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比別人早一步入學,又要比別人快一點畢業;雖然留在台灣,但不願放棄拿國外碩士學位的夢想;儘管已經就業,卻仍舊期望有朝一日再度重拾書本。不管你是上述哪種人,現在有五種相關學制與課程可以助你一圓碩士夢。
周瑞青,是今年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的碩一新生榜首。 在此之前,她在金融圈的歷練超過30年,曾任職於花旗、荷蘭、滙豐、大眾等銀行,最高還做到花旗銀行分行事業處負責人暨花旗投顧董事長,以及花旗銀行國際私人金融業務事業負責人(美國)。
三年前創業當老闆,現在她的名片上頭,寫的是青希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
現代多數人讀研究所的考量,是看重碩士學歷在職場上有加分效果。已經事業有成的周瑞青,卻是為了不同的理由而來,「再回到校園讀書是為了圓夢,」她說。
雖然大學讀的是國際貿易,她卻對於人資管理展現高度興趣,在花旗銀行任職期間多次向主管請纓,要從業務單位調到人資部門卻未果。
周瑞青坦言,很早就有在職進修的念頭,時間卻老是不夠用,「在花旗工作的那18年,幾乎沒有在晚上9點前下班過,」休息時間都嫌少了,遑論還要撥時間去讀書。
如今她藉由在職專班課程所學的基礎學理一一反思過去的實務經驗,發現自己在管理上須改進之處。
「我性格太急,往往自以為聰明,對員工的提案會很快下結論,這樣就少了傾聽的能力,」她開始檢討自己要多包容、多傾聽,別太快扼殺員工表達想法的機會。
過去找不到適當的時機攻讀人資所碩士,周瑞青選在人生下半場完成這個夢想。
她的大兒子從美國柏克萊大學經濟系畢業後,至今也不急著拿碩士學位,「我兒子說在等工作上遇到瓶頸才考慮進修,讀碩士對現在的他沒有益處,反而專業證照加分更多,」她強調。
確實,每個人讀碩士的動機各不相同,有些人將它視為職場入門的門票、突破職務瓶頸的充電再出發、或是在人生轉折處的休養生息。
身處在高教資源豐富的台灣,有心實踐碩士夢想的人不再只有一種方法。多元入學的制度在台灣的大學已存在多年,其實受益的遠不只於周瑞青。
管道1〉甄試入學:在校成績很重要
不想等到隔年3月考筆試入學的學生,可以透過每年10、11月的甄試入學,多展現個人特色贏得主考官的青睞。(表1)
各校近年廣開推甄入學的大門,多數學校都將碩士推甄入學的比例拉高到總招生名額的40%~50%,透過甄試讓學生有機會提前2~3個月就能考取研究所,站在系所的立場,也透過書面審查、口試等甄選方式找尋專長與潛力相符的學生。
根據《遠見》2012研究所辦學調查,近三年共有21所大學碩士班推甄入學的招生名額超過四成(頁34表2),而115所受訪學校,只有4所沒有採用推甄入學,比例不到4%。
不過,推甄入學經常被大學生視為吃力不討好的事,一方面認為備審資料準備費時,二方面又覺得推甄不夠客觀,有些學校會有偏袒自家學生的心態。 事在人為,每年還是有許多的學生靠著推甄上榜。
去年推甄上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經濟與政策組的陳冠銘,在就讀台北大學時雙主修法律系和經濟系,另外還加修公共行政系的公部門與公民社會人力資源發展學程。
推甄時,他除了準備系所規定的自傳、重要學術表現、課外活動、學習計畫,也額外寫好一份論文研究計畫,加深教授對他的印象,「雖然教授還在面試時當場說我寫得不好、叮嚀我要怎麼改,但還是讓教授看到我有強烈的研究興趣,」陳冠銘說。
大二和大三期間,陳冠銘前往上海復旦大學、北京清華大學短期交流之旅的經歷也帶來加分效果。
陳冠銘同時是校外民間社團台灣青年智庫的成員,並擔任財務長。
另外,喜歡參與校內外演講和研討會、投書報紙發表勞工問題、減稅問題、舉債等相關文章,都彰顯出他對於社會時事議題的關心。
在大學四年內,陳冠銘完成雙主修加一學程,共修了240多學分,每學年都保持在第5~6名,加上課外活動的優秀表現,讓他順利推甄上兩所心儀的研究所,最後選擇就讀台大。
