,勞工團體認為法定支出應扣除提撥勞退金的6%較合理。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說,「資方不能說6%勞退金是多出來的成本,這個本來就是要給勞方的」,只是將舊制改為新制,強制企業履行義務而已。
即便扣除勞退金的6%,仍有11.88%的法定支出成本。全國工總祕書長蔡練生不假思索地說,將來勞動成本只會持續走高,例如勞保費率逐年提高0.5%、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規劃中的長期照護保險都會增加雇主負擔。
還有縮短工時、延長育嬰假、2015年多增加休假天數6天等增加人民「小確幸」的政策,都是讓企業面對加薪時更為慎重考量的原因。
以一個月薪3萬5000元的上班族王先生為例,資方每月支付3萬5000元薪水外,還要交6489.81元的勞健保、勞退基金等費用給政府,占薪資比達18.54%。假設2013年的年終獎金為3個月,資方還要幫這位員工多交1374元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總計2013年企業就要額外交給政府79251.72元。
雇月薪3萬5員工 每年要另負擔近8萬
隨著王先生薪資不斷調整以及勞保費率每年提高0.5%,企業負擔將愈來愈重。「有些雇主會將這些成本視同加薪,但因為不是直接拿給雇員,雇員根本感受不到,」專攻「勞動政策與福利」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詹火生說,每個員工增加的成本看似不多,積少成多,對企業都是負擔。
尤以知識型產業或外包業務居多的企業,負擔更吃重。某家員工數240名的文化事業財務長透露,今年元月發年終獎金,雇主就多負擔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近百萬,也要幫外包兼差的人繳全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一位不具名的家具業者感歎,政府照顧勞工天經地義,但也要考慮資方的承受力。台灣中小企業家數達97.67%,約130萬6729家,規模、競爭力都不夠,勞保、健保費率隨便一調,都是很大負擔。「員工抱怨薪資低,加班太多,不要說他們,連我自己都快要過勞死,」他悠悠地說出滿腹無奈。
彙整業界目前最關心的勞動政策包括勞保費率與負擔比例、基本工資調整、派遣法、勞基法鬆綁及服務業工時等問題。其中,勞保費率與分擔比例、基本工資調漲、派遣法三大勞動政策都被企業視為「不可承受之重」。
全國商業總會祕書長賴榮坤認為,政府先前提出的勞保費率版本極不合理。行政院因年金改革,研擬從2014年起以年增0.5%的累計方式,加到2021年達12%(未含1%失業保險費率),屆時精算後,如果未來20年保險基金還不足以支應保險給付,以後每年還將繼續調高0.5%,最高費率可達18.5%。
商總保守推估,從現制一開始的6.5%逐年調整至12%,工商界累計至2034年的勞保負擔將達3兆6000多億元。如再調高到18.5%,累計將驟增至4兆6000多億元。「採用行政院的新制,企業將增加1兆多的負擔,」賴榮坤說明。
基本工資7年漲5次 企業調薪意願低
一位員工數200多名的企業財務長私下抱怨,勞保費率只要調升0.5%,每年保費就要增加至少50萬,何況還要不斷累增至12%,加上其他如就業安定費、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基本工資調整等政策,對企業而言,確實是沈重負擔。
基本工資方面近7年共調漲5次,2007年7月從1萬5840元調漲至1萬7280元,2011年元月加至1萬7880元,2012年元月又調整為1萬8780元,行政院去年9月又核定基本工資將於今年7月漲至1萬9273元,總計7年來漲幅已達21.7%,馬英九總統任內就調漲三次,增幅為11.53%。
政府多次調漲基本工資,卻未見成效。詹火生分析,3年來年年調漲薪資,業者在預期工資將上漲心理下,更降低調薪意願,等政府公布後,再貼近基本工資,不違法就好,刺激加薪效果非常有限。
勞健保分擔比例也是業界建議調整的政策,目前勞保分擔比是雇主、勞工、政府7:2:1,健保是6:3:1。賴榮坤表示,過去勞工保險的設計並非年金制,費率沒有這麼高,企業負擔得起七成保費,現改成年金制,時空背景不同,建議可仿效德國、日本等國,雇主願意分擔五成保費。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對此指出,很多國家並未負擔保險費用,都是勞資雙方分攤,台灣的721分攤制對企業較重,會堆高營運成本,三方負擔比例可以檢討。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企業降低成本之餘,也應該從安定勞工生活的角度出發,讓員工安心打拚,藉此提升競爭力,才能突破獲利的瓶頸,」詹火生總結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