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冥冥之中注定。1947年,俄林.皮爾森(Erling Persson)創辦了H&M;同年,俄林的長子,現為瑞典首富、H&M董事長史帝芬.皮爾森(Stefan Persson)也出生了。
兩人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接力賽打造出今日的H&M霸業。
原本,第一代的俄林,是瑞典韋斯特羅斯(Vasteras)一家商店推銷員。二次大戰後前往美國紐約旅行,看到當地服裝價格雖低,但銷量卻很好,例如梅西百貨。
他回國後仿效成立H&M。當時瑞典並沒這類公司,多數人買衣服,只能去百貨公司購買昂貴品牌,或去傳統西服店量身訂做。
一開始,他只賣女裝,以瑞典文「她」Hennes這個單字命名,甫一推出深受歡迎。1968年,他又買下一家打獵用品商店Mauritz Widforss,其中Mauritz代表瑞典文「他」的意思,因此順勢改名,取做Hennes & Mauritz(女與男,簡稱H&M),同時販售男女裝。
1972年,第二代史帝芬加入,再上層樓。先後就讀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隆德(Lund)大學的他,採取許多新的作為,奠定H&M服飾業的霸主地位。
衣服如易腐食物,隨時保鮮
首先,為了提升競爭力,他保留平價特色,又再加入流行設計、並提高品質,重新定義平價時尚。
「H&M對待衣服,彷佛就像容易腐敗的食物一樣,隨時保持它的新鮮、流動,」美國《BusinessWeek》形容。
1982年,他從父親手上接下執行長一職後,擴充童裝與孕婦裝,使得H&M產品線更多元。
1980年代中期,他更進一步成立專屬的設計團隊,招攬瑞典設計相關系所學生加入,也帶動日後瑞典服飾設計產業快速發展。
「史帝芬讓瑞典開始培育自己的服裝設計師,」瑞典時裝協會執行長Lotta Ahlvar接受《遠見》專訪時表示。史帝芬對於設計很有想法。「音樂、電影,只要能夠感動人,都會受到全球各地喜歡,」史帝芬曾分析,時尚也應放諸四海皆準,不應因地制宜。
大降成本,提高售價競爭力
他在成本控管上也有一套。他逐漸將製造工廠,從瑞典外移至土耳其、孟加拉、及中國大陸,以節省製造成本,降低售價。
同時,對不必要的花費,他錙銖必較。
「這是個關鍵,」史帝芬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分析,H&M的核心是品質、流行、價格三者並重,不必要的錢就不能花。「史帝芬精明幹練的外表和談吐,比較像是一位財務專家,而非時尚人士,」一位分析師觀察。
快速國際化,維持炙手可熱
H&M在史帝芬帶領下,加快國際化布局。1976年,他首次走出北歐,在英國倫敦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並親自擔任倫敦店長,同時還負責拓展其他國家巿場。接下來在德國、瑞士開設分店。其中,德國至今仍是H&M最大單一巿場,店數、營收占比,各約17%、24%,都超過瑞典。
從1990年開始,H&M快速時尚模式建立完成,更大舉擴充世界版圖。1990年代,先後進駐西歐國家。2000至2006年,接著進入北美及南歐巿場,例如美國、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
拚命三郎的他,1998年卸下執行長,交由資深同仁Rolf Eriksen接任,他則專任董事長一職,專心思考公司未來發展策略。
2009年6月,Rolf Eriksen又將執行長棒子,交給現年36歲,史帝芬的小孩,卡爾約翰.皮爾森(Karl-Johan Persson);史帝芬仍擔任董事長。卡爾約翰的任務在於多品牌策略、電子商務,期使再創佳績。
從俄林、史帝芬、到卡爾約翰,證明H&M雖是家族企業,但憑著不斷創新、良好的公司治理,一棒接一棒,讓經營蒸蒸日上,締造瑞典首富家族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