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染餘悲-年輕人看悲情城市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89-12-15

瀏覽數 13,800+

不染餘悲-年輕人看悲情城市
 

本文出自 1990 / 1月號雜誌 第043期遠見雜誌

天色昏暗,冷鋒過境,氣溫降到攝氏十五、六度;開放競選第二天,兩、三百人聚集聽林正杰發表政見。

稍後,林正杰請大家發表「悲情城市」的觀後感,五分之四舉手表示看過的人裡,出來說話的盡是老人家,他們情緒激動地描述記憶裡的恐怖,補述「悲」片輕描淡寫的「二二八」。

挑動心底的結

老年人的激動可以想像,但那些未親身經歷流血衝突而沈默的年輕人,心中有什麼念頭?省籍問題一直是島上居民隱埋在心底角落的結,這個結,會不會因為這部片子,挑動新生代的心?

雖然一部電影的觀後感,不能完全代替嚴謹的學術研究,甚至民意調查;但明顯地,「悲」劇並未在年輕的這一代留下震撼。

對大部分人,那段歷史的確已經過去了。「這是歷史的悲劇,這種悲劇從民初就沒斷過;在那個時代不管是什麼省籍,都是悲哀。」李永怡(三十歲)的感想,代表多數人的心聲。

「不要太高估電影的力量了。」曾在電影雜誌工作八年的鄭慧蘋認為,台灣大多數人看電影是為了娛樂,年輕人關心股票甚於政治,更何況侯孝賢在「悲」片中政治態度非常保守(「不是含蓄,是保守」),不致改變原先的政治立場。

但是,這部多年來唯一在票房上可列入「藍波」級的國產片,估計有近百萬的觀眾。進一步瞭解他們的感想、聯想,多多少少也反映出社會的一些橫剖面。

看不懂的人,似乎不在少數。打瞌睡、半途離座的人數,與年齡成反比。教科書上的空白,在高中生、二十出頭的人身上,展現了效果。

在台東長大的王培蘭(二十一歲),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感覺到本省、外省的差距問題。她看「悲」片才第一次明白,那個時代本省人、外省人分得這麼清楚,她的父親從來不說自己是外省人,而是「大陸人」。

「原諒,但不忘記」

王培蘭懷疑地問:「那個時候,真的殺了那麼多人嗎?有些朋友告訴我,還有很多事沒有演出來,是真的嗎?」

類似「二二八」的衝突,不是台灣獨有。西方有句話:「原諒,但不忘記。」(Forgive, but not forget.)希望消弭中間的仇恨(尤其是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

李登輝、俞國華對「二二八」的聲明,不提原諒,只希望大家忘記這個悲劇。不過,對年輕人而言,由於對事實毫無全面的瞭解,既說不上「忘記」,更談不上「原諒」,只在腦子裡多了一個問號。

事實上,省籍之別在新一代的世界裡,並不構成排斥的因素,仔細聽聽他們的談話,卻不難發現,出身背景不同,對這部電影的詮釋,仍存在微妙的差異。

本省籍的人,很敏感地察覺這部電影,帶著濃郁鄉土文化的芳香。

「我覺得裡面的台灣人太漂亮了,那種韌力、氣度好大。」連翠茉(二十七歲),在瑞芳礦工家庭長大,她明顯感到片子裡談的是菁英分子的命運,跟她小時候,三餐就是全部生活的背景,並不相同。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台灣人」的電影

二十六歲的朱慶齡有同感:「他(侯孝賢)把台灣人的語言、生活習慣拍得很好,這只有台灣人才能體會。」 有意無意的,過去國片台灣人(講閩南語)的形象,多是製造笑料、被揶揄的對象。侯孝賢對台灣人的感情,成功塑造出台灣人的「另一種」形象。

「這部電影,使我們這些對台灣史懵懵懂懂的人,有連接斷層的可能。」三十歲的黃漢坤,認為道部片子使歷史「光榮出土」。

但是對外省人,或聯姻的後代,情感復雜得多。

王淑珍(二十六歲)男朋友的父母,曾拿「六四天安門事件」跟「二二八」比較,身為外省人,她當時實在不舒服,但看了「悲」片,她才能理解,為什麼長一輩的台灣人會有那麼深沈的悲痛。

然而,部分外省觀眾的反應,不一定都像王淑珍那麼有「建設性」。他們直接感覺侯孝賢比較同情台灣人,沒有外省人的觀點。

「我從來沒有那麼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個outsider(局外人)。」一個外省人說。

「我不知道該怎麼看公平、不公平。我父親六十七歲了,到現在都還做惡夢大叫出聲。這筆帳又該跟誰要?」周曉春(二十八歲)的父親,仍受大陸戰亂陰影所苦。

尷尬的夾心人

一個記者感慨地說,他父親是上海人,就是來台接收的成員之一;而他母親住在台北橋頭,是流血非常多的地方。

「這片子讓我想起自己夾心人的身分,不管那一省籍的人受控訴,我都有分。」他對「悲」片裡,上海人的形象,覺得很不自在。

省籍仇恨、排斥,在新生代心裡,是慢慢褪色了;但雙方的差距、不信任,依然存在。這種例子在年輕人的身邊,依舊可以聽得到。

二十八歲的陳昌銘覺得外省人比較不講理,因為他教小朋友畫畫,發現外省孩了比較容易大聲吵架、打架。

李靜慧(二十五歲)跟外省朋友聊起台獨。他們不贊成台獨的原因,是擔心一旦獨立,「會被台灣人殺掉」。

藝術,反映時代及存在於台灣不同省籍之間的隔離。就像教育文化出版公司社長黃漢坤,看完「悲」劇的感想一樣,這種疏離需要社會每個角落更開放、更敞開胸襟面對過去,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還歷史真面目,公開史料。

不要扭曲歷史

黃漢坤拿電影的結尾比喻:「故事最後是一家人在吃飯,這代表人生不是結束,每個人都只是一個過程;歷史也一樣,我們應該讓歷史一直走下去,而不是切斷它,更不能扭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