其實,學生會放棄推甄有很大的因素是大學在校成績不理想。由於幾乎所有研究所推甄都會看在校成績,保持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是成功推甄的第一步。
其次,光分數好看還不夠,其餘的學習表現與社團經歷,任何足以代表個人特質的活動經歷,才會大大增加推甄上榜的可能,換句話說,縱然是前幾名的兩腳書櫃,也未必能在推甄時保有優勢。
管道2〉五年一貫學碩士:至少省一年時間
另一種晉升碩士的管道是「五年一貫的學碩士直升制度」。
顧名思義,學生只要利用五年的時間,便能取得同一所大學的學士與碩士學位,比起一般學士四年、碩士要兩~三年畢業的時間,至少省下一年時間。
經由《遠見》2012研究所辦學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有54.78%、超過一半的大學設有五年一貫的制度。(表3)
其中又有16所大學,校內全部系所都開放五年一貫制度,只要是讀該校的大學生,都可以循該校規定的申請方式,在大學時期預先上修碩士課程,提前完成碩士修業規範。(表4)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教務長張信良分析,大學之所以採用五年一貫,主因是希望「搶先留住好學生」。
大同大學有八成系所設有五年一貫,教務長林永仁坦言,五年一貫是留下自己學生的招生策略之一。
此舉對於私立大學和技職學校的效益明顯,因為在五年一貫推出之前,許多師長們都會埋怨,辛苦四年培養出的優秀大學生,畢業後很容易就往其他高教體系的國立大學跑。
儘管虎尾科大校內尚未開放此制度,但教務長張信良透露,確實有系所在積極爭取,又以工程類科的系所特別期待,「因為很多國立大學的工程所一招就是100、200人,把學生都吸光了,難怪其他學校老師會著急啊,」張信良解釋。
相較之下,國立大學開設五年一貫系所的比例,似乎偏向少數。像是清華大學僅有兩成多的系所有此制度。教務長陳信文解釋,因為該校學生如果願意,多半可以自行掌握修課進度,大學三年半畢業並非難事,加上研究所可以在下學期提前入學,也能在五年內取得學碩士,藉由滿足有需求的學生,因此不必特地開設五年一貫。
虎尾科大校長林振德則是提醒,適合採用五年一貫的對象,是個人已經確認未來發展目標、決定要朝本科系繼續深造的學生,要把別人花六、七年學完的東西壓縮在五年,每學期的學習負擔勢必較其他學生來得重,所以讀起來並不輕鬆。
管道3〉跨國雙聯學位:省學費,但僧多粥少
受限於經濟因素,出國的昂貴學費和在外生活的開銷,打碎了不少學生出國讀書的心願,跨國雙聯學位的出現,已然成為這些學生逐夢的最佳路徑。
《遠見》調查指出,100學年度有42家大學訂有研究所跨國雙聯學位,分別是台大、台科大、交大居前三名,技職和私立學校表現最佳的則是南台科大和淡江大學。(表5)
以交通大學為例,簽署的雙聯學位包含比利時魯汶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巴黎高等電子學院、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約翰馬歇爾法學院、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馬里蘭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與瑞典查默斯大學等,涵蓋歐美、亞洲等數十所學校,合計本學年有13名學生在國外念書。
部分教授們也認為,簽署雙聯學位的雙方系所因為需要共同指導該名跨國雙聯學位的學生,而帶動雙方教授的研究合作,這一點是過去姊妹校辦理交換學生的制度,所沒有的另一項優點。
不過雙聯學位制度,有時卻存在「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疑慮。形成學校一窩蜂搶著辦雙聯學制,真正申請到的人數卻很有限。
有教授就直言,雙聯學位必須注重雙方學校的對等關係,說穿了,彼此的教學水準和學術地位若是相差太多,就會形成出去讀的和進來讀的學生人數不平衡的現象。
