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大陸幾個煤礦大省,創造巨額財富,但也留下沉重環境汙染。來到很少台灣人會造訪的內蒙古烏海,就是個開礦與環境汙染的矛盾之地。
3月下旬,從北京搭機前往烏海約兩個小時。晚上7點多進入巿區,全市燈火通明,幾乎所有公共空間的燈全打開,彷佛進入一個不夜城。「這裡缺雨、缺水,但最不缺『電』了,」遷居烏海20多年,出租車(計程車)師傅告訴《遠見》記者,當地盛產煤礦,用燃煤發電,電力源源不絕。
烏海,被譽為內蒙荒漠上的烏金之海。資源豐富,除了煤礦,已探測到的礦藏還有30多種,是座新興工業城巿,人口約50多萬。 從1990年末期,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煤炭需求大增,烏海逐漸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工業為主體的產業。
「採煤,接著燃煤發電,再用來發展當地重工業,」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孫慶偉分析當地的發展模式。例如劉永行創立的東方希望集團上海重工實業投資公司,就在烏海獨資興建大型氯鹼化工企業中聯化工。
2010年,烏海原煤、洗煤、焦炭、聚氯乙稀樹脂工業產量,各較2009年成長51.9%、57.9%、81.6%、300%。
然而,一味追求GDP成長,犧牲的卻是環境品質。內蒙環境公報調查,烏海空氣品質在內蒙主要城巿敬陪末座;蔬菜產量也從2003年14.22萬噸,減至2010年9.72萬噸。
早上9點多,從巿中心前往東南方的西來峰工業區,遠遠就能望見許多工廠的大煙囪密集排煙,視線灰濛濛,無法看清遠方風景;路旁稀疏的樹木,也蒙上黑灰。
一打開車窗,刺鼻、令人作嘔的味道馬上撲鼻而來;直到關上車窗,情況才稍稍舒緩。
難以想像的是,行經招牌寫著「黑貓泰和」煤焦化工廠前,沒看見任何黑貓蹤跡,竟發現一隻全身已被黑煙燻到全黑的麻雀,安靜降落路邊覓食,和隔壁數隻土黃色麻雀形成強烈對比。
再往南行,進入產煤重地公烏素鎮,汙染情況同樣嚴重。
大片空地上,一家非法洗煤工廠就靠著煤倉斗、皮帶機、振動篩、壓濾機等簡陋設備運作。
從礦坑開採出來的原煤,經過數道程序處理,不時冒出大量黑煙,而洗滌過煤礦的黑水,也直接排入鄰近河流。不遠處,一台接著一台的大型貨車,載滿整車沒經過處理的煤渣,直接就倒往一個又深又寬的大洞,就地掩埋,揚起數陣黑煙。
事實上當地的居住環境持續惡化,已讓愈來愈多居民怨聲載道。「溫(家寶)總理應該像康熙皇帝微服出巡一樣,看看地方汙染有多嚴重,」戴著墨鏡,來自寧夏,定居烏海阿僧廟小鎮多年的60多歲長者氣憤地說,這裡隨時都是臭氣薰天,根本無法住人,他的好友已有多位罹癌死亡。「空氣中都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鉛、汞等有害氣體,」他繼續如數家珍,倒背如流說出各種汙染成分的專有名詞。
一旁,50多歲的大叔也說,他的鼻炎嚴重,幾乎聞不到什麼味道了。而他們社區裡,超過九成都有這個毛病,「空氣真的差到不行,穿白襪出門,晚上回家都變成黑襪,」他一點也不開玩笑。
動物暴斃、農作物欠收,當地居民被迫搬家
當地的動物、農作物也受影響。這位大叔接著說,他退休後,就在自家田地種些玉米、小麥,但近年受到附近化工廠排放廢氣影響,玉米都變小,收成也不好了,每畝地每年估計減產500斤左右糧食;原本養的豬,也突然死了,而附近的小鳥同樣全部滅絕。
更令人鼻酸的是,當地企業為了發展經濟,疑似會使用劣質手段逼迫居民搬遷。 走進海南區巴音陶亥鎮雀兒溝村居民武外芳的住家,附近只剩他這戶農家,住家周遭被各家化工廠、水泥廠、運輸車道包圍。
