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快思vs.慢想

字裡行間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12-11-30

瀏覽數 32,300+

快思vs.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2 / 12月號雜誌 我的老年誰來養

《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學家,但跨領域的研究,使他得到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他的研究挑戰了人們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譽為「繼佛洛依德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康納曼在書中指出,主宰我們思考和決策的是兩個系統,一個系統是直覺式的(快思),他說:「直覺就是辨視」,另一個系統是要花力氣去思考(慢想),甚至有統計數據做輔助的、邏輯性的思考,然後下判斷。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書中舉例:「一支球棒和一個球,總共要價1.10美元。球棒要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是多少元?」看到這個題目,你直覺的答案是10美分。再細算一下,答案就是5美分了。因為如果球是10美分,球棒就是1.10美元,總價就應該是1.20美元。

這本書用了心理學上的理論和實驗來說明「驟下結論」的快思,是一種本能的「捷徑」。捷徑往往也有錯覺。股市專家的預測就是其中之一。康納曼認為股市預測根本不可行,他說:「市場的本質是不可預測的,股市專家本身有技術錯覺(illusion of skill),以為自己是專家,可以預測。」

馬後炮偏見 以結果好壞論決策品質

類似這樣的錯覺,康納曼常在書中提及,例如人會有記憶的錯覺、真相的錯覺、了解的錯覺、效度的錯覺。認知的錯覺更是評估政策制定上的一把利刃。人們往往會從事件發生後的結果去推估和改變他原來相信的事,這就是心理學上證實的「馬後炮的偏見」。

馬後炮偏見使得評論時政的意見領袖和名嘴們,不是看事情的程序對錯,而是以後果好壞判定決策品質。例如一個原來低風險的外科手術,因為不可預測的意外,病人死亡。進入司法程序時,陪審團員就會以「病人死亡」的結果,來判定這是一個高風險手術,認為開刀是不合理。

「馬後炮偏見」對醫生、理財顧問、企業執行長、政治人物特別不公平,它可能使有理智的領導者,變成膽小、差勁、無能;也可能使一些不負責任、敢賭的決策者變成英雄。

康納曼之能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可能是他以人類認知心理學上的「非理性思考」去挑戰經濟學的「理性思考」。他的實驗證明了人的直覺常會有錯覺,也會產生錯誤的判斷。因此人們期盼政治領袖、企業決策者,要是「慢想型的領導人」。康納曼在接受《中國時報》訪問中對美國總統的期盼正是:「做決策時,放慢思考,可以有不同結果;慢想表現較好。」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立即購買318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