「如果對方不是全球Top的大學,我們學生自己都可以申請的到,何必靠學校去簽雙聯學位,」某國立大學的教授私下抱怨,有些學校刻意衝高雙聯學制的數量,把成果當成辦學績效大肆宣揚,忘了顧及是否對學生有實質幫助。
整體來說,雙聯學位還未成主流,各校仍是各自努力,以與國際間的優秀學校建立雙聯制度為目標。
國內的清華大學化工所目前便正與大陸清華大學化工所商談合作,隨著政府對於台生於赴大陸讀學位的制度逐步開放,眼下不少國內大學與對岸俗稱C9的中國大學聯盟簽屬雙聯學制的風氣正在成形。
《遠見》調查顯示,至少有上百名學生因雙聯學制而獲得出國機會。
像是台大有27位學生正在修讀雙聯學位、淡江有30位、元智有9位、南台科大在99學年度也送出6位學生。管道依然暢通,重點是學生表現是否能符合申請標準。
管道4〉在職專班:依當地需求開課具優勢
99學年度全台大學的碩士在職學生數達5.7萬人,占全體碩士生18.5萬人的31%,比例不算少。
緊接下來的100學年度,共有22家大學新增在職專班,課程主要以資訊電子工程類為最多,也有部分是屬於商業經營的系所,可看出職場進修的趨勢。(頁40表7)
這股回流教育和地域性有密切關係,學校若是位在大都會的地區,所開設的在職專班較有優勢。
以中部地區來說,東海大學的在職班招生狀況頗佳,報名人數很快就額滿,校長程海東透露,東海明年也計畫增加餐飲管理和法律的在職專班。
在職專班的另一特色是與市場和業界需求結合。
國內第一個開辦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的元智大學,因為所在位置中壢地區,附近電子科技產業高階人才有深造需求,因而該EMBA以經營管理組特別受到歡迎。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黃宜侯說明,該所的在職專班也依據周邊需求,如在地政府機關公務員、鄰近醫院的醫療人員皆有進修需求,因此設置公共行政組與醫務管理組。
另一方面,在職生普遍念書動力強、學習意願高,也讓學校有意擴展在職生的市場。
嶺東科技大學教務長費業勳表示,校內現有EMBA、國際企業、財務金融、資訊科技、經營管理、視覺傳達共6個碩士在職班,註冊率都有九成以上,未來還希望增加招生名額。
管道5〉產學碩士專班:學用合一,畢業即能就業
產學碩士專班和在職專班最大的差異,是前者多了企業端的投入。
開辦的宗旨是教育部為促進學用合一,協助培養有利於產業發展的高階人才,以產業需求的基礎,由企業與學校合作提出開課計畫,申請通過後辦理產業碩士專班。
參與開班合作的企業必須承諾雇用七成以上的畢業生,產碩專班的學生多了一層的就業機會,等於七成的學生可以「畢業即就業」。
南開工專(現在的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科畢業,現職為業務工程師的曾佳勝,在工作了十年之後,去年他也加入產碩專班就讀,目前是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光電綠色科技研發以及管理產學碩士專班的學生。
先後待過三家公司,曾佳勝的工作內容也從工業工程管理、到接觸國外代理商學起機台組裝,現在的業務工程師性質類似售後服務,要替客戶解決儀器設備的售後問題,挑戰更大,同時引發了他繼續進修的動機。
本身已有工作的他,會來參加產碩專班,並非為了競爭七成的工作機會。
他透露,碩專班的課有不少業界參訪,9月初整班學生還將拉到大陸去上課,儘管過去在外跑業務,接觸到的產業還是有局限性,現在課堂上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當中還有人就是他的客戶,人脈也在無形中拓展得更廣,對他是很好的收穫。
產碩專班在電機、光電、精密機械式領域特別興盛,比對今年度的開班情況依然是如此。(頁38表6)
看來只要產業人才需求持續存在的一天,產碩專班在短期內仍然會吸引產業界持續投入,學生將擁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