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現在核四公投,結果不一定符合國人最大利益

林祖嘉
user

林祖嘉

2013-05-02

瀏覽數 17,000+

現在核四公投,結果不一定符合國人最大利益
 

本文出自 2013 / 5月號雜誌 跟著安倍賺日本

以喜好做決定,容易造成錯誤決策

康納曼教授在其著作《快思慢想》中,把人們做的決策分成兩個基本的種類,一種是平常用直覺在做的決策,稱為「快思」(康納曼教授稱之為系統一),這是因為一個個人平常經常會遇到的事,因此他有很多經驗的累積,所以遇到這種一般的決策時,就直覺的產生反應。通常大多時候的決策是正確的,雖然偶爾會產生一些錯誤,但是由於這些事件的成本與報酬比較低,因此即使會出現一些錯誤,人們也不會太在意。

另一種決策稱為「慢想」(系統二),也就是當出現些較少遇到的決策時,人們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去收集更多的訊息,再做出較正確的決策。比方說,一般人在面對結婚或是買房子時,通常都需要較多的考慮,因為這種經驗是比較少的,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或是去得到更多的資訊。

而快思與慢想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前者需要的成本比較少,而後者需要較多的資訊,因此成本比較高。另外,後者需要較高的成本,而且需要較多的系統性分析,人們不一定能夠執行,因此人們很多時候會偏向用「快思」的方式來做出決策,因此就容易產生較多的決策錯誤。 更嚴重的是,康納曼教授指出,人們在做決策和判斷時,經常是以喜好與否來決定,而不一定是以思考和推理來做決策,此時當然更容易造成錯誤的決策。此處所謂錯誤的決策指的是,決策的結果必需付出更大的金錢和財務上的代價。

核四問題陷入「框架效應」

除了偏好(或是偏見)會影響決策以外,康納曼教授也指出一些會影響人們的決策情況,導致人們的決策不是那麼的一致,從而容易產生錯誤。比方說,人們都有逃避風險的偏好(risk averse),因此對於一些有具大風險的事件(即使這一事件發生的機率可能小)會給予過多的權數,因此容易造成更多的成本支出。比方說,現在國人在探討中的「核四問題」,就是一個很標準的例子。

由於大多數人是厭惡風險的,因此當面對有風險的決策時,如果描述此一事件的方法不同,可能會使人們的產生不同的決策結果,稱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比方說,當一個病人需要換心時,如果醫生說:「成功的機率是80%」,大多數病人都會接受換心手術;但是如果醫生說:「失敗的機率是20%」,大多數的病人就會拒絕手術。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奧地利人民捐贈器官的比例幾乎是100%,而在德國卻只有12%,為什麼他們在捐贈器官的行為上有如此大的差異?理由很簡單,前者政府的規定是,「不想捐贈的人在表格中打勾」,而後者政府的規定是「想捐贈的人請在表格中打勾。」這就是框架效應的另外一個例証。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受福島核災影響 此時不宜論核四存廢

又比方說,人們對於自身所經歷過的經驗(self experience),會給予更多的重視,而對於學習而來的經驗(memory experience)的重視程度較低。例如,在經過日本311大地震及福島核災後,人們對於核能安全的問題立即產生重大疑慮。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會對於此一事件逐漸淡忘。由於人們對於福島核災記憶猶新,因此現在就會有較多的國人反對興建核四。

再比方說,人們喜歡拿知道的案例做例子,做為進行決策時的參考,稱為「錨點效應」(anchoring effect)。例如,德國決定要廢核,大家就拿德國當作例子,認為我們也該有樣學樣,但是卻忽略旁邊的法國所用的電中有75%都是核能發電來的。

從康納曼教授的「快思慢想」理論架構中,看到政府在推動重大公共政策時,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人們的決策並不一定是一致的,經常會隨著外在事件的發生,或是一些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決策上出現變化。比方說,日本福島核災的出現,讓人們對於核四的風險給予更多的考量。因此現階段立即討論決定是否停建核四等議題,可能不是最好的時機,如果現在進行公投,可能得到結果並不一定符合國人最大的長遠利益。

另外,由於框架效應的存在,因此如何訂定公投題目,一定會影響人們的決策。而如此重大的議題如果因公投的題目寫法不同,而導致公投結果不同,這是否能真正反應民意可能也很難說。

政府應請國際專家檢驗核四 確保安全

最後要特別強調,在面對有風險而重大的決策時,最重要就是政府部門要提供國人充分而正確的資訊,讓國人在有充分的資訊下去進行判斷與決策,這是降低每一個個人做出錯誤決策的最佳方法。同時,為了避免在網路出現不正確的訊息,造成人們先入為主的「定錨效應」,建議國人在取得訊息時,應該儘量以政府所提供的官方訊息為主。

當然,這裡有一個基本的要件,就是政府必需提供讓人們有充分信心的訊息。這一點說來簡單,但是在現在網路各種訊息充斥的時代,要建立人們對政府的信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而就核四問題來說,如何去尋找一些國際上具有國際知名的專家,來針對核四的安全性進行全面性的檢查絕對是有必要的,因為現在唯有讓國人對於核能安全沒有任何疑慮,大概才有可能取得人民的支持。也唯有先請國人信任的國際專家來說明核四的安全性如何,然後再經由全體國人投票來決定核四的去留,這可能才最能符合台灣最大的長遠利益。

(作者為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