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位在美國加州矽谷中心、惠普的總部,門面整修落成,從本來1980年代復古的灰白牆面,改成現代感的大片玻璃帷幕。這是新任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改造惠普的一部分。
在大廳開放空間裡,那棵象徵企業精神、創辦人惠列(Bill Hewlett)和普克(Dave Packard)親手種下的老橡樹依然佇立,但惠普卻面臨創立74年來的關鍵時刻。高盛及艾克森美孚石油董事、哈佛商學院教授威廉喬治接受《彭博商周》訪問時說,「看到HP如此快速衰落,令人驚訝!看到股價,更會覺得這是在開玩笑嗎,真的只值這些錢?」
近兩年來,惠普股價下跌六成,市值蒸發550億美元,去年宣布為期三年,全球裁員2.9萬人。2012會計年,營收衰退5%,更因併購軟體公司Autonomy,認列高達88億美元,導致財報虧損。
《彭博商業周刊》分析,惠普主力產品如個人電腦、印表機業務營收都下滑,而時下最夯的智慧型手機、平板潮流潮流,卻都沒有跟上,甚至兩年前原本要進軍平板市場,卻在產品TouchPad問世後,宣布放棄。
斷尾求生 惠普走IBM路線?
只是,不賣,行嗎?PC部門雖然營收仍占惠普三成,但獲利卻只占一成多(13%),營業利益率去年第四季剩3.5%,可以說是最不賺錢的事業。反觀伺服器及服務部門,獲利占惠普五成以上,被認為是轉型最可能的方向。
很碰巧,今年第一場在台灣惠普記者會,邀合作伙伴英特爾站台,發表的正是新型關鍵伺服器,著重大型企業用戶應用,可嗅出惠普愈發重視商用伺服器,以及大型資料中心的商機。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研判,惠普再傳出售個人電腦及印表機部門,「真心想賣」可能性大大提升。只不過卻可能賣不到好價錢,沒辦法風光脫手。
「只要併下HP個人電腦部門,不管是誰都會變成市場PC龍頭,只是各家企業要看對未來布局有無幫助,」楊勝帆說。目前傳出的潛在買家,包含中國聯想及南韓三星,他分析,聯想遲早都會變市場第一,何須再去併一個第一名?看HP慢慢往下走就好了;而三星的確是缺PC這一塊,吃下惠普的意義稍微大一些,但除非是好價格,否則意願也不高。
領導出問題,惠普動盪十年
專家觀察,惠普其實是「領導」出問題。過去十年太動盪,執行長變化速度太快,董事會與經營團隊磨合有問題。《財星》雜誌更挖苦,這些年惠普董事會內的風暴,就像殘酷實境節目秀。
「很多公司歷經動盪十年,也就垮了,但惠普因為深厚基礎、人才、技術,還有機會轉型,」曾當十年台灣惠普董事長、悅智全球顧問公司創辦人黃河明說。
的確,惠普曾是科技人心中的指標企業,它是矽谷第一家公司、首家提出「個人電腦」名詞的廠商,也是矽谷精神發源地。
1938年惠列和普克這兩位史丹佛大學同窗,不到30歲,在車庫做出HP第一個產品——聲頻振盪儀,從此開啟車庫創業,改變世界的傳奇典範。
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還在世時,連在病中都關心惠普,還打了好幾次電話給惠普董事會成員,更曾在2010年說過,「惠普公司的健康,對整座矽谷的健康至關重大。」
回顧這十餘年,惠普1999年換上了首位外部空降的執行長菲奧麗娜,雷厲風行削減公司預算、裁員,只要下屬不達標便直接開除,更相信「大就是美」,一手主導康柏電腦併購,帶惠普走向低階競價市場,也從此與當時選擇放棄PC、專攻高端企業服務市場的IBM,逐漸進入不同戰場。
2005年菲奧莉娜下台後,惠普三度更換執行長,仍舊都是空降部隊。包含性騷擾緋聞去職的赫德(Mark Hurd)、只有短短11個月任期的李艾克(Leo Apotheker);過去兩年,惠普更有高達100位經理級高層離職,人才流失,現在的執行長惠特曼,雖被寄予厚望,但仍屢被華爾街點名位置不保。
曾在台灣惠普擔任高階主管的科技人私下說,「一家公司每幾年就換一次執行長,新人一上台又全面重新審視公司的存在價值,難怪上上下下,人心惶惶,元氣大傷。」
其實台灣惠普董事長兼總經理,2007年後也快速更迭,從HP併康柏後,擔任五年董座的何薇玲請辭後,歷經楊人捷、施志國,到現在的王嘉昇。一位20年的惠普人感嘆:「以前的老總一做就是十年,現在絕對不可能,公司的確面臨不少挑戰。」
代工廠驚 供應鏈也要拚轉型
惠普再傳出售個人及印表機部門,此舉亦震驚台灣供應鏈!因為惠普今年筆電出貨量達3300~3500萬台,幾乎全由台灣代工廠包辦,廣達占48%、英業達占32%、緯創占11%,仁寶、和碩也有小幅接單。
業界深怕,假設惠普真的出售個人電腦部門,而自製率比較高品牌廠聯想、三星接手,恐怕會對台灣代工廠衝擊大。其實廣達、緯創、仁寶及英業達四大筆電代工廠出貨,去年全都衰退,應證了產業轉型的必要。
遠在美國的惠普變革,會如何影響台灣代工與供應鏈體系,還有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