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牛肉麵象徵相逢,眷村菜拾回老記憶

《舌尖2》更多台灣元素

楊泰興
user

楊泰興

2014-01-03

瀏覽數 36,450+

牛肉麵象徵相逢,眷村菜拾回老記憶
 

本文出自 2014 / 1月號雜誌 投資農業 惦惦賺錢

《舌尖上的中國》2012年紅遍華人世界。預計2014年春節期間,《舌尖2》系列續集,即將在大陸中央電視台首播。很多台灣人好奇,《舌尖》有台灣拍攝團隊嗎?不說你不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他們十分低調。

台灣紀錄片拍攝水平在兩岸有口皆碑。《舌尖》的時候,在知名台灣紀錄片導演張釗維推薦下,總導演陳曉卿就邀請台灣編導參與拍攝,也促成第二季再度合作。《舌尖2》再度擷取台灣元素,而且加碼,擷取高達五段故事,預料至少有三段會出現在《舌尖2》。

台灣團隊詮釋不同角度美食

儘管《舌尖》只出現一段台灣美食烏魚子,但當初取材還有一段介紹新竹米粉的遺珠之憾,「最後受限於篇幅,才沒播出米粉,其實也很精采,」總導演陳曉卿說。《遠見》獨家採訪這次《舌尖2》台灣的拍攝團隊楊啟泰、張晃維、黃石賁、潘潘等人,率先揭露這次可能會出現的台灣素材。大陸文化圈詮釋台灣美食的故事與角度,的確很不同。

亮點1〉牛肉麵

提到台灣美食,不能不提的是台灣牛肉麵。這一次牛肉麵主題,製作團隊首先透過台灣的美食作家焦桐提出一份推介名單,再一一洽詢採訪的可能。最後雀屏中選的只有兩家,一家是在永康街的老張牛肉麵,另外一家是在宜蘭的老眷村牛肉麵。

只有兩家出線並不代表台灣其他店家實力不足,而是台灣的店老闆們都太有個性了,大部分都拒絕接受採訪,跟大陸店家高度配合度大相逕庭。

用牛肉麵與兩岸連結

陳曉卿苦笑,台灣的拍攝比較不順利,所到之處都不是太熱情,因為台灣的美食節目實在太多。「就是我只做我門口的生意,也不需要做多大,也不需要掙多少錢,只要夠養家糊口就OK了,拍不拍對我來說不重要。你喜歡吃,我很高興,但是拍攝的話就要停工,大家就不願意,」陳曉卿肯定台灣店家這種平常心,但還是不無遺憾:「可惜觀眾沒有看到這麼多台灣的美食。」

牛肉麵是很有趣的台灣特色菜,大家以為源自大陸的外省味道,其實是徹徹底底made in Taiwan。陳曉卿表示,他們追溯了大陸相關的飲食,發現大陸其實也沒有吃牛的傳統,即便蘭州牛肉麵也是切成片片,跟台灣不相同。

製作團隊認為,牛肉麵代表中原與台灣相逢的象徵性特別強,因此將會放在《舌尖2》的《相逢》那一集中。「主線,一個是香味的路線,一個是牛肉的路線,一個是的麵條的路線。三條路線,最後講哪一條還沒有拿準,」陳曉卿透露。

亮點2〉眷村菜

《舌尖2》找到了台灣的眷村菜,重點擺在台北市八德路台視後頭的知名眷村菜麵館「村子口」。房子是木板鐵皮搭起的,壁上貼滿了獎狀、反共標語,桌子是包著廉價塑膠布的圓桌、方桌,氛圍讓你忍不住想起過去村村鎮鎮都會有的老兵麵店。

店裡放著30、40年前的軍歌、流行歌,前檯玻璃櫃堆疊著滿滿的滷味、黑白切待客揀選,櫃上的酒瓶一瓶瓶緊挨著,載明著張伯伯、李大哥的存酒,大多是金門白金龍高粱,每天晚上6點過後,就擠滿了前來體會眷村風味的上班族、街坊,人頭攢動。

