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10月漲電價約一成,各用電大戶叫苦連天。但多達6個所7個中心、總面積41公頃、5000多位研究人員的新竹工研院,儘管每年用電上億度,卻顯得老神在在。工研院兩年多前啟動的「綠色低碳院區」計畫,應該可給許多用電戶參考。
過去兩年來,電費已省下1700萬元。若什麼節能都沒做,到2017年時,工研院一年電費將高達4億多元,但因推動綠色院區,可節省1億,下降到3億多元。這是怎麼做到的?
來到院內,只看得到充電站,沒有加油站。內部與對外交通已儘量無油化。上午7點多,九人座電動小巴發動引擎,展開每天往返院區和新竹高鐵站的接駁工作。至於警衛在園區巡邏,騎乘的也是電動摩托車。在院區內不同大樓間穿梭,員工大多以自行車u-BIKE代步,拿出識別證一刷就可以騎車,比台北市還早推動。100多台自行車的單日騎乘平均1200~1500人次,非常熱門。
另外,不騎腳踏車也可以沿著園區早已完成長達4公里的人行步道,這已經成為工研院員工連假日都愛帶著家人到園區散步的「樂活步道」。
讓老建物變聰明 節電28%
院內每個會議結束,紅外線感測到會議室沒有人,會自動關閉照明、空調和投影機;下班前,電腦會提醒你關機再離開。若任何員工下班沒有關電腦,系統會立刻通知主管,影響考績。以上這些都是工研院愛地球的「一日工作」實況。「再不做就來不及!」講到節能減碳,工研院院長徐爵民語氣總是急切。
2010年上任後,徐爵民不僅將綠色理念融入各研究所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更要讓工研院也成為綠色示範點。光是為了節電,就下了很多工夫。2011和2012年,工研院用電,和計畫實施前比較,節電幅度28%。主要方法,就是透過改造院內80棟、屋齡平均30年的老舊建築物,讓它們「變聰明」。
2012年已完成8棟老舊建築物智慧節能化,以及20棟建築智慧電力平台建置。今年底前,院區一半的建築物都會有智慧電力平台,建立起綿密的智慧電網,監控院區每一棟建築物用電。綠能所所在的工研院64館,成為老舊建築智慧節能改造的最好示範,被賦予了創新綠色科技新靈魂。這棟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般辦公大樓的建築物,走進一樓大廳,視野馬上明亮起來。
以白色、綠色為主的空間設計,只有兩側幾張迎賓用的白色圓桌椅,還有牆壁的綠色植栽,中間走道留下大片空間,幾乎沒多餘擺設,清爽舒適;落地窗外是夏天晚上螢火蟲飛舞的生態保育池,幾個員工悠閒地坐在木頭戶外休閒桌椅上,邊喝咖啡邊討論公事,不知情的人大都以為這是哪間走現代簡約風的小旅店。
人因照明 節省照明用電30%
充分利用自然晝光,和自然光線結合,正是64館示範的「人因照明系統」精髓所在。綠能所所長童遷祥解釋,人因
照明系統可以隨著戶外陽光的走向、強弱,自動調節燈具照明的亮度和色溫,營造最舒適的照明環境,還可節省平均30%的照明用電。目前這套系統有10種照明模式,可因應大清晨到中午、下午、傍晚、夜晚各種情境模式。工研院統計,今年上半年,64館就因此節省了21%的照明用電。但人因照明系統只是節能的一小部分。
工研院共有三間24小時運轉的無塵室,定溫在攝氏23度,消耗的能源占院區耗電量的1/3。為降低消耗,工研院創下台灣舊建築改建先例,把三間無塵室機房整合成區域冷暖房系統能源中心來提升運轉率,達到節電目的。能源中心10月中就要啟動,預計每年可為工研院省下13%,將近1000萬元電費。無塵室外,一般辦公大樓有40~60%的耗電量都用在空調,尤其是無人使用的時候,空調浪費的情況非常普遍。
iBEMS 台積、台達電均大感興趣
1988年進工研院服務的徐爵民發現,會議室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耗能空間,常常會議一結束,大家一走了之,照明、空調全都沒關。因此,工研院除了改善大樓的冰水機和送風機效率,更研發出智慧節能管理系統iBEMS,自動監測辦公室或會議室的人數多寡、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來決定空調的開關和溫度、強弱。
