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議會的決策急轉彎,一度讓教育部到底能不能順利召開記者會蒙上一層陰影。隨後,蔣偉寧站上第一線與郝龍斌溝通協調後,終於讓議會勉強同意過關。
這就是土木工程出身、學者性格的蔣偉寧,遇事不逃避,想辦法解決。所以最常聽到他說的話,不是「我們一定盡全力來解決」,就是「我們會模擬測試,找出更好的辦法」。
《遠見》就在4月25日記者會後專訪到蔣偉寧,他對於外界的各種疑慮,一一解答,並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推動亞洲第1個12年國教工程,29個方案與願景都很明確,旨在提升中小學品質,成就每個孩子,提升競爭力,絕對沒辦法再等下去了,」同時也呼籲家長改變觀念,才能讓國教順利啟動。以下即為專訪摘要: 凡事都「補」 會讓孩子能力萎縮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各學區的比序項目出爐後,家長更驚慌,不少學區都採計競賽成績,家長為了得分,可能又要孩子上各種補習班,求學壓力不減反增?
蔣偉寧答(以下簡稱答):競賽項目是為了鼓勵孩子多元學習發展,所以會包含各種領域的比賽,一定要有明確定義,會責成各就學區統一規範,讓家長學生明瞭,所有比序項目都必須在今年8月1日前完成。
我希望家長能改變觀念,如果凡事都是從「補」的角度去強化課業,孩子的能力都是補出來的,會讓孩子很多能力都萎縮。必須讓教學正常化,啟發孩子主動學習有興趣的領域,才能培養多元的能力。
問:比序項目繁多,例如擔任幹部、志工、記功嘉獎都是由第一線老師評分,不少家長擔心老師裁量權增加後,人為因素會造成不公平,恢復了家長送禮老師的歪風?
答:我們必須對國中的教育制度有信心,學校都有一套機制在運作,我們也會要求各就學區必須要對幹部有明確定義與規範,不可以出現類似板擦長、電燈長這樣的幹部。
現在高中職容量已足夠國中畢業生就讀,100學年已達到120%,每位學生有1.2個就學機會,只要想升學都有學校可讀。正因為如此,推動12年國教水到渠成,沒必要讓孩子都透過考試方式進入學校,但是教育部也必須顧及不同家長與學生的需求,對於免試報名人數過多、競爭較激烈的學校,不得不訂出一套比序項目。
觀念改變後 比序不再是問題 萬事起頭難,剛開始大家一定會擔心,因為長期養成的世俗觀念,讓每個孩子從1到30的志願序都一模一樣,如果報名數超過學校招生名額,就非得採用相對公平的方式比出來不可,最後到萬不得已才會電腦隨機抽籤。希望幾年後,比序項目愈比愈少、愈簡單,甚至不需要了。
只要學生前30個志願的順序都不太一樣,而且優質高中職也達到八成以上時,85%的學生都可以免試就近入學,比序問題就不大了。
問:表現上看,12年國教不考國中基測,免試入學後可減輕學生負擔,但教育會考成績最後還是成為比序項目,讓外界覺得是變相基測,升學壓力並未因此減少?
答:學生應該為自己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教育會考目的是為了測試國中三年學習成果,監控學生的學力,考題採「難易適中」,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等級。
關鍵在於家長觀念與社會風氣無法在一夜之間改變,只要讓孩子適性揚才,選擇附近的學校就讀,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問:但是教育會考又要加考英聽,讓家長惶恐,也對設備簡陋的偏鄉學校與弱勢學生相對不公平?
答:去年9月公布的托福平均成績顯示台灣在亞洲30個國家當中排名倒數第10,連續五年落後南韓和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已實施英聽測驗多年,考英聽是國際趨勢,台灣再不推動就會影響到競爭力。
如果有學校廣播系統設備不足等問題需要補強,教育部一定盡全力解決,會讓所有學生在公平的基準點上參加考試。也會蒐集相關資料與試辦有效的模擬試務作業,作為會考正式實施前的參考,預定101年9月底前會公布102年教育會考試辦計畫。
英聽測驗可再研究最合適的題數
問:為提升競爭力,加考英聽立意良好,但一開始就設定聽力測驗20至30題,占比33%至四成,會不會偏重了?
答:題數必須要有一定數量,才有辦法測出學生的聽力程度,如果只有5題,不小心答錯2題,很難測出程度。是不是一定要20至30題,可以找一群學生來模擬測試,到底是10題還是20題比較合適,這件事我願意來做。
會考成績不佳 高中有補救教學
問:基北區競爭最激烈,沒想到比序條件竟然只有三大項,全國最簡單,這樣很容易出現總積分相同者,只好再比第二、第三輪,最後只能抽籤,抽籤人數太多又會引起不公平的說法?
答:教育部必須顧及不同家長與學生的權益,有人立志一定要讀第一志願,這沒有對與錯的問題,所以只好一直比下去,比出一個結果,但是我要提醒家長與學生,除了免試入學管道外,還有學科測驗的特色招生管道,如果第一次申請免試入學時,無法錄取到理想志願,可以考慮透過特色招生的方式分發入學。
而且,會有學科測驗的特色招生也並不是外界所說的聯考復辟,而是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一樣比學科測驗相對公平、又讓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評比方式。另外也有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藝術才能班、體育班的術科測驗特色招生,都是為了培養各領域、多元的人才而設計。
問:103年必須達到75%免試入學率,將來通過優質認證的高中職將是家長與學生優先選填的志願學校,何時可以知道哪些是優質學校?未通過認證的學校該怎麼辦?
