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所
醫技所
生資所
微生物及免疫所
分子與細胞生物所
生技產業前景看好,許多具有潛力與商機的生技公司上市掛牌成為風潮,東生華製藥、康樂生技、生隆生技等生技股股價皆顯得相當耀眼。
政府也將生技產業列為發展重點,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研發經費4年內倍增,也欲推動台灣成為「醫療工程應用與產製中心」及「亞太地區多發性疾病臨床試驗中心」。生命科學學群學生可望搶搭生技熱列車。
生命科學學群相關研究所以生命科學所為核心,生命科學是試圖解釋生命科學現象的學科,而生物與生化科技是從此門學科衍伸的科學技術,結合物理、化學、醫藥、藥學、生物等領域。
許多生命科學學群學生心中常有以下疑問:生物科技所和生化科技所差別在哪裡?簡單來說,就是探究生命現象的觀點不同,前者是以生物的型態、功能為角度切入,後者則是以化學作為理論基礎與工具。
分子與細胞生物所則以分子與細胞的層次探索生命現象,從細胞的蛋白質、礦物質、核酸、醣類等分子在細胞內外作用與交互作用,從分子結構或序列推斷物種間的血緣關係。
微生物所則和臨床醫學習習相關,例如研究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冠狀病毒,以及達到有效預防及治療,或者以基因工程方法研發新抗生素,對抗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傳染。
生物資訊所橫跨生命科學與資訊學群,應用電腦輔助處理生物資訊,並進一步分析、應用與預測。例如建立基因資料庫,藉由生物資訊,在資料庫中地毯式搜尋,以特定條件篩選,得出模型以供測試與驗證。
大新興產業 最缺生技人才
除了傳統醫事檢驗師或生物科技技師等就業管道之外,生化科技產業的範圍廣泛,生命科學學群研究生可以把觸角延伸至醫療保健業的藥物應用、農業科技產品、生化科技於能源以及環保的應用層面上。
經建會日前指出,國內六大新興產業當中,最缺乏的是生物科技產業人才,生物科技廠商也認為生物物理與生化學家、生物科技跨領域整合人才以及國際行銷人才,供不應求。
生技產業求才若渴,生命科學學群研究生若能在研究所累積實力、掌握機會,絕對不用擔心進入職場找不到出路。
學長姐分享∕在校篇 顏兆銘
邊當兵邊準備考試 念書最快樂
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
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
(考試、碩一)
致勝祕訣∕
1.原文書徹頭徹尾看完,一字不漏
2.坊間考古題解答參考書不一定正確,不如踏實地念原文書,相信自己比較重要
去年7月我入伍,自願當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傘兵,想讓自己吃苦。第一個禮拜,我發現悶得發慌的時間太多了,如果不做點事,這一年就這樣浪費掉了。去年我考生化所落榜,生活很不如意;我想,不如再試一次。現在回頭看,邊當兵邊準備研究所,我好像真的有點誇張耶!
我把生物化學原文書章節影印縮小40%,折半剛好可以塞進「小綠皮」(陸軍準則)的封套裡隨身攜帶。只要沒有要事,我就拿出小綠皮念書,班長以為我在讀準則,但其實是念生化。我上、下午各湊半個小時,午休不睡覺,晚上睡覺前還有一些時間,平均每天擠出兩個小時念書。
排隊等打靶時 帶耳塞念書
念書之外,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無論背軍歌或操練,我要求自己先把軍中任務完成,再用剩下的時間念書。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來當兵的,不是來重考班或圖書館,做好自己的本分很重要。
準備到中後期,我很快就可以進入念書狀況。等丟手榴彈時,我在念書;跳傘前在機棚等飛機時,我在念書;排隊等打靶時,我戴著耳塞,槍聲就在耳邊「砰砰砰」!
生化所出題很細,教科書要徹頭徹尾念熟。生物化學較偏記憶和理解,一週在軍營五天我專攻生化;有機化學需要計算熟練度,放假兩天我都在家寫習題,因為需要一本計算本,我總不能在軍營裡拿樹枝在沙地上寫方程式。放假的時候,看原文書都覺得字變得很大,看正常版的原文書好舒服喔。
跟當兵比起來,念書反而很快樂。 別人當兵撐不下去時,就會想一些快樂的事情,例如等會可以投杯飲料,或跟女朋友講電話,但我想的是:等一下就可以念書了!
放榜那天,我正在執行跳傘任務,無法即時查榜,後來回軍營一開手機,收到一堆「+5」的簡訊,這是我請朋友幫我查榜的快速暗號,代表正取五。想起考試時,我的鉛筆盒別上了金色的傘徽,許多航特部的長官訓話時常講:「要對得起你左胸前的傘徽。」在這一切忙碌的日子,我對得起它,也對得起自己。(柯曉翔整理)
學長姐分享∕就業篇 林亞筑
念研究所 學會獨立解決 問題的能力
長庚大學基礎醫學所
(現更名為生物醫學所)生化組
長庚大學醫院醫檢師
大學畢業後,如果立刻進醫院當醫檢師,大部分是做例行工作,也就是說,學習前輩建立的程序與方法做檢驗。然而,若遭遇未知的事情,較沒能力探討或解決問題。
在研究所,我培養閱讀國外文獻的能力,常常聆聽研究人員或學者專家的演講,自己產生靈感。我也學習發表能力,在課堂報告過程中,老師和同學會一直發問。報告時當眾被老師或同儕批判,臉皮變得很厚,進醫院就比較不害怕了。
因為讀研究所時瞭解如何獨立操作實驗與做研究,現在工作時碰到問題,知道要運用哪些方法,自己設計實驗。例如,有小朋友得到肺炎,醫檢師提供病原體檢測結果給醫生,醫生根據此結果用藥,但並沒有效果,可能是感染的菌種基因型變異,產生抗藥性;我要把基因解碼解與定序,研究基因哪裡改變?為何產生抗藥性?
檢驗沒有絕對,有時候結果不顯著,同一個檢驗項目要用很多方法判斷與確定。因為只要誤判,可能會害病人吃下許多無用的藥。有時也要依靠跨部門合作。醫生的採檢位置、時機與運送檢體的方式都會影響檢驗的品質,跨部門溝通才能找到對病人最有幫助的方式。
醫檢師跟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又有能力幫助人。很多病人來醫院,不知道自己身體不舒服的原因,我們經由檢驗幫助他瞭解,並提供檢驗報告讓醫生用藥直接對症下藥。
進職場後 獨立很重要
遇到病毒流行期,工時就會拉得很長。
例如當時H1N1新型流感流行時,大家都很緊張,以為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來了。由於檢體大量湧入,避免延誤,我們規定所有的檢體一定要在12小時內發出檢驗報告。有時檢體晚上6點來,隔天凌晨6點照樣要發出報告,那時要輪好幾個夜班。
進入職場,獨立非常重要。職場跟學校不同,充滿現實,沒有人一定要幫你解決問題。碩士生不要抱著出社會就是賺大錢的心態,要做好辛苦工作的準備。(柯曉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