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姚仁喜:我在夢中看到設計

農禪寺‧中鋼總部‧烏鎮劇院建築師

王思涵
user

王思涵

2013-05-02

瀏覽數 39,250+

姚仁喜:我在夢中看到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3 / 5月號雜誌 跟著安倍賺日本

對於台灣當代少數最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的建築師姚仁喜來說,2012年跨到2013年這段期間,無疑立下他建築生涯幾個重要里程碑。

首先,耗時6年建造的北投農禪寺水月道場去年底正式啟用。

今年4月初,由他設計、位於高雄的中鋼總部大樓在全球建築網站Architizer高層建築類別,從全球100多個案件脫穎而出,同時奪得評審與網友票選雙首獎,打敗商業建築事務所祖師爺S.O.M.,獲得包括庫哈斯等200多位知名建築師的青睞。5月9日姚仁喜在大陸江南打造的烏鎮大劇院也將啟用,預計是他下個登峰代表作。

氣質. 他的作品在紅塵中有一種東方的安靜氣質,如《道德經》說的「曲而全」

無論對姚仁喜名字熟不熟悉,談起他的作品,包括蘭陽博物館、新竹高鐵站、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到大陸工程總部等,大部分台灣人一定有印象。

1985年,姚仁喜成立大元建築與設計事務所,從設計住宅與商業大樓開始,在1990年代混亂的台灣建築風景中,漸漸以洗鍊的外觀、穩好的結構奠定名聲。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阮慶岳觀察,姚仁喜是台灣少數可以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軸線跟國際接軌的建築師,但他的作品又自成一格,在紅塵中有一種東方的安靜氣質,如《道德經》說的「曲而全」,「現實不容易介入,但他介入得很好,在技術、風格上積極跟世界維持同步,姚仁喜大概是台灣第一人。」

然而,姚仁喜並沒有停留在都會區設計企業總部。最近10年,他又不斷重新定義自己,跨足公共文化地標:新竹高鐵站讓他揚名威尼斯建築雙年展;10年建成的蘭陽博物館,也讓他一舉拿下國內外多項建築首獎。

設計. 「師父,我沒辦法在『定』中做設計,我在夢中看到設計。」

直到今天,62歲的姚仁喜仍未停下追求心中究極理想作品的步伐。近幾年,他挑戰劇院等藝術表演建築,同時要將人文藝術性、聲光需求、公共參與等納入建築考量,更為複雜。翻開國際出版社過去幫姚仁喜出版兩大冊厚厚的作品集,平均每年大約有20個建案在進行。

問起他的「豐功偉業」,雙眼炯炯有神、非常淡定的姚仁喜,表情淡然,只說:「有嗎?最好不是吧!」身穿黑色山本耀司西裝,一頭深灰色及肩的長髮,給人穩重又不羈的藝術家氣息。

有些建築師風格強烈,一眼可辨認。有些建築師,表面看,每個作品都不太一樣,但細看又會發現有一種共同精神。姚仁喜就屬後者。若建築是面鏡子,現階段的他正處在一個轉變的時刻。

「我在去年、今年最期待的兩個房子都完成了,一個是農禪寺,一個是烏鎮劇院,現在非常興奮,這兩個案子在整個設計生涯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他說。

一座是沒有參考前例的現代禪院,另一座是工程複雜的劇院建築,在在挑戰過去擅於表現建材、機能、造型與氣度的姚仁喜。

關於農禪寺,有一段姚仁喜跟聖嚴法師的對話,在網路上流傳已久。當初聖嚴法師請他設計,台灣大部分寺廟仍停留在作法會,團體熱鬧。但聖嚴想做一座景觀寺廟,讓人有空間安靜下來修行。這樣的建築台灣沒先例。

法師說,「曾在『定』中看見這個寺廟」。但「定」中的東西沒辦法用語言講,他最後提示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姚仁喜抱著這六個字回去,兩個禮拜後交了一個圖,「師父,我沒辦法在『定』中做設計,我在夢中看到設計。」佛家認為,世間現象,並非真實存在,而這個「幻相」正是姚仁喜對師父指示的體會,也體現在現今的農禪寺。偌大的水池映照著大殿,晴朗無風時特別清明,象徵心的狀態。

