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京都議定書」1997年通過之後,開發中國家承諾減量,希望在2012年減量5%。但這些「國家級的討論」並不很成功。
以國家層級談判,涉及政治因素,使得國際公約及減量行動窒礙難行;導致抗暖化迄今已20年,溫室效應仍造成大氣溫度逐年上升。暖化速度未稍歇,未來全人類將面對更大的減碳挑戰。
國家級行不通,現在國際上興起一波城市減碳風潮,台灣也要跟進。台灣每人每年排放近11噸的溫室氣體,人均排放量在全球排名第17名,而以總量來說約占全球近1%。
城市面積小 卻耗75%能源 為什麼從城市推動會有效果呢?其實,城市占地球不到1%的面積,卻貢獻了超過75%的能源消耗、跟二氧化碳排放,排放超過全球80%的溫室氣體。更有甚者,2050年後將有75%的人口住在城市,而90%的城市位於沿海,極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及極端氣候衝擊。
台灣2009年的能源會議,訂了目標,希望在2011年時,能有50個低碳社區;在2014年能建出四座低碳城市,還有兩座低碳島;在2020年前台灣能邁向低碳社會。環保署拿到這樣的任務,很頭痛,一直思考如何推動?
後來,我們透過北中南東競爭評比,選出了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以及東部的宜蘭市,來領先推動低碳城市。
只不過,單單由這四個選出的城市去推動低碳城市,到2020年想變成四個低碳生活圈,看來是來不及的。所以我們希望,由下而上,讓360個鄉鎮市區也動員起來,一起推動。
低碳不只是節能,同時要提升能源效率。有幾個大方向:就是生態綠化、建築節能、社會節能、綠色運輸、資源循環、再生能源等。其實我們在推動低碳之時,更在經營永續發展,也加入防災觀念、引進財稅工具。
推動低碳永續的城市 我們推動的是低碳永續的城市、家園。在中央和北中南東四區,都有專業的技術與資訊諮詢小組。產、官、學、研究人員都要參與小組,NGO也要參加,來思考、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項目。全國已50個「技術與資訊諮詢小組」,目前已提出超過200項可採行的行動項目,朝著這個方向去做,就可達到一些成果,取得認證。
每個行動項目我們都仔細考慮:技術可行性、財務上是否可行,是否有足夠產品或人員訓練,可以讓他複製或推廣出去。也要考慮一些設計的因素,現在有沒有什麼行政障礙讓他推不出去,這幾個因素克服之後,這個行動項目才是真正可行的。
例如,縣市換裝低耗能的公共路燈。台灣有200多萬盞的路燈,初期投資就要400億。換成LED燈,20年可能要千億資金,這資金哪裡來?政府預算可能一下子無法支應,我們只能靠能源技術服務公司(ESCO company)幫地方換。中央政府、經濟部的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來做擔保,貸款給能源技術服務公司,然後才有辦法換路燈,省下來的電費,就拿來償還貸款。
鄉鎮市區比賽,2030金門零碳島 要如何讓地方都動起來,就是讓各鄉鎮市區比賽,透過我們選出的可評比項目,包含綠色產業、綠色就業、綠色經濟相關的行動項目。如果有很好的成果,可以獲得銅牌、到鑽石級獎牌獎勵,讓鄉鎮市區有動力。
除了善用地方政府預算之外,我們希望引進大批民間資金,可以幫忙大家換節能燈、換低碳公車。然後必要時,由中央政府來補助,就像堆樂高一樣,把它堆成一個低碳永續家園。
以環保署認養的金門來舉例。目前金門每人每年排放3.79頓溫室氣體,希望在2014年減量到3公噸,在2030年變成零碳島。為了推動,我們列出三大方向,減少能源和用電需求,提升能源效率,引進再生能源和儲能觀念,才能做到「零碳金門。」
第一步,要從生產金門高粱酒的金酒公司開始。它在金門能源用量最大,因此有最大的空間來節能。像是用製酒時的「酒糟」來發展生質能源,希望在2015年就能打造「零碳」金酒。
第二,在垃圾回收、再生部分,要建立生質能源中心。
第三,要做綠能低碳運輸,讓交通工具都電動化、或使用生質柴油。
第四,興建低碳社區,建造「低碳金門厝」實體屋,補助裝設太陽能板,讓區域可以自行供應熱水及電力。以金門的烈嶼鄉,當成零碳示範區,再推廣到大金門,並以教育宣導和實體建設,帶動居家、校園、產業的節能風氣,讓低碳理念在縣民心目中深根,養成金門低碳樂活民風。
希望全台北中南東四區,除了四座示範城市,還有原先選出的低碳社區,都透過如同金門這樣的推動機制,讓我們7835個里,一起來節能減碳。 這是非常需要耐力、創意、創新,往前做的工作,而且要從小處做起,從下而上,打造全台低碳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