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是個很小的國家,飛利浦在荷蘭以外的國家設立子公司是勢在必行,目前飛利浦約有百分之九十的市場是在外地發展的,只有百分之十營業額是來自國內。
坦白說,在外地建立子公司無非是想謀利,如果當地環境無利可圖,飛利浦也不會留下來。企業畢竟不是慈善事業,不能因為同情一個國家而犧牲利益。
但我要強調的是,一個國家並不需要去「幫助」另一個國家,因為沒有人願意只當一個受惠者,大家都想有平等的地位。
飛利浦之所以選擇某個地點設子公司,是因為對當地有信心,願意去參與他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且飛利浦的策略是一旦決定到某地方投資,除非出於被迫,否則我們都希望能在當地留得越久越好。譬如,我們第一個子公司設在波蘭。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波蘭已經擁有良好的經濟實力,能製造不錯的收音機、玻璃及傳訊設備。後來共產黨執政,飛利浦才撤出。
不過,現在我們又要回去了,因為波蘭就像中國大陸一樣正要重新起步,而飛利浦長久以來的好聲譽有助於他們的經貿發展。因此我認為本身產品必須有良好的品質,才能跟當地一拍即合,建立強勢的子公司。
母公司植根荷蘭
我們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投資生產,但是母公司仍植根荷蘭,也有人問:「為什麼不將母公司移至瑞士或其他鄰近的國家?」可是,「飛利浦」在荷蘭的時間很久了,已經根深柢固了,也是在那兒成長的,擁有自己的研究中心。況且,荷蘭也有自己的條件,像荷蘭人擅長語文,每一個高中畢業生至少會說英語、德語或法語。不僅如此,荷蘭的母公司及研究中心的人才來自世界各國,並不只是本國人,像研究發展部門的負責人是法國人,電訊部門目前就由德國人負責,而在台灣,「飛利浦」的總裁是中國人。
再者,是地理、歷史因素使然,荷蘭擁有歐洲各國最大的國際貿易量,與外界交往密切,早在十四世紀時,荷蘭人的商船就到處跑。我們常將自己比喻為「歐洲的中國人」,因為中國人的足跡也踏偏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我想,我們是有許多共同之點。
台灣要想國際化,又想把「根」留在台灣,就先要培育出色的語文人才,要開始在本地公司啟用外國人,在本地建立起企業的研究中心,由小至大,將來才能應付多元的競爭局面。
(卓慧臻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