另外,綜合大樓的混凝土牆面鏤刻了《金剛經》高達5000多字的經文,姚仁喜希望「用光來呈現佛之語。」 至於兩年內飛快蓋好的烏鎮劇院,則是另一個動人故事。因好友賴聲川引薦,姚仁喜認識了烏鎮旅遊公司的總裁、人稱陳主任的陳向宏,他花了3年時間投入10億人民幣,把舊建築一棟棟收購後,保留一個完整水鄉之都的往日風華。之後陳主任想興建戲劇院,透過賴聲川找姚仁喜幫忙。

浪漫. 「如果每個角落都有用,不就跟星級飯店一樣了嗎?」

姚仁喜說,陳主任沒建築背景,卻很有概念。「有次他跟我說:『你就是要做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如果每個角落都有用,不就跟星級飯店一樣了嗎?』」這句話深深打到一直以來不能忍受不完美、總是追求建築極致表現的姚仁喜。

「我以前做的東西比較ㄍㄧㄥ。」 新竹高鐵站跟蘭陽博物館,幾何型式都呈現一種緊張關係,強烈到鬆不了一口氣,「但這兩個案子後,我有點像是到一個山頂,開始下山、比較放鬆,像打太極拳,打很好的時候應該是很鬆的。」

烏鎮劇院的概念是以江南一帶象徵吉祥的並蒂蓮,結合兩個橢圓形的劇場空間,外觀上,一邊是玻璃與木頭窗花,一邊是以京磚砌成斜牆如花瓣的樣式,造型有他往常的極致,但多了一份手感的古樸溫暖,呼應古老烏鎮的味道,「每根木頭、磚塊角度、大小都不一樣,而且都是手工裝上、砌上的。」

許多建築系老師分析,姚仁喜為台灣現代主義的代表。對此他認為,建造上他很理性,但設計則否。

「現代建築的基礎是理性的,但我很清楚自己設計的狀態,不是理性、不是非理性,而是『超越理性』,」他說。

總說自己若不是當建築師,就是當導演,2002年還到美國學一個月電影,姚仁喜思考建築的方式像電影的鏡頭,而不是科班思考的平面圖、剖面圖。對他而言,建築迷人之處就像大元事務所的英文名:「一邊是art(藝術),一邊是tech(技術),要平衡這兩者,是所有痛苦與歡樂的原因。」

靈感. 「我不會一個人坐在家裡做設計;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做夢!」

以中鋼總部大樓來說,高樓有很多技術層面要克服,八層樓一次扭轉,原來是非常好的地震帶建構形式,但正因為這樣,建築圓面變成折面,就出現一個很藝術雕刻的形式,「這麼一點點trick,就是平衡。它不是純裝飾,也不是純技術,而是因為功能產生的藝術表現。」他透露。

問姚仁喜平常工作的設計創意從哪來?怎麼磨靈感?「我不會一個人坐在家裡做設計;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做夢,」姚仁喜笑說,現在做設計,愈來愈直觀、愈難說出個道理,想法常常自然出現,做夢只是一個形容。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草圖. 只要他說昨晚做夢了,同事們就要哀號,因為代表要重改了。

他的員工最怕聽到的就是:「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只要他說昨晚做夢了,同事們就要哀號,因為代表要重改了。曾在大元工作9年半、做到建築設計組長的建築師徐兆立猶記,常常一個方案確定10多天,姚仁喜突然出現要再看圖,「你就知道完了,」徐兆立笑說。在大元,草圖沒改到姚仁喜滿意,他不可能放人。但每次翻案,總是很精確地拉出一個高度,翻出成功的可能。

因為常改個沒完,半夜來到敦化南路與仁愛路圓環旁,常常看到一棟樓只有兩層還亮著,一是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敦南店,另一個就是同棟樓裡的大元。

姚仁喜認為,做建築,團隊很重要。不久前他到日本富士電視台參觀,看到他們一邊做剪接,前面有個沙發和大電視就當場改,「像個war room(打仗的房間)!」回台灣後馬上想在辦公室改裝一個war room。其實他平常跟團隊討論已經像戰場了,年輕的、資深的,一起互相碰撞想法,畫一畫立刻上電腦投影。

有人說,姚仁喜做到這個地位,不會自己做設計了吧?還有些新業主會交代:「這案子一定要姚先生做喔!」同事就會笑答:「我們想叫他不做都不行。」

平衡. 雖然一直謙稱自己內心的水池經常颳颱風,平常的姚仁喜,卻是個修行者。

一般建築師或創作者會有的設計瓶頸,姚仁喜好像沒有。老子的話帶給他很大的影響:「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他觀察,很多人做建築是為學日益,這是一個學習方法。但若要把建築當人生志業,就要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亦即,做設計有時候拿著筆自然會出現,想太多、想要得獎,就會把水池弄縐,水池很平,倒影就很清楚。雖然一直謙稱自己內心的水池經常颳颱風,平常的姚仁喜,卻是個修行者。過去6、7年,每天早起靜坐;出國時,身上總是帶著英文佛經,邊讀邊翻譯,至今已翻譯4本。