反共標語巧妙迴避

攝影師張晃維回憶起拍攝當天,老兵二代老闆王大哥,拿著大聲公吆喝著炒熱氣氛,鄰桌年輕人正在慶生,頻頻過來勸酒,暗黃的燈光下,奏著主題「消滅萬惡共匪」的軍歌,身材火辣的酒促女郎,穿梭桌間推銷青島啤酒,這時負責的央視分集導演,頻頻閃躲「反共抗俄」的敏感標語,神色尷尬,組合而成的情境十分「後現代」。這故事可能會放在《舌尖2》的《相逢》中。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亮點3〉台東富岡港小石埔村飲食

第三個拍攝重點來到一個台東小村落,是描寫知名已故特技演員柯受良的家鄉故事,柯家人在拍攝過程中出了大力。

時間回到1955年,大陳義胞撤退時,浙江漁山島的石埔人跟著遷村,落腳台東富岡港,胼手胝足建立起一個小石埔村。這個小村保留了石埔人獨特的傳統、飲食與信仰。每年農曆6月18日(池府王爺生日)、7月初六(如意娘娘生日)、正月十四元宵節都要舉行跟老家一樣的盛大祭神儀式。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包麥餅筒、做魚滋麵、魚丸、八寶飯、春捲。

老翁探親 打撈家鄉味

故事描述來自大陸漁山島的張老爺子來探姊夫柯秀奎。兩個80、90歲的老鄉在分隔18年後在台東重逢,可能是這一生最後一次相逢。

張老爺子為這一次探親,帶來最受歡迎的浙江家鄉特產「海蠣乾、淡菜(類似孔雀蛤)乾」。漁山島的淡菜格外碩大、味道特別濃郁,但現在已經沒有下海摸淡菜的人了,為了體貼親人,張老爺子不顧自己的年紀,身上裝著心律調節器,硬是自己下海打撈淡菜,再曬乾,然後分成各個小袋,上面寫著「二姨」「姑媽」這些親戚的名字要帶來台灣,一袋一袋都是心意。

亮點4〉上海墨魚大烤

第四個台灣故事是深圳台資電子大廠台幹安迪一家的故事。安迪一家要帶兩歲多的小女兒回台灣探望爺爺、奶奶,呂爺爺是上海人,呂奶奶是台灣人,典型的芋仔蕃薯家庭,為了這一天,爺爺奶奶備了一桌菜,也順便幫呂爺爺慶生。

上海家鄉味道的記憶是如此鮮活,讓爺爺說得一口好家鄉菜,奶奶透過爺爺的口述,多年來練就一手好上海菜,奶奶實戰經驗豐富,自有主張,兩人常在廚房拌嘴,十分有趣。例如上海菜重甜,做起烤麩(麵筋),呂爺爺老愛豪氣地撒糖,惹來奶奶不悅。

媽媽的味道 維繫兩代情

其中一道上海菜「墨魚大烤」,更是聯繫這家人的羈絆。這道菜其實就是紅燒肉滷墨魚,奶奶為了方便食用,下鍋時都先把墨魚切片,但老爺爺記憶中的墨魚都是整尾上桌,每做一次就叨念一次不要切開,可是奶奶才不理會他勒,繼續我行我素。

安迪外派深圳後,每次想起媽媽的這道菜,常想得流口水,但是每次想自己做,深圳卻老是買不到墨魚,只好用小管替代,這一次回家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了,一家人的情感,透過這些家常菜緊緊地繫在一起。這個故事將會放在《舌尖2》的《家常》單元中。

亮點5〉蘭嶼飛魚

蘭嶼的飛魚對於達悟族而言是上帝的恩賜,每年3月起的飛魚季更是達悟族最重要的季節,達悟族對於捕捉、處理、料理、分配飛魚有一套繁複嚴謹的禮法規範。例如捕捉以村為單位,集體捕捉。捕到的飛魚分為男人魚、女人魚,不同身分吃不同的魚,飛魚也必須分鍋而煮。

達悟青年捕魚 振衰起敝

但現在駕著獨木舟捕魚的傳統捕魚手法也沒落了。當前主流還是以機動艇撒網捕魚,故事介紹一個回鄉的達悟青年,平常當導遊,他跟耆老聊天之後,想試著重拾傳統的捕飛魚技法的過程,彰顯了少數民族在現代文明跟科技的衝擊下,如何振衰起敝達悟文化,也跟這個達悟青年的人生互相呼應。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會擺在《舌尖2》的《祕境》分集播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