去年9月26日下午3點多,附近工廠為了修建道路,方便貨物運輸,居然未經武外芳同意。後來兩夫婦莫名被數名壯年男子毆打,甚至抬起太太趙秀英,再扔到地上,導致她的身上多處瘀傷、骨折。如今半年多過去了,趙秀英情況並未好轉。3月31日,《遠見》採訪當天,趙秀英頭上傷口仍包紮著,流出化膿血水,站立時杵著拐杖,而且雙手不停顫抖,說起話來斷斷續續,不易說完整句話。
一味追求GDP成長,卻犧牲了環境品質與人民健康 烏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其實烏海正如許多大陸其他新興的工業城巿一樣,曾經苦過、窮過,因此為了發展經濟,犧牲環境。
1970年代,烏海煤田就已開採。但是當時大陸工業並不發達,煤炭需求不大,環境破壞並不嚴重。甚至,為了供應當地礦坑工人食用的蔬菜、肉食,黃河邊的北山村還因此發展起來,成為當地唯一的農業村,約400多人務農。
但1990年代初期,煤炭需求大不如前,煤礦開工不足,許多工人沒了工作,不是靠每月些微補助度日,就是前往別地討生活。
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隨著大陸製造業快速發展,烏海的命運才終於翻轉。但環境卻遭受破壞。曾經因為煤礦開採而繁榮的北山村,更因汙染而消失。農作物減產,也出現黑點,甚至村民陸續有人罹患癌症過世。
當地至今經濟至上,環保仍非主要考量。開採過程中如何減少環境衝擊、維護居民健康的環保設備投資,幾乎空白。
煤炭經濟,造成汙染損失達7.1%GDP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能源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發現,將現有煤炭外部成本全部內化後,煤炭價格將會上漲23%。但至今,中國大陸煤炭價格並未加計外部成本,導致價格太低,不僅無法在開採過程中減少環境衝擊,也無法使消費者節約使用。
2009年,大陸煤炭消費量超過30億噸,世界第1,是第2的美國三倍多。 綠色和平組織計算,2007年,大陸煤炭使用,造成1.745兆元人民幣的空氣、土壤、水汙染等環境損失,約占GDP7.1%。
以水汙染為例,煤炭開採將使地下水位大幅降低,洗滌一噸煤用水4、5立方公尺,也相當浪費,而洗煤水又含大量汙染物。
燃煤發電後的殘餘物粉煤灰,汙染同樣嚴重。「一方面是規模大,另一方面是成份毒,」綠色和平孫慶偉分析,大陸2009年粉煤灰量達3.75億噸,是全國城巿生活垃圾總量的兩倍多,而粉煤灰中含有大量重金屬、放射線等有害物質,一不處理好,後患無窮。
不肖業者為降低成本,投入採礦安全費用很少
「這些業者靠著老天的資源賺錢,卻又破壞大自然,太可惡了,」一位環保人士不客氣批評,業者為了減低成本,更對採礦的安全費用投入甚少。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煤炭的真實成本》比較,美國、德國的煤炭安全成本約占平均價格17.5%至21%,但大陸只占3.5%。甚至,多數企業沒和工人簽訂勞動合同法,也沒投保「社保五金」。
「工人賺的錢,是用命換來的,」一位烏海居民透露,煤礦工人容易得煤肺症。當地人都不做煤礦工,做的都是外地民工。現年30多歲,從甘肅來到烏海工作三年多的洗煤工人杜先生,每天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7點,每週輪班一次,從早到晚聞著濃濃的煤焦味道。
「為了掙錢,沒有辦法,」他講著一口很重的鄉音,告訴《遠見》記者,他的家鄉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因此來到烏海,雖然累,但薪水很高,月薪約8000多元人民幣,比以前好上好幾倍。
發展雖然重要,但不能以犧牲環境做為代價。烏海模式想要可長可久,不能再忽視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