iBEMS是工研院團隊研發的智慧系統,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可讓建築物整體用電減少10~15%左右,採購使用後,預計三年就能回本。綠色低碳院區計畫經理鄭名山解釋,會議室天花板上的智慧型紅外線動作感測器,只要偵測到會議室沒人,一分鐘就會自動關閉空調、電燈、投影機等電源,減少耗能。以3~5坪的會議室,每週兩天透過系統自動關閉電源來統計,每間會議室一年可以省下將近6000元電費。
到工研院開會的台積電、台達電主管,在看到如此聰明的會議室後均大表興趣,紛紛把這套系統也移植回公司。硬體設施盡量轉換為低碳,接下來就要人的配合。「由奢入儉難,」徐爵民很清楚,能源使用習慣也是如此,因此需要制度協助。所謂的「協助」,工研院員工尷尬地笑說:「可不是普通的厲害!」因為從智慧能源監控系統,每個員工的能源使用情形,主管均一目瞭然。
每個人電腦裝有「夜間電腦未關機通報提醒系統」,只要下班忘了關機,第一次通告自己,第二次就是通報直屬長官了。這招果然奏效!徐爵民驕傲地說,工研院的電腦未關機率,從16.3%降低到3.4%,一年省146元電費,「每間公司老闆都應該把這招學去,」他自傲地說。
吃飯也算碳足跡 獲員工歡迎
綠色院區也貫徹到餐廳裡。2011年,員工餐廳推出每天將近40種「碳足跡餐」,標示餐點從栽種、養殖到運輸的生命週期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讓你知道吃下肚的這一餐,碳排放量有多少。
「減少運輸就能減碳,」徐爵民說,工研院的目標,要做到所有餐點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不超過3公里,儘量使用新竹當地食材。「碳足跡餐」推出兩年多,已經獲得員工正面反應,員工現在比的不是午餐卡路里,而是誰的午餐碳足跡最低。午餐時間,總可以看到員工站在碳足跡標示牌前,比較不同餐點的碳足跡。
綠色低碳院區從2010年啟動以來,因為成效顯著,已讓中研院、金門低碳島推動小組等前來取經;台積電、台達電、元智大學也陸續技術轉移會議室紅外線自動感測系統;新竹市、金門縣也已完成u-BIKE的授權。下一步計畫則將更聚焦在綠能、生醫,希望調整到占工研院科研經費的一半。「或許很快的未來,產業環保和環保產業齊頭並進的理想,就可以實現了,」徐爵民說。
工研院「綠化」最重要推手:徐爵民
工研院大力推動綠色生活與科技,背後最大的動力,是來自於院長徐爵民的強烈使命感。跑工研院的記者都知道,徐爵民非常低調,除非必要,幾乎不接受訪問。這次接受《遠見》專訪,就是因為主題談低碳院區,才打動他。
夏天不開冷氣 只局部開燈
徐爵民「愛地球」絕非紙上談兵,而是身體力行。徐爵民的祕書對老闆最佩服的,就是他「很耐熱」。酷熱難耐的夏天,大家拚命往冷氣房裡鑽,徐爵民的辦公室卻常常沒開冷氣,因為他認為「這樣對地球很不好。」
難道真的不怕熱?徐爵民有些害羞的抓抓頭,笑說:「還是有一點啦,但習慣就好啦。」他在辦公室的開燈習慣,也是只點亮座位上方那盞燈,夠亮就好。經常和徐爵民開會的工研院主管都知道,無論議程多繁雜,上午的會議中午12點一定準時結束,不存在所謂「午餐會報」,為的就是不要訂便當。
「這不是為了要省預算喔,」常常和他開會的一級主管透露,是因為徐爵民覺得便當會製造好多紙餐盒、免洗餐具、飲料礦泉水保特瓶,實在是「不環保到了極點!」所以在工研院,小從小組會議,大到國際性論壇,端上會議桌的都是瓷杯或馬克杯,絕對不會看到紙杯;工研院員工從口袋裡掏出個人環保餐具,更是見怪不怪。
開會不吃便當、沒有紙本
如果是院內會議,桌上也幾乎看不到紙本,因為徐爵民堅持,開會前要讓主管先收到電子檔案,雖然一開始大家小有微詞,久了也就習慣了。因為這個小小的動作,工研院的會議紙張每年減少了60萬張。為了落實減碳,徐爵民還推動視訊會議,大幅降低往返全台不同院區的出差行程,「視訊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跑來跑去?」
在員工餐廳吃中飯,大家最怕一抬頭發現徐院長坐對面,因為如果碗盤裡還有食物沒吃完,肯定會被罵,「我最受不了浪費糧食的行為,」徐爵民說。除了糧食,他也無法忍受水資源浪費。工研院內只要有水管漏水,徐爵民就會要求更換管線,讓工研院現在的漏水率只有6.7%,遠低於全台灣的平均28%。有這樣一位院長,工研院不綠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