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後山小手印》完成部落長輩口述故事

偏鄉多元才藝2〉花東原民孩童的第一本創作繪本

柯曉翔
user

柯曉翔

2012-11-02

瀏覽數 13,950+

《後山小手印》完成部落長輩口述故事
 

本文出自 2012 / 11月號雜誌 創造自己的阿信

第一次看到繪畫老師張雅錦帶來的雙頭黑色奇異筆,後山孩子們眼睛都亮了。「老師,你下次還要帶這個筆來喔,」小朋友說。

這是《遠見》雜誌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象圈工程計畫」中的一環,預計11月中發行《後山小手印》圖文故事集。這本小書,由專業繪畫老師帶領花蓮水璉教會兒童主日學、台東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台東桃源國小的小朋友,訪問耆老口述部落神話,手繪記錄阿美、排灣與布農族等原住民部落傳說故事。

事實上,當初聽到伊甸的構想,張雅錦忍不住說:「你們瘋了嗎?」這絕非簡單任務。對都市孩子來說,上繪畫課稀鬆平常,畫紙、繪畫用具在商店裡一應俱全。但這群後山孩子平常在廢紙上作畫,要買彩色筆,得等大人開車到市區才能帶回來,況且三餐都吃不飽,更遑論才藝課。

但身為花蓮人的張雅錦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走進台灣各個角落服務偏鄉孩子。她就這樣搭上火車,背起畫具和行囊,來到三個部落,和孩子一起迎接創作繪本的挑戰。

在畫布上揮灑著長輩的故事

於是,台東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原住民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終於來了第一位繪畫老師。「我等一個美勞老師,等了30年,」老師沈秀慧說。張雅錦曾在花蓮市區教小朋友畫畫,這回來到部落,她觀察兩者最大差別是孩子的學習態度。

市區小朋友學畫時偶爾出現抱怨聲音:「這不是我要學的,是我媽媽叫我來。」「我要去參加比賽,已經畫很多張了耶。」但在偏鄉,小朋友一看到老師拿出奇異筆和亮粉,立刻流露好奇和開心的眼神,興奮地在畫布上揮灑。

為了完成《後山小手印》,老師帶著小朋友們拜訪部落長輩,聽爺爺奶奶講故事。爺爺奶奶召集一堆老朋友來,人手拎著塑膠袋,裡面有小米酒和杯子。老人家一開心,先喝了再說。張雅錦笑著催促小朋友:「趕快問,趁爺爺奶奶還清醒的時候!」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這些傳說故事的發生地點,可能就在小朋友的住家隔壁,或故事主角就是鄰居爺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立刻產生連結。孩子們分工合作,低年級小朋友比較有想像力,中年級、高年級生幫忙構圖和著色,讓爺爺、奶奶說的故事躍然紙上。

花蓮水璉教會兒童主日學老師吳景雲也鼓勵孩子,把完成的作品給長輩看,並用阿美語介紹。部落耆老還和小朋友一起討論,畫中餐桌上的檳榔、飛魚等菜色是否描繪正確,巫師手上拿的一定得是檳榔葉,不能畫成榕樹葉。「這是最珍貴的紀錄,也是最純樸的在地文化,」吳景雲說。

孩子進步 就是給老師的禮物

吳景雲欣喜看著孩子們的進步。有的繪畫作品登上伊甸年曆,有的成為《後山小手印》的封面,都增添了孩子的自信心。吳景雲說,偏鄉的孩子有時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資源,透過專業老師引導,給孩子一個舞台,就能看到他們發揮潛能。

「我不覺得我是去上課,我真心喜歡陪伴這群孩子,」張雅錦說。部落的交通並不方便,例如從花蓮到台東大武鄉的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一搭火車就是2至3個小時,但她從不以為苦,像去見「老朋友」。她總是拎上一條起酥蛋糕,一條78元,斜切再對切,可以分享給20多位小朋友,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後山小手印》畫完後,最後一天繪畫課,孩子們反常地一直叫雅錦老師去睡午覺,原來,他們躲起來要給老師驚喜。張雅錦得到一張好大的海報,上面寫著「我好喜歡上畫畫課」「謝謝你請我們吃牛排」,小朋友還附上自己的聯絡電話。

離別的時刻,沈秀慧對張雅錦說:「孩子們已經萌芽了,請老師不要放棄他們。」「我不會,」張雅錦回答。她希望,他們不一定要記得她是誰,只希望他們現在學到音樂、畫畫,長大後,能夠再回來部落,陪伴部落的下一代。

翻開《後山小手印》的扉頁,鮮明的色調、孩子們直白的筆觸,立刻映入眼簾。今年暑假,後山有位「哪裡愈遠,就往那裡去」的繪畫老師,還有許多一直以來堅守崗位,陪伴孩子長大的課輔老師,讓後山孩子們沉醉在色彩和故事之中,度過一個最難忘的暑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