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嚷年餘的「民間開銀行」傳聞終於在今年四月由行政院公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確立了競賽規則,四十年來由公營行庫聯合壟斷的「金融戒嚴」,也將繼黨禁、報禁之後解除,步入自由競爭的「戰國時代」。
長久以來一直豔羨著「銀行家」名位的國內各大財團,眼見夢想成真,早已迫不及待地想捧住這一只「金飯碗」,檯面上的申請案尚未正式提出,各種暗中較勁的小動作已經層出不窮。
可以預見,緊接著金融自由化腳步而來的,「就是自由市場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淘汰,」主管金融行政的金融司副司長陳沖指出。
金融巨變
台灣的金融市場即將產生巨變;各財團彼此爭奪新銀行的設立特許權;公營銀行也必須面臨身手矯健的民營銀行搶資金、搶人才的挑戰;到新銀行設立後,新、舊銀行還得彼此展開一連串的業務競爭。
由於負責把關的財政部對新銀行開放「只打開一道小門」,從嚴限制民營銀行的設立家數,使得公、民營銀行對決的競賽尚未正式開鑼,會外資格賽早已在各大財團間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財力薄弱、居於競爭劣勢的中小企業首先改變策略,企圖以「共組聯軍」的方式對抗大財團。
由台灣銀行台中分行前任經理邱家雄出面領軍的「台中工商銀行」,就是一支以中小企業主為骨幹的「螞蟻兵團」,成軍的過程相當有趣。邱家雄最初的構想,僅僅希望籌措四十億元的資金開設一家地方性銀行,誰也沒有料到認股消息傳出後,資金宛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半年內便累積到一百億以上,「現在,我們計畫開一家全國性銀行,」一位「台中工商銀行」的準股東得意地說。
眼看新銀行經營權粥少僧多,不少知名的中、大型企業也興起退出第一線戰場的念頭,轉而採取參與入股的方式和其它集團聯手投入;而打算擔任「企業聯軍」指揮官的主力財團更汲汲於招兵買馬,拉攏平日往來密切的企業壯大聲勢。
以延攬前財政部長陸潤康出面統籌新銀行而備受矚目的太平洋集團,集結了業界公認實力最堅強的一支大軍,旗下包含聲寶、永豐餘、大陸工程等十多家知名的企業集團,目前完成的認股金額比財政部要求的一百億元還高出一倍。一位籌辦人透露,執台灣產業界牛耳魄台塑集團第二代負責人王文洋,對這支兵強將猛的「聯軍」十分感興趣,已私下試探了「參軍」的可能性。
這兩年熱衷財務操作,並朝金融業多角化經營的汽車業也開始相互結盟。現任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發經營的太子汽車,集結了三富汽車、新光人壽共組盟邦,加入搶攻灘頭堡的行列。
財團間「合縱連橫」的整合行動,愈演愈烈,甚至連隸屬同一集團的關係企業也需要重新整合。以最重人際和諧的台南幫為例,原本坤慶紡織、統一企業各自有開銀行的準備,經過幾位大股東居中協商,向來愛惜羽毛的統一企業副董事長高清愿同意退出,及時化解這一場紛爭。
有意爭食新銀行大餅的各大財團不只「勇於內鬥」,進一步也將炮口轉向公營銀行。
公民營大對決
大多數公營銀行的負責人都相信,累積四十年資源的公營行庫「絕對有實力和民營銀行競爭。」
從有形的業績和營業據點來看,光是七家省屬行庫就吸收存款二.八兆,放款二.一兆,全省分支單位共有八百多處;以合作金庫為例,與各地方信合社、農會結合成一組龐大的通匯網,遍及各鄉各鎮,「走到那裡都可以匯款,」合庫業務部經理林文啟信心十足的強調公營銀行的實力:「新的民營銀行至少要十年才趕得上。」 在無形資產方面,公營銀行有政府作後盾,沒有倒閉的風險,「銀行本質上是一種販賣信用的行業,」在金融業二十三年、自稱對銀行「有深厚感情」的華南銀行副總經理黃永仁認為,國人普遍相信公營銀行比較可靠、有保障,「這就是公營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
不過,黃永仁也坦承,公營銀行缺乏效率、不重視服務品質一直為人垢病,這也讓有心加入戰局的民間財團一致公認:新銀行生存的空間依然很大。