就像他的上師宗薩蔣揚欽哲諾布仁波切所說,「生命只是個幻相,但這不是件糟糕的事。是的,生命是一個幻相,所以你的目標應該是如何跟這個幻相玩。」 建造實相,建築師也。認清幻相,修行者也。兩種身分看似衝突,姚仁喜卻在其中玩出平衡。

姚仁喜

出生:1951年生

學歷: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

經歷:1985年成立大元建築與設計事務所;2001年在上海成立會元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榮譽: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設計學院傑出校友獎

近年代表作 2010年 蘭陽博物館 遠東建築獎傑出獎、台灣建築獎首獎、公共工程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施工品質類卓越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宜居城市人造環境類金獎、國際建築獎 2012年 法鼓山農禪寺 2013年 中鋼企業總部大樓、大陸烏鎮劇院 註:以上為完工年份,2015年前預計完工的有台灣戲劇藝術中心、屏東縣演藝廳、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

老員工眼中的姚仁喜

他的企圖心,一個月發生幾千次 徐兆立44歲,東海建築研究所畢業,到大元從最小的設計師做到建築設計組長。5年前他離開大元,創立自己的事務所。在姚仁喜磨練下,他學到最大的資產就是從專業給予業主兼顧機能與設計創新的提案能力。對徐兆立來說,姚仁喜永遠是「不卑不亢的站在建築實踐的浪頭。」

以下是他眼中的姚仁喜:

姚仁喜很重要的個性是「不俗」。對於環境、社會、政治,他非常叛逆,他瞧不起制式僵化的東西,想突破很多我們認為很難突破但不合時宜的法令,他有那個條件跟意志力去說、去罵、去要求,不成功也想盡辦法把限制轉成合理的東西。 他就是做他自己,手段又很軟,像打太極拳一樣,對方打過來,讓一下再把對方壓住。某次一個案子對方很難纏,他只給我一句話:「你就用他對你的方法對他。」給了我很大啟發。

重視細節 多角度看石材變化

應對業主也是這樣。有一次天母某豪宅案,原本負責建造與代銷的團隊都認為不需要特殊設計,但姚仁喜不要,他問:「這跟信義計畫區(的豪宅)有何不同?」當時剛從希臘回來的他,叫我以海島山城的概念設計,建設總經理不肯,認為不好蓋,最後動員該集團負責人出來跟他談,兩人談一談就成了。

另一次做某企業大老的私宅,我本來要提客戶一定會接受的古典設計,姚仁喜卻寫字條給我:「我們不能只做這樣。」他認為,就是要做不俗的建築,不能照一般方法操作,一定要找出更多的路來。 他的這種企圖心,一個月發生幾千次,每個環節,他都這樣努力,包括石頭,一定要到日光下、在不同的距離看,每個細節都這樣要求。

他比較厲害的是,畫圖會掌握空間流,組織一張草圖要講的所有事,設計重點、意境與價值是什麼,而且跟現實使用常常是同一件事。比如陽台當廁所通道,改變空間動線,又增加容積,他的解決方式都很玄,又很有力量,很能打動業主。

他有一些長期合作的設計師,例如獨立執業、專做外牆設計的盧本源,必須幫姚仁喜研發皮的性能,新竹高鐵的皮就比較像風箏,其他如仿生物的皮,仿風、仿水,就是要做出那個美感。

管理如帶兵 同事挨罵仍愛他

草設計的時候,他喜歡直接找年輕人來畫圖,一對一,用鬥的,這不是什麼平行管理,他一直埋伏在裡面。他都用一支8塊錢的雄獅畫筆、30公分的比例尺(大器),一張草圖紙可以改、改、改,一定要找到意境,直到滿意。被罵被吼多的是,從不手軟。

他來上班很少笑容,同事可能只覺得他很兇,我到現在還參不透為什麼他這麼兇?可能是台灣建築環境不好,他為了做好東西,不得不這樣要求。他是嚴厲的將軍,自己帶兵,意志壓力非常大,成就欲念也非常強。但大家還是喜歡跟著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