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的制勝之道就是人才。有趣的是,很少有「土生土長」的矽谷人,大部分矽谷人來自外地。去年統計數字,約44%矽谷新創公司創辦人在國外出生,在8年前,這個數字更高達53%。
翻開矽谷的歷史,許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創辦人皆在國外出生。英特爾的創辦人葛洛夫(Andy Grove)生於匈牙利,Google的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來自俄國。雅虎的創辦人楊致遠與YouTube的創辦人陳士駿都是台灣出生。
外籍人才為矽谷創新注入活水
矽谷靠著從全世界「進口人才」,才有今日的競爭力,最懂得人才的價值。最近,「移民改革」在美國鬧得沸沸揚揚,許多高科技執行長紛紛跳出來發言,就連不愛涉及政治的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投入游說行列,預計投入2000萬美元(6億元台幣),並和Google、雅虎、LinkedIn的創辦人們共同組織新聯盟。
祖克柏如此急切,是因為關係著「高科技人才」命脈的工作簽證H1-B已供不應求,今年人數暴增為12萬4000名。4月1日開放報名後,短短幾天就額滿,是5年內首度如此迅速短缺的狀況。8萬5000個名額除去2萬名保留給高等學位,其餘以抽籤決定。也就是說,還有近4萬個工作找不到人。
H1-B是專門發給外國人的工作簽證,主要屬於高階技術專業或特殊專才,長期以來許多美國高科技公司仰賴這些「進口人才」。如果今年這些名額不確定,將對公司帶來隱憂。多年來,許多矽谷科技界大老,包括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都曾批評美國本土數學與科學人才不足,必須引進更多人才。調查顯示,全美47%擁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來自國外,全美24.5%的國際專利發明是由外國出生的科學家申請的。
矽谷最早研究移民經濟學的,當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薩克森(Annalee Saxenian)。她研究1980到1990末期的矽谷移民,曾提出一份有名的論文指出,2∕3國外出生的工程師來自亞洲,其中光印度人和華人就占74%。1998年,25%矽谷高科技主管的職位都是印度人和華人。
移民成功後也會回饋美國。例如史丹佛大學工學院裡,有兩棟分別來自傑出校友雅虎創辦人楊致遠,與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捐贈的大樓。
2005年一份報告也指出,矽谷由移民創辦的公司已高達52.9%,創造的經濟產值高達52億美元,創造超過45萬個工作機會。矽谷移民的教育水準相當高,96%擁有學士學位,74%為碩士或博士後研究,75%為科學相關科系。
在矽谷,許多大學教授本身就是創業家,或擔任高科技公司的顧問。史丹佛大學校長海納森(John Hennessy)就是一例,1998年他和電機系教授孟懷熒共同創辦Atheroes,2011年被高通併購。
外國人為矽谷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例如當前最熱門的趨勢「巨量資料」,來自加拿大的柏金(Ron Bodkin)是該領域專家。三年前,他在山景城創辦Think Big Analytics,指導客戶分析與評量巨量資料,去年獲創投300萬美元。這是他第二次創業,1996年他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班時,便參加「創業家大賽」,雖沒得獎,卻被創投相中,於是他放棄博士,轉而成立C-Bridge,B2B應用諮詢公司,1999年上市,目前旗下有900名員工。
不只資訊產業,生技醫療人才也不少。來自利比亞的詩尼(Adnan Shennib),17歲移民美國,在醫療器材領域有20多年經驗,創辦好幾家公司,發明多項專利,包括發明世上最小的助聽器Lyric。去年,他成立新公司iHear,是第一家在網路上可以測量聽力,客制化助聽器的公司。像這樣從創新到創業的故事,矽谷每條街上都有,說也說不完。問許多矽谷人為何喜歡待在這?大家的答案很一致:「這裡機會多,可以接觸世界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