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廢棄老廠 如何轉型成 知識經濟園區?

西班牙巴塞隆納 22@都市更新計畫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1-10-31

瀏覽數 28,250+

廢棄老廠 如何轉型成 知識經濟園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西班牙巴塞隆納,這位披著飄逸衣襟的佛朗明哥女郎,早已是歐洲,甚至全球矚目的一顆新星。

即使在歐債危機之際,巴塞隆納仍自信地向世人展現最美麗動人的一面,似乎感受不到衝擊。

超過28度的豔陽下,穿著比基尼的女郎與短褲的帥哥們占滿了海灘,享受著上帝給他們最好的禮物。一般市民只要花五分鐘的車程或十分鐘腳程,即可享有長達四、五公里的乾淨海灘。雖已是10月天,仍有令北歐人羡慕不已的陽光。

西班牙主權信貸評等雖被惠譽調降,失業率亦高達14%,但在巴塞隆納最著名的蘭布拉(La Rambla)大街上逛著,看不到乞丐或游手好閒的人,反而是比過去更多的觀光客湧進這個城市。這就是巴塞隆納。

創意城市排名 全球前20強

一直以來,巴塞隆納憑著不斷產出的創新能量,在不同階段及環境下,已一次次蛻變,成為今日全球少數幾個從工業城市轉變為知識經濟城市,甚至達到提倡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的英國學者、傳通媒體(Comedia)執行長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的目標。澳洲公司2thinknow自2006年開始從事創新城市排名,每年選出100個全球創新城市。

今年剛出爐的名單中,巴塞隆納名列19名,較去年排名26進步七名,成為歐洲進步最大的城市之一。

蘭德利所指的創意城市有一個主要內涵,是指城市有文化涵養,可以吸收不同文化,同時也能培養出新文化。巴塞隆納因具備此特質,故能不斷創新。

居住在巴塞隆納的義大利裔建築大師貝納蒂塔(Benedetta Tagliabue)、也是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國家館設計師的她就形容:「巴塞隆納人有兩種性格,一種是seny(循規蹈矩),另一種是rauxa(搞怪作亂),這兩種混合體的性格,造就了巴塞隆納與眾不同的面貌。」

最簡單的例子,巴塞隆納的街道採棋盤式規劃,從空中鳥瞰,街區個個四四方方、整整齊齊地排列,讓巴塞隆納顯得井然有序。

另方面,也有部分建築物歪七扭八,如建築大師高第設計的諸多著名建築,幾乎沒有一處是直線,全是彎曲斜角,無常規可循,這樣的作品也被巴塞隆納接受。

多元文化融合 9成移民創業

融合(fusion)是巴塞隆納不斷創新的主因。

巴塞隆納不僅在硬體上有諸多的融合,在文化上也有著多元融合的色彩。這裡曾有畢卡索、達利及米羅等藝術家駐足,畫出各派別的大作,可見在這個文化融合的環境下,更能刺激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融合的特質,同樣也表現在新舊相融的市容建設中。

在巴塞隆納,你可以看到2000年前羅馬人統治時期留下來的歷史遺址,也可以看到海灘上落成不久,神似杜拜飯店大帆船形狀的頂級飯店W Hotel。

巴塞隆納著名建築師Enric Batlle Durany就認為,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城市,或造一個全新的東西,其實並不難。比較難的是新舊文化相融,與舊建物相結合,這也正是巴塞隆納的創新主調。

異質文化兼容並蓄地在這個城市發展,也說明了它有容乃大的胸襟。 因此1998年,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破例,將原本只頒給建築師的獎項,頒給了一座城市,肯定了巴塞隆納的多元包容城市策略,讓它顯得不一樣。

這樣的包容與多元文化環境,讓巴塞隆納成為創新城市,更源源不絕地吸引創意人才進駐。

一項最新的統計顯示,巴塞隆納就業人口中有高達13%是從事創意設計產業。2010年新創公司中有1700家屬於創意產業。在這些新創的創意設計公司中,有三成皆來自海外。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巴塞隆納2002年到2008年移入人口從3.5%增加到17.5%,其中年輕人口近八成。在這批富有創新、敢挑戰的新移民中,高達九成的新移民選擇創業。

22@都更計畫讓空廠房重生

除了文化包容及新移民讓巴塞隆納成為創新之都,近十年推出的22@都市更新計畫,更是全球各地城市學習的對象。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城市裡永遠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巴塞隆納副市長安東尼.威維斯(Antoni Vives I Tomas)說,因此2000年推出22@都市更新計畫。 在《遠見》採訪的同時,新加坡智慧城市官員也正參訪22@Barcelona公司,聽取簡報,以參考學習22@的成功模式。同時,22@Barcelona執行長喬斯.畢克(Josep Miquel Pique)也正前往美國聖地牙哥簡報開發經驗,供各界參考。

