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很多重大政策提出的時候,都有它的時空環境背景、想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有十年後想達到的理想狀況跟衝擊程度,跟人民當下的有感或無感,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如果把有感或無感當成立即的政策檢視點,可能要多深思。
中央無感政策 帶動地方有感
舉例,這幾年各地戶政事務所,不但簡化行政作業、也大幅改善服務態度,讓老百姓都很有感。但能落實這種優質的服務,背後真正的理由卻是,之前由中央政府推動的戶政資料系統,如果作業程序不能簡化,後續的優質服務是不可能發生的,公務員哪有時間跟老百姓奉茶?就因為中央先推動了一項民眾無感的政策,地方才能提供有感的服務。
另外一個例子是,現在地方政府流行辦大型節慶活動,像是燈會、煙火秀啦、找國際知名團體來表演,讓民眾免費欣賞。這樣的政策,民眾也是有感到不行!但經費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央政府相關部會的提撥。
剛剛講的有感跟無感,都牽涉到一個因素──「時間差」!
有感或無感,時間會說話
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大力推動十大建設,今天大家都覺得是項經典的施政。他講的:「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也變成了一句名言。
那時正值1972年石油危機、全球經濟衰退、台灣的人力密集企業面臨轉型。在那樣的當口跟壓力下,經國先生提出如此政策。
然而,那時的媒體雖然比較受控制、也較自律,但推出後還是引來許多批評,最有名的就是批評中山高速公路,說是蓋給有錢人用的,還有人罵經國先生好大喜功、是敗家子、舉債太多。
平心而論,那些建設項目平均都要6~7年才能做完,老百姓不可能立即有感。但如今看來,十大建設的確一方面擴大了內需,另一方面也趁機補救了台灣落後的基礎建設。大家都稱讚那時的政府貢獻很高,還有人遺憾為什麼不多蓋幾條高速公路?
換句話說,有時民眾無感、輿論也反對的無感政策,要等執行完了以後,人民才會有感,兩者之間是有時間差的。
再以我個人經驗來說,我擔任行政院長任內遇到金融海嘯,2009年決定發放「消費券」,這應該是民眾最有感的政策了,而且當天領到立刻有感,馬上拿去買東西,短時間內就提升了消費市場的熱度,對民心的振奮跟社會安全,算是有幫助。
可是,消費券其實是即時而短程的刺激政策,而且必須靠舉債來實施,政府只能偶一為之。那陣子真正影響深遠的重大政策,其實是四年5000億的基礎建設投資,還有包含農業、觀光等的六大新興產業。提出來的時候,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感覺,要等過了半年、甚至三年以後,一般民眾才開始有感。
偉大政策,靠領導人魄力 最後談外交跟兩岸事務,馬總統突破許多困難,完成100多個國家的免簽證待遇,連美國免簽也達陣了。現在國人不但旅行方便多了,出國也感覺受到尊重。這是項大家都很有感的政策,可惜,這些政策的好感度,卻沒有反映在馬總統的民調上。
馬總統2008年上任後不斷推動兩岸政策,把一度緊張的兩岸關係,帶向前所未有的和平局勢,雙邊的經貿、旅遊、文化等交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而ECFA簽訂以後,也有更多的機會,等待兩岸去開拓。直航跟ECFA就像打通了一座橋,後續延伸的成果才重要。譬如說,台灣能簽訂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有更多的國際活動空間。
這樣一來,才能讓政策的有感持續加溫、加值,變成一項短程、長程都有感的政策。否則,短期的有感政策新鮮度過了後,恐怕反而會變成長期的無感。
過去的四年,兩岸關係基本上是採取負面列表的,進展很快。但到了馬總統的第二任,大家都在問:what is next?要讓兩岸政策跳出目前的框架,台灣必須取得共識,但在高度兩極化的拉扯之下,要有共識很困難!能談的差不多都談了,再談下去,就會尖銳的對立。我建議把目標設定在未來,拉開時空的距離之後,兩極的思惟就沒有那麼尖銳了。
像以前對日抗戰,我們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今天談兩岸也是如此,要有「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找到可避開對立的空間。兩岸應該要有個機制,可以從民間先開始,撇開現實的統獨問題,一起交換意見、共同參與跟討論,規劃一個可持續的未來,這才是兩岸政策下一個有感的創意。
從一系列例子可以看到,想要有更進步的公共政策,人民對於政策的有感或無感,應該要有些不一樣的思惟。
很多偉大政策提出時,都曾遭遇嚴厲的批判跟反對,必須靠政治領袖高瞻遠矚的視野,還有堅強的決心跟意志力,才能超越一時的負面聲浪,帶領國家走向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