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週年慶 遠見週年慶 現在訂遠見,就送亞諾納$4,490行李箱、兩張西堤套餐餐券>

輕‧博‧短‧小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6-11-01

瀏覽數 14,700+

輕‧博‧短‧小
 

本文出自 1986 / 11月號雜誌 第005期遠見雜誌

阿根廷計畫遷都

阿根廷偏南的濱海城市維達馬(Viedma),是人煙不多的邊陲地帶,雖非沙漠或礫地,但卻滿佈荊棘,朔風野大。現在,阿根廷總統艾芳新(Raul Alfonsin)打算把首都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遷移至此,引起許多議論。有人稱贊艾芳新敢做敢為,有人卻認為他十分愚蠢。

至於維達馬地方的居民,今年四月間驟聞自己的家鄉有幸獲總統青睞,選為未來的首善之區,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又是興奮,又是不安。

布宜諾都會膨脹,人口已達八百萬,大多數阿根廷人同意有必要遷都,但是他們也懷疑此舉能否實現。即使可行,他們也擔心會破壞南部地區現有的原始風味。

艾芳新力圖扭轉阿根廷數十年來的消沈之風,激發拓荒精神,遷都是這項計畫的重心,意味著國家的再生。藉著在南部荒野重起爐灶,嘗試把政治中心與商業、金融中心分開,這也可能略洗政府官員的官僚習氣。

國會會不會通過遷都計畫尚在未定之天。反對黨裴倫派希望把國都遷移到他們所控制的西北部地區。

遷都所需的龐大經費也是嚴重問題,因為阿根廷已經背負了五百億。美元的外債。

根據政府擬訂的十年建都計畫,官方遷都經費可能高達十六億美元,民間投注的金額也約略相等。政府官員寄望世界銀行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給予支援。

儘管經濟顧問表示反對,艾芳新決心在一九八九年以前完成第一階段的新都建設工作,以便在那裏宣誓就任下屆總統。

目前只有三萬五千居民的維達馬市,屆時將擴充成四千六百二十平方公里的特區。小城的寧靜生活,雞犬相聞的親切,以及當地居民引以為傲的清澈河水,恐怕將一去不返了。

(取材自Washington Post)

人體器官行情看漲

不久以前,大家還開玩笑說,根據人體的化學成份計算,每個人的身體僅值一.九八美元。現在可不同了,人體的價值超過二十萬美元,而且還在上漲。

人體的器官可以供作移植、研究、檢驗和治療之用。一九八五年,有將近八千枚腎臟和兩萬枚眼角膜作了移植。此外,每年約有一千二百顆心臟移植。

生物科技的革新,提升了人體器官的價值,也引發了一些倫理、法律與經濟方面的新課題。一九八四年,美國制訂器官移植法,禁止器官買賣,雖然反映出國會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此法似乎忽略了自由經濟的供需法則。不准買賣,並不會降低人體器官的價值,只是使它不致淪為個人自由出售的貨品而已。

根據這項法律,器官移植必須是一種捐贈行為。器官移植牽涉到三方面:捐贈者、醫院人員和受贈者,他們在手術前必先議定價錢。假設捐贈者是以兩萬美元代價捐出他的腎臟,手術費用是三萬美元,那麼受贈者總共要付出五萬美元。

可是法律規定要把腎臟當作禮物,那麼兩萬美元的腎臟代價落入誰的手中呢?很可能就是醫院的外科手術小組全數收下了。

想起來雖然可怕,人體的經濟價值已是不容忽視。我們必須加強控制器官移植在經手之間可能發生的弊病,但是如果沒有把握控制,則不如化暗為明,讓捐贈者得實惠。

(取材自New York Times)

東方語言日趨重要

東京傳言,任何中等智力的英國人,只要能看懂日文,就可以得到一份市場分析師的工作,年薪十萬美元。

0902蕭菊貞空中沙龍|《造山者》親自與你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太平洋地區商業興隆,當地主要國家愈來愈希望與他們往來的生意人能說當地語言。可是在英國,商界和大學之間在這方面沒有協調,政府也沒有擬訂政策,發展外國語言教學,以應未來之需。

