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碩士量太多不是重點, 質的提升才是核心問題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 黃雯玲: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2-09-20

瀏覽數 20,200+

碩士量太多不是重點, 質的提升才是核心問題
 

本文出自遠見2013研究所指南

8月13日正式上任的高教司司長黃雯玲,在就任才剛滿半個月的8月下旬,首次以高教司司長的身分,接受了《遠見》的獨家專訪。台灣研究所已發展至3326家,是否擔心碩士滿街跑、學歷浮濫?她強調,碩士沒有培育過量的問題,「討論過量與否已非重點,如何讓碩士生具備能力推動社會進步、滿足就業市場之所需,才是關鍵!」顯然高等教育的普及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身負人才培育重任的高教司,接下來將持續在高等教育「質」與「量」的同步提升。以下為訪談摘要:

台灣研究所數量的成長,從10年前政策上放寬大學系所設立、調整鬆綁後,有了一波高速擴張,尤其技職校院研究所快速增加,加上87學年教育部公布「邁向終身學習社會白皮書」,推動高等教育的回流教育,開設碩士在職專班成為另一波系所增長的管道,近年配合經濟部推動設置的「產學研發碩士專班」,都培育出不少具備碩士學歷之人才。

2011年(99學年度)的畢業生統計,大學部有22.9萬、碩士則超過6萬人。粗估一年約30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投入社會。這樣的數字造成一種氛圍,認為台灣碩士生產過量。

碩士多 是「回不去」的事實

有人會問「大學上百家、研究所3000多所,我們需要這麼多碩士嗎?」尤其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失業率和待業期長短的數字,表現比整體社會平均值還要差的時候,難免引來上述質疑。每年這麼多的碩士生是既定事實,高等教育在台灣的高普及率已不可能走回頭路,如今核心問題不是要討論「過不過量」,而是如何讓「量」能與「質」相符。

一般人看碩士培育成效的好壞,首先的一大考驗就是用就業狀況來檢視。加強碩士畢業生與職場銜接的方式,教育部從師資、課程都做出許多政策導引,如鼓勵產學合作、開放大學聘用業師和技術專業教師,提供學生貼近產業實務的教學,新設系所在籌備階段,就要納入業界審查委員的意見。

同時,明年起的第三期教學卓越計畫,將學生的生涯輔導和職業探索列為重要主軸,在校期間,強調學校應協助學生摸索兼顧個人興趣與專業能力的出路、掌握畢業生流向、確保在校所學和就業零落差。期望能逐步打破「碩士無用」的誤解。

另一方面,教育部對於研究所招生是有管控的。面對辦學不佳、學生就讀意願差的系所,也會訂定「退場機制」,淘汰沒有競爭力的系所。例如從98學年度起,開始落實減招措施,一旦系所連續2年師資質量不符規定,將刪減該系所招生名額。3年下來,共減招90家研究所、達452名,數量看來不多,但彰顯教育部把關研究所品質的決心。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我不會告訴大學生,該不該唸研究所,學生自己得想出「為什麼要讀碩士」的答案。身為高教司一員,我能肯定告訴學生的是,政府的角色會是要將師資、教學制度、課程實務等各方面的教育,為學生做好把關,讓決心走進研究所受教育的每個人,都能滿載而歸。(林珮萱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