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些懷疑乃和我們一向所持大學和產業的刻板印象有關。然而隨著今日世界上所面臨的社會和經濟的急劇改變,這方面的觀念也都隨之調整,因而影響到大學的角色和定位,這是本文所需探討的動機。
大學走向產業化 是時勢所趨
基本上,產業(industries)代表一種人類的集體活動,其目的在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某種有形或無形的產品與服務。重要的,乃在於這種活動乃透過某種市場機制獲取生存與發展所需之資源,否則它就不算是產業。
人們之所以認為大學不是產業,恐怕主要在於認為大學教育屬於國民教育的一環,念大學乃是國民應享有的一種「受教權」。大學收費不能依賴市場機制,因而很自然地認為大學不是一種產業。
然而在事實上,這種理念是否可行,有其現實上的困難。以民主國家而言,原則上,如果獲得人民支持,即可透過立法程序加以實現。問題在於,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面臨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窘境,使得大學不得不依照「受惠者付費」原則取得經費,也是一種世界潮流。
如果大學是一種產業,其生存就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此而言,在1809年以前,大學的功能主要是傳承和傳播知識;但自柏林大學開始,研究——開拓人類知識領域——也成為大學的主要功能;又到了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大學受政府和企業的委託,走出象牙塔,從事各種服務功能。這種史實在在顯示,大學必須配合時代潮流和環境需要,調整其功能與任務,而不是一成不變,走向產業化也可說是代表一種發展趨勢。
基礎學科系 不屬於產業範疇
至於,大學到底是屬於製造業或是服務業呢?回答這一問題,先要弄清楚這兩類產業的定義。
假如我們依照傳統三級產業分類的觀念,大學既非從事自然資源的開採,也不提供實體產品,因此很自然地將大學歸屬於一種服務業。
問題在於,依近年來人們對於產業所採分類,已經發生一種基本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它並非取決於一產業之「產出」之性質,而在於其經營模式;具體言之,在所謂「服務主導邏輯」(service-dominant logic,SDL)理念下,如果一產業所著眼者為配合社會上之某種最終需要(ultimate demand)予以滿足者,即屬於服務業;反之,如果只是著眼於本身所提供之產品,力求其精美者,即屬於製造業。當然,這種狹義的製造業只能存在於一種「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中。在今天的世界上,即使是製造業,最終也必須配合市場需求才能生存,因此一般有所謂「所有企業最後都是服務業」之說。
依此觀點,大學究竟是屬於製造業或是服務業,僅僅從「教育、研究與服務」這種功能出發是找不到答案的。同時,也不能就一個大學一概而論,原因在於,在大學門牆內所從事的功能或活動並不屬於同一性質:以哲學、數學與文史藝術領域而言,乃屬於上層或上游性質,它們本身有其較永恆與超然之價值,並不隨——也不應當追隨——當前社會之潮流或市場需求而改變。人們之所以認為大學不是一種產業,主要就是指這些領域的教育或研究活動而言。
其次如科學領域——包括自然、社會與生命三大範疇者——則可視為中層或中游性質,也有其本身發展之邏輯與原則,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也必須要配合人類追求現實生活之改善而努力,因而其產業性質也不十分明顯。
專業學院屬服務業 卻採取製造業模式授課
真正可稱為教育產業者,應在於大學內之下游或應用層次,也就是近數十年來,日益擴大的所謂「專業學院」領域,如工程、法律、會計、建築、臨床醫學、社會工作和管理等。屬於這一層次之教育,其任務主要在於培育社會所需之專業人才,有能力承擔各種重要社會任務並尋求問題解決方法。由於這些學院必須配合職場的發展而調整,自然屬於服務業。
目前大學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即在於,大學辦理這種教育並沒有依循「服務業」的理念。 基本上,在傳統的大學組織下,系所各有其一定的知識領域——包括一定的課程和師資——系所之間也不能有所逾越。學生一旦進入某系所,有如進入一條裝配線,四年後都變成一群相當標準化的產品;即使轉系,也不過是由這一條裝配線轉換到另一條裝配線而已。
在這種製造業的組織模式下,加上教授治校理念,使得這些系所有其結構上的僵固性,難以進行重大的調整和變動,以至於無法配合職場上產業的改變需要。
以服務業思惟辦學 職場供需失衡有解
近年來國內在職場上所發生的失業現象:一方面有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然而另一方面卻又有不在少數的業者高聲疾呼,找不到他們所需要的人才。
問題根源,就在於目前所採取這種製造業教育模式所導致的供需失衡。因此在大學內,如何真正應用服務業的經營理念和模式辦理這類性質的教育,值得我們給予深刻的思考和努力。
(作者為元智大學講座教授暨校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