沒有人想過為什麼英國各大學每年培養一千兩百名法語人才,卻只有一百二十名日語和華語人才。在任何一個國家,大學都是語言教學的根據地,可是英國的東方語言教學根據地卻岌岌可危。倫敦的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五年來收入減少了三七%,教職員也裁撤了二五%,其他許多大學也有同樣的情形。

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正推動聯邦計畫,在全美各地鼓勵俄語、東方語和非洲語的教學,並組成「語言圓桌會議」監督其成效。相形之下,英國的有識之士甚感憂心,要求政府、企業界和各大學設立相似的組織,加強英國的語主言教學,跟上時代潮流。

(取材自The Economist)

舊片翻新成七彩

美國電影界現在盛行利用電腦為黑白影片塗色,已經有幾十部黑白片的經典之作重新以彩色面貌出現,此事在大西洋兩岸引發激辯。

反對者說,這麼做降低了名片的藝術價值,就像是為希臘雕像塗上唇膏。

贊成者卻認為,如此一來,舊片可以紛紛推出重映,等於挖到金礦一樣。

電腦彩繪所費不貲,按鏡頭的複雜程度,每分鐘影片需兩千到三千美元不等,全片約需二十五萬到三十萬美元。但是很多人認為這筆投資是值得的。

一家彩繪公司董事長說:「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賺錢。現在的人不喜歡看黑白片,我們塗成彩色,他們才願意看。」

擁有許多黑白劇情片的一家製片公司最近作了一次觀眾意見調查,發現八五%的美國人只看彩色片,而二十歲以下的人更是根本不看黑白片。

這家公司因此也積極從事彩繪黑白片的工作,已經完成的有七部,製作成錄影帶發行,包括〝Topper〞〝It’s A Wondeful Life〞和勞萊與哈臺的電影,〝Way Out West〞等,銷路都非常好。

〝It’s A Wondeful Life〞的編劇、製片兼導演卡波拉(Frank Capra)大感憤怒,他致函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出:「這部片子的燈光、化粧、運鏡、剪接等,都是為黑白片而設計的。我衷心懇求你們,不要千預藝術經典,讓他們保存原貌吧。」

但是國會圖書館仍然批准了這部影片彩色版的版權登記。有些業者甚至認為卡波拉的抗議毫無道理。他們說:「我們並沒有破壞黑白版,他們還是保存得好端端的。不願意看彩色版的人儘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我們只是利用新科技,賦予舊影片新的面貌,以投合新一代觀眾之所好。」

(取材自New York Times)

西伯利亞的難題

西伯利亞是蘇聯人心目中的黃金國,然而它絕非天堂。這塊土地幾佔蘇聯領土的三分之一,但人口不到一○%。原因很簡單,氣候嚴寒,冬天氣溫往往低到攝氏零下三十度。在烏拉山的隔絕之下,西伯利亞像是另一個世界,區內各市鎮之間也鮮有公路或鐵路相連接。

雖然偏遠又荒涼,西伯利亞卻富藏許多資源,蘇聯一半以上的能源蘊藏在此,鐵礦、木材、錫礦、鑽石、鎳礦、白金......,應有盡有。怎樣把這些財富從冰凍的地表下挖掘出來,是俄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經濟發展計畫的重點。但他不相信有錢就能辦事,他要求擬定周密的計畫。最大的問題是人力。

當地的勞工流動率很高。社會學家分析,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由於工作環境惡劣,外地來的工人待不久,勞力短缺的結果,廠方只得要求其他工人加班,工人不堪負荷,紛紛怠工或曠職,生產力降低,區內經濟情況惡化,工作與生活環境更差。

離職求去的工人總是抱怨:日用品及服務不足,居所過份簡陋,氣候及生活方式難以適應等。

社會學家認為官方應撥出更多經費,建造房屋,供應日用品。另一個解決途徑是栽培當地青年。西伯利亞原住民已習慣當地的生活狀況,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教育和技術訓練,應可成為穩定的勞力來源。

(取材自The Economist)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