如果比較經營績效,民營銀行確實遠遠超前公營銀行。前年證券商開放設立,民營的世華銀行立即瞄準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一百多家新券商,每家號子分派兩名行員去設櫃台,輕而易舉地獲得上百億的業績,囿於員額限制的公營銀行只有眼睜睜看著機會從手邊流走。
「講求效率,是民營銀行的致勝利器,」籌組銀行態度相當積極,並且已經在台北市精華商圈的館前路找好總行辦公大樓的力霸、嘉麵集團董事長王又曾,對民營銀行的競爭力充滿自信。他舉例說,一般公營行庫兩週才開一次常務董事會,決定大額貸款案件,至於小額貸款等上三、兩個月更是中小企業頻頻抱怨的陋規。而民營銀行機動性高,可以視需要縮短開會間隔,為客戶爭取時效。
「我這力霸銀行一定要開成,」否認了外間傳聞力霸集團想藉著開銀行扭轉企業形象說法,王又曾指出力霸、嘉麵目前零負債的財務實力後,氣勢十足的宣布。
拉客戶新戰術
無論是規模大、信用足的公營銀行,或者效率高、衝勁強的民營銀往,想在日後的競爭中搶占上風,「完全要看誰能拉到一流客戶,」世華銀行一位資深主管語重心長的指出。
事實上,儘管新銀行還沒開張,眼明手快的民間財團卻已經開始擬定「拉客戶」的各種戰術了。
多年來一直希望爭取改制成商業銀行的中國信託全力投注於櫃台服務的改善。剛完成美國銀行購併業務返台的中國信託總經理駱錦明分析,傳統銀行的心態是坐等客戶主動上門,「櫃台設計往往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未來站在拓展業務的立場,中國信託的理想是採高低櫃台並設的方式,需要快速服務的到高櫃台;需要詳細解說的用低櫃台。
太平洋集團與富邦集團則不約而同的把目標設定在「個人消費性貸款」。
「消費性貸款的安全性最高,」為太平洋集團跨刀的前財政部長陸潤康坐在深色的沙發椅上,神情悠閒的談到,目前各大銀行仍有許多未開發的客戶,「很值得新銀行好好經營。」
「新銀行應該刺激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開拓新客戶,」旗下擁有產險、證券等金融周邊產業的富邦集團董事長蔡萬才特別強調新銀行的「創新」功能,針對過去舊銀行照顧不到的個人和小企業,設計一套新的服務,「不要老是在原來的老客戶裡頭搶來搶去。」
將來,這一批致力經營「新產品、新業務」的民營銀行,勢必為台灣的金融市場注入新血,連帶使銀行經營的風貌更趨向活潑與多樣化;不但消費者能有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項目可選擇;工商界也可以爭取到更靈活充裕的資金,支持企業登上國際舞台。
更重要的是,「透過競爭可以敦促公營銀行改善體質、提升效率。」中國輸出入銀行總經理柯飛樂說。雖然新銀行將對舊銀行產生不小的衝擊,「但也為公營銀行帶來求新求變的一個機會點,」世華銀行一位主管補充。
走上企業化經營
長久以來,公營銀行的人事雇用權受制於人事行政局、預算由主計處編列,主導經營大計的總經理每年要花四個月的時間到議會備詢,「僵化的制度根本和現實銜接不上,」林文啟談到,合庫的電腦設備年年不敷使用,原因就是「去年編的預算追不上今年的需要量。」
民營銀行的開放,直接刺激了長期封閉的公營銀行發出要求改革的呼聲,希望股票早日上市,達成民營化,或立法通過「公營銀行管理辦法」,走上企業化經營。
省屬七行庫從去年起四度提交研究報告給省府,要求解除公營銀行在人事、預算和營業上的束縛;三商銀也各自在內部推展一連串革新行動:建立CIS(企業識別系統)、對櫃台人員實施禮貌運動,並且暗中研究多種新產品做為對付新銀行的「秘密武器」。
民營銀行力求衝刺,公營銀行加緊備戰,究竟在這場金融自由化下的競爭局勢中,誰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完全要看金融主管當局對公營銀行的管理政策會怎麼改,」曾任一銀副總、目前轉任金融人員訓練中心總經理的黃天麟作出結論,如果能很快完成民營化,現有公營銀行篤定能全面獲勝;相反的,要是政策不放鬆的話,民營銀行就會取代公營銀行的地位。
但不管勝負如何,目前能確定的是,公、民營銀行為了爭奪市場,過去因為「成本高、徵信麻煩」被公營銀行排斥的個人性服務、中小企業貸款與公共建設融資,都會逐漸受到重視。如果不提銀行開放民營附帶的金融風險,從這個觀點看,消費者或許是公、民營銀行馥蚌相爭下真正得利的「漁翁」。
金融檢查誰把關?