答:明年3月會全部公告符合優質認證的學校,希望優質高中比例可以達到80%以上,而且每三年會再做一次評鑑,做不好就會被拿掉優質認證,會確實做好把關,讓大家放心。至於沒有通過的學校可以向教育部再申請審查認證。
問:既然教育會考是針對學生的學力監控,以作為教學補教之用,高中端是不是也應該銜接補救教學,才有用?
答:會考拿到「待加強」學生,高中端一定要接上來補救教學,國中與高中教育是連在一起的。
問:是不是所有公私立學校都要適用12年國教,免學費、釋出免試入學名額?
答:除外籍學校如美國學校、日僑學校之外,全國所有公私立高中職、五專前三年都要適用。但是有一些純私立的學校,因為沒有用到政府任何經費,暫時沒有列入,將來如果有學校提出建議,有需要時,會再進一步討論。
特色招生一定要以「班」為單位
問:有家長擔心學科測驗的特色招生員額,如果發生招生不足時,會流入第二階段免試餘額裡,造成低分高就的情形?
答:不是所有學校都能申請特色招生,必須通過申請才行,只要申請特色招生後,招不滿的名額自動去除,絕對不會流入第二階段免試餘額裡,所以要申請特色招生的學校要謹慎思考是否有需求,以免發生招生不足的問題。
問:特色招生的部分,目前進展到什麼程度?
答:正在研議各種細節當中,大前提一定要以「班」為單位,不能以校為單位申請,各就學區相關的特色招生學校以及各校名額,將會在102年8月前公告。
問:12年國教強調的是適性輔導入學,如果孩子就讀一段時間後,發現所讀的學校或特色班級不是興趣所在,有轉校或轉班機制嗎?
答:教育部正在規劃中,一定會讓學生發現所學非興趣時,有轉校與轉班的機會。
問:建中校長非常擔心12年國教將讓公私立學校翻轉,而私校則被視為免學費的受益者,但私校卻認為接受補助的是學生的學費,校方經費還是自行籌措,不能接受比照公立學校的管理模式,將來針對公私立學校的管理原則是什麼?
答:雖然私立學校只接受學生的學費補助,還是有一定的社會責任,私校管理辦法不可能完全跟公立學校一樣,但也會分別對公私立學校做好監督與管理。
國中端有統一平台匯入學生資料
問:外界對12年一貫課程有所疑慮,認為要到109年才能完成,但12年國教執行箭在弦上,課程銜接問題該如何解決?
答:我們從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但是完整的9年一貫課綱直到民國90年才出來。12年國教動作更快,從95年開始到99年第一波的12年一貫課程已經完成,課程銜接不是問題,只是因為過去考試領導教學,有課綱也無法徹底落實,將來升學壓力較為舒緩時,學校就可以根據12年一貫的課程正常教學。今年10月會再重整國中與高中端的課程,逐年循序漸進推展開來。
問:學生都有《生涯輔導紀錄手冊》,但是老師什麼時候才會給適性輔導建議,家長如何得知?
答:七年級會做智力測驗、八年級性向測驗、九年級興趣測驗,藉此引導了解學生的潛能與興趣。因為怕手冊遺失,統一交由學校保管,不過每學期都會請學生拿回去給家長閱讀簽名,教務處(學業成績)、學務處(服務學習、體育、幹部紀錄)都必須簽名認證才可以,各校都會有一套作法,我們會全面了解,要求學校一定要落實追蹤。
問:就學區是否應該有統一平台,由國中端統一填匯入學生的比序資料來申請免試入學,解決弱勢、單親家庭無法協助孩子準備資料的問題?
答:國中端將學生資料填匯入各就學區平台,統一辦理免試申請或考試分發,這最基本的公平性,一定要做到,也會協助各就學區先試模擬作業。
103年一定要執行 大原則大架構不會改變
問:近日以來15個學區的作業要點、比序項目改來改去,讓家長十分慌張,到底還會不會再有變動?
答:12年國教103年一定要執行,「免學費、先免試、後特色」等大架構、大原則都不會改變。
當然各學區的比序項目出來後,教育部還是會給各就學區聽取家長、教師意見的時間,如果發現確實有需要修改之處,會予以修正,文字不夠清楚的也要寫得更精準,而且一定要在今年8月1日之前確定所有比序項目,才能讓今年的國一生升上國二時,清楚所有入學管道與比序項目,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學習。
問:教育部要如何讓家長、學生安心?
答:現在大家不安心,是因為不清楚。12年國教絕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許多相關配套都已經在執行,比序項目出來後,教育部會下鄉宣導,縣市政府、學校也會積極與家長、學生說明,只要心中的疑惑一一獲得解答後,家長、學生就會安心。
教育部一定會同理心地站在家長與學生的立場思考,將會責成就學區在部分比序項目中,今年的國一生(103年第一屆適用12年國教的學生)只採計國二上、國二下與國三上的成績。
問:除了家長、學生要有正確觀念以面對12年國教外,老師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教職員該如何面對新變革?
答:過去為了基測成績、升學率,導致國中無法正常教學,推行12年國教後,高中職要全面均質化、優質化,國中端要回歸到正常教學、活化課程,引導出學生的潛力、培養多元能力。12年國教必須靠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成功,也才能提升台灣人才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