「22@的創新主要是它在都市、經濟及社會三方面一同創新,打造一個知識經濟生態園區,」從學者轉任22@Barcelona執行長的喬斯解釋。 在150年前,巴塞隆納被稱為加泰隆尼亞的曼徹斯特。因當時市內的紡織工業十分發達,不僅繁榮當地經濟,更讓巴塞隆納在西班牙境內有崇高的社經地位。

不過,後來位於市中心東南方,屬於工業區土地編號22a的波布雷諾(Poblenou)工業區沒落了。1960年代,因大部分紡織工廠外移到非洲等工資較低的地方去,留下一堆空廠房。

巴塞隆納政府為有效運用空廠房及工業區,決定推動22@計畫,讓這塊近200公頃的土地重生,「打造全新的知識經濟型態,成為生活、生產與學習三合一的共生園區,」畢克說。

提高容積獎勵 促進企業投資

在屬於工業區的土地上,如何更新呢?市府想到一個點子,鼓勵企業參與,提供容積率的獎勵措施最高可達1.5倍,增加持有私人土地業者,投資開發。

此獎勵對企業造成誘因,紛紛投資興建大樓,再出售或出租給其他企業做為辦公空間,或當成旅館、學校及研究單位等。

在容積獎勵的同時,企業必須捐出30%的建坪供做公共使用,其中10%用來打造綠地及公園,10%作為基礎設施使用空間,最後10%則是作為興建社會住宅使用。這創造出了4000戶的新社會住宅、14.5萬平方公尺的基礎設施空間,更有11.4萬平方公尺的公共綠地空間。

提供創業平台 鼓勵民眾創業 在「經濟創新」方面,22@則將傳統工業轉型為全新的知識經濟產業,區內最重要的機制就是創新創業平台,由22@activa主導。

一項吸引全球企業進駐的「著陸(Landing)計畫」,企圖引進國際重要企業進駐。

雖經兩年多來的金融風暴,仍具成果。目前包括國內外共4500家公司進駐,其中1500家為知識經濟型公司,占33%,約僱用了5萬6200名員工,半數皆具高知識教育水準。

22@activa同時也提供創業平台,除引進創業育成中心,也開授相關創業課程,鼓勵民眾創業。

因成效良好,今年6月已有第二處創業育成中心啟用。通常,廠商進駐期限為三年,期間只需付每平方公尺9歐元租金,即可使用辦公室。即使2008及2009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每年仍有20餘家廠商進駐育成中心,為全球市場提供知識服務型的商業服務。

新舊文物並存 激盪創新火花

三合一的創新工程中最為重要的是社會創新。社會創新以人及社區為主體,顯得更為重要。

在22@計畫中,市府當局十分重視文化保存,雖是都市更新,但要求相關工業廠房盡量予以保留,好讓新舊建築融合。

以西班牙電信法規協會(CMT)為例,一年前啟用全新大樓,就是整合舊廠房,多了一分懷舊的味道。同樣的,Pompeu Fabra大學廣場中,也有個高100公尺的大煙囪,是過往紡織工廠留下的產物。

「新舊融合,不僅在建築物上,也融入文化歷史中,」一手規劃CMT新大樓,當時的總經理尤漢.吉洛(Joan Giro)表示。 保留歷史文化的作法也表現在提供工業區住宅合法化及全新的社會住宅。

過去工業區留下的非法住宅,為了融合地方文化,當局破例就地合法,以讓當地住民認同此更新案,不會將他們全數逐出。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在此舉辦的世界文化論壇大會(2004 Forum),更創造另一場社會創新。當局開發了濱海區域,讓城市範圍又向外延伸了。

為期六個月的文化論壇,以不同的文化主題規劃成各式展場,創造出大規模的活動平台,也帶動民眾體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

同時也是主辦文化論壇的規劃委員之一、現任文化交流基金會(Interarts)董事的吉洛表示,文化論壇的確得到民眾再次認同巴塞隆納的目的,甚至對22@產生加乘效果。

巴塞隆納,美麗的不只是高第設計的公園,也不只有畢卡索的畫作。現在的巴塞隆納,呈現出更多的創新元素,新大樓,新創意公司,新藝術家,新異國文化,都已在此激發出另一波的創新能量,也讓巴塞隆納更不一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