製造業要開銀行了。從高雄的王玉雲。陳田錨出面號召,台中以國大代表楊天生為首,到北部遠東紡織、太平洋集團、力霸集團……群雄並起的局面,「凡是台灣商界叫得出字號的(財團)統統想開銀行,」一位高階金融主管描述。
遊戲規則趕不上
然而。目前的金融遊戲規則顯然沒有趕上開放的腳步,
將整體經濟活動比喻成人體的骨骼皮肉。「金融業就像輸送養分的血液,」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劉泰英佳妙喻之中強調出金融檢查的重要性,「血液不弄乾淨,其它的骨骼、肌肉一定完蛋。」
躍躍欲試的企業主雖然不乏要做正派經營的銀行家。但仍有不少公營銀行負責人對民間財團視銀行為「私用血庫」的心態。及以人頭調動資金供應自家關係企業的老技倆,非常擔心。台灣銀行副總經理王光生說明:投資製造業虧損只有股東吃虧。「拿社會大眾的錢經營銀行失敗。卻可能殃及無辜的群眾。而且「銀行倒閉還會引起同業間的連鎖效應。」王光生說。「到時候整個社會都會賠進去。」
翻閱過去的紀錄。民營金融業過分重視「營運績效」。往往為追求報酬率忽視金融紀律,「當年的國信就誇口要衝業務第一才衝出了毛病,」一位公營銀行主管提醒新加入者記取以往的教訓。
檢查人力不足
除了民間業者保持守法自律的精神,政府主管單位「金融檢查」的關口似乎未達完備。
防堵民營銀行違規營業。建立先期預警制度,將是新銀行開放後,財政部面臨的重要工作。「現在最缺檢查人員,」金融司副司長陳沖坦承,人力不足使許多法令完全無法落實,「導致立法雖嚴,執行效困卻大打折扣,」一位金融世家出身的第二代銀行家附和。
以稽核制度為例,在美日等先進國家中,每一家銀行都有獨立的稽核人員進駐,反觀我國,則由財政部委託央行與合庫作「重點」查驗,至於業界公認最具威力的「突擊檢查」(指主管當局不定期派員到各銀行營業所進行臨檢),目前也只能交給民營的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全權負責,對違規銀行業根本沒有法律處罰的權力。
未來,面對驟然開放的市場,如何維持金融秩序,提升國內金融業邁向真正的國際化、自由化,似乎有待財政部在「紀律化」、「制度化」兩方面展現更大的魄力與作為。
高薪拉走好人才?
公營銀行與民營銀行相比,那一種好?受到民間財團以高薪、高職位積極挖角的各公營銀行中的高級主管,已經開始在心底暗自為銀行「打分數」。
目前第一階段的挖角行動隨著新銀行設立腳步接近日趨「明朗化」,聲勢浩大的太平洋集團邀請到最具分量的前財政部長陸潤康;曾與央行總裁謝森中、前財政部次長嚴雋寶接觸過的羅光男。最後爭取到台灣銀行前任總經理楊承厚與現任副總陳捷南;國大代表楊天生出資的營造銀行則由台銀另一位卸任總經理謝仁棟主持。……
接下來各財團紛紛將目標鎖定在部室經理等中層主管身上,向來被民間業者視為「人才訓練中心」的三商銀首當其衝,自年初以來員工離職率一路狂飆到四十年來的最高點,「現在平均一天就走掉一個人,」華銀副總黃永仁粗略的估算。但由於距新銀行設立日期還有半年以上的期限,許多對財團作出口頭承諾的中層主管深恐將來「兩頭落空」。對未來動用一直祕而不宣,不敢曝光。
一天走掉一個
局勢十萬火急。偏偏「公營銀行管理辦法」還卡在省議會,便得公營銀行仍然無法自行招募人才,「沒有人怎麼打仗?」一位銀行界資深人士擔心公營行庫未來沒有競爭力;相對於這種憂慮。也有公營銀行負責人表示:「高薪拉不走真正的好人才,」他還說:「會為高薪而走的算是好人才嗎?」農民銀行一位協理則輕鬆的說:「上面的人走了,年輕人才可以出頭。」
民營銀行提供的待遇也由於「人才難求」而使行情一天天高漲。外界傳聞部分財團對經理級主管開出了「薪水至少調高五0%,職位晉升一級、技術性乾股百萬元以上」的條件。而且。「未來還有議價的彈性。」一位與財團接觸過的公營銀行現任協理微笑著說。
高薪誘惑之外,民營銀行能創新、衝勁十足的企業化作風,確實也吸引不少滿懷理想。亟欲施展抱負卻又受困於公營體制的人才,改搭民營銀行列車。「我總希望老了之後可以有點值得回憶的事。」一位初步決定「跳槽」的公營銀行主管以略帶感性的口吻表示。
嘸好賺頭
但也有更多公營銀行主管對新銀行的「徵才」活動毫不動心,抱著觀望、存疑的心態。「民營的一定嘸好賺頭。」中小企銀一位主管以流利的台語說明,「出高薪必定會要求高業績。」他進一步指出,以前信託業開放民營,不少打著「施展抱負」旗號去職的銀行界中。高級主管,為民營企業打開市場後立即慘遭「冷凍」,這類的不愉快經驗,也使得現階段公營銀行主管對財團的敦請不願貿然答應。
「什麼樣的財團就會拉到什麼樣的人才,」外傳身價高選一億元的黃永仁分析。民間財團搶人才,光出高薪不是辦法。他舉例說,兩年前用「天價」薪水挖角的證券商,就沒能拉走「最好的人才」,要想延攬一流人才,「誠意才是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