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暖化,發展再生能源已是各國趨勢,但成本、效益之間如何拿捏,卻經常是個難題。
從2010年起,台電開始以保證價格收購太陽能發電20年,現在看來,這個條約極可能步入收購民營電廠發電後塵,造成嚴重的財務負擔。
8月仲夏,驅車前往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林邊鄉、佳冬鄉。原本一望無際的漁塭,幾乎全都鏟平,裝上一片一片大型的太陽能板。
這是屏東縣政府推出的第一期養水種電計畫。2009年,八八風災發生,林邊漁塭受創慘重,加上過去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壤鹽化、地層下陷嚴重,屏東縣長曹啟鴻因此發揮創意,善用當地日照充足優勢,也響應政府推動的再生能源發展計畫。
漁民說〉養石斑有風險,養水種電收入穩定
第一期計畫占地40多公頃,輸出功率約23.8 MW(百萬瓦),每千萬瓦平均一天發電4度,每度電售價約7.3元,台電保證收購20年,每年支出2.53億元,20年共50.6億元。
漁民也樂得輕鬆,成為包租公。過去1分地,放養6000隻石斑,成本60萬元,每年賺30萬元。但現在,漁民出租1分地給太陽能業者,未運轉前每月租金約4800元,運轉後約5700元。
「現在收入穩定,過去則有風險,可能一年都沒收入,」莊先生目前6分地出租,至少收租3.4萬元,加上又被業者雇用巡視,也有一筆薪酬。
只是,這樣的方案卻可能造成國家財政負擔。
2011年3月,曹啟鴻又準備推出種樹種電計畫。按照他的規畫,屏東有4000公頃的台糖土地種樹,在樹與樹間設置追日型的高聚光太陽能,發電效率比多晶矽太陽能高出40%至50%,但成本只多20%至30%,目標取代核三廠的發電量。
只是,種樹種電成本更高。若想要取代核三廠,輸出功率至少1902
MW(百萬瓦),以保證收購價格每度7.3元計算,保守估計每年收購金額約202.71億元,20年將花費4054億元。這個費用足以蓋一條高鐵。
學者看〉高汙染產業兩頭賺,太不公平
這個計畫後來因為成本太貴,正在重新評估。的確,太陽能計畫,雖節能減碳,卻可能變成大錢坑,豈能不慎?
更值得憂慮的是,這樣的設計會不會圖利大財團?按照規定,收購太陽能發電的財源來自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目前主要由全台發電業者支付,包括民營電廠,但其中台電就支付近九成,但卻未徵收工業排碳大戶的能源稅。
「如果不對傳統高耗能產業課徵能源稅,很不公平,」一位學者分析,這些高汙染產業享受台電便宜電價,還透過子公司發展再生能源,獲得政府高額補助。「我很擔心,有天台灣的農地、空地、樹林,全都裝滿太陽能板,」前經濟部次長、現任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憂心地說。
太陽能收購補助,其實是個兩難議題。收購價太高,政府財政負擔過重;但收購價太低,民眾又沒裝設意願。
能源政策須有全面配套
歐洲殷鑑不遠。台大化工系教授、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創會名譽理事長藍崇文分析,過去太陽能發電因為沒有保證期及保證價格,發展緩慢;但德國近年來引入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從此成效斐然。
歐盟〉西班牙後遺症嚴重,造成7萬人失業
但一昧補助,卻也產生後遺症,尤其西班牙就發生弊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分析,近幾年太陽光電設置成本下降很快,但當初西班牙訂價卻來不及反映,加上收購量沒設上限,吸引業者裝設爆量。
2007年才560 MW、2008年就達2500 MW,占當時全球太陽光電量一半,財政支出一年至少1000億元新台幣;2009年、2010年急踩煞車,裝置量又跌到不到100 MW,造成7萬多人失業。德國,也重新檢討。2011年,德國太陽能發電僅占總發電量3%,但消耗再生能源預算一半,因此出現減少補助的聲音。
台灣,也一度出現過熱現象。2009年,「再生能源條例」通過;2010年初,經濟部公告,10瓩以上至500瓩收購價格每度12.97元,吸引各家業者搶入,有意申請裝置容量高達1800 MW。
「如果政府全數收購,20年支出4320億元,」梁啟源計算,當時又以簽約日決定收購價格,很多業者簽了約,等到工程價格下降才施工,賺取價差。
時任政務委員的梁啟源察覺有問題,因此上報行政院長吳敦義及總統馬英九,取得共識,更改規定,將簽約日改為完工日決定收購價格,並設置採購限額,2011年定在70 MW、2012年則是100 MW。
爭議點〉收購價以簽約日或完工日為準?
消息公布,各界批評不斷。「政府說話不算話」「再生能源即將斷氣」,業者認為政府設立層層關卡,產業發展滯礙難行。
但數字會說話,就算從簽約日改為完工日,業者仍是有利可圖。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葉惠忠、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研究生李桂英兩人研究發現,養水種電採取完工日決定收購價格,保證20年,從第11年就開始回收;而採用簽約日,則是提前到第6年回收。
在這次政策大修正同時,能源局檢討之後,也改為主推屋頂型太陽能。「屋頂型更符合環保,」藍崇文說,台灣地小人稠,土地資源有限,民眾在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可賣給台電;未來電價上漲,和太陽能收購價格相差不多時,可自己使用,效益更大。
經濟部能源局推出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預定2015年完成420 MW、2020年1020 MW、2030年目標則是3100 MW。「採取先緩後快,先屋頂後地面策略,」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說明,時間愈久,太陽光電發電成本勢必下降,屆時再來加速裝設,達到家家戶戶普及目標。
只是,目前推廣屋頂型太陽能,卡在銀行貸款不易。李長榮實業機械工程部經理李國壽分析,設置1千瓦太陽能相關設備,需要10萬元,但屋頂型系統通常都需10千瓦,動輒百萬投資。
對此,能源局近期拜訪不少銀行,說明太陽能業者營運模式,解除銀行業的疑慮。據悉,已有行庫研議專案貸款辦法。太陽能發電有其環保優勢,但成本、效益之間仍得取得平衡,才能確保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