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世界都被信評的 AAA魔咒綁架?

美債風暴3〉信評殺傷力

楊泰興
user

楊泰興

2011-09-01

瀏覽數 33,650+

全世界都被信評的 AAA魔咒綁架?
 

本文出自 2011 / 9月號雜誌 三星帝國

1941年以來頭一遭,8月5日美國主權信用遭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由最高級AAA降一級至AA+,一時間,全球輿論為之譁然。

所謂的「信用評等公司」在世界、在台灣,從來沒有這麼紅過;標準普爾台灣子公司— —中華信用的媒體發言人、資深協理陳恕說,媒體電話應接不暇,已經很久沒這麼忙過。

信評不只影響國際債劵市場價格,其實,在股票市場上也是威力無窮。今年6月香港就發生一個例子,大陸知名女首富張茵的玖龍紙業,因標準普爾出具報告指「我們無法跟管理階層溝通」,撤銷評等(意謂以後不幫玖龍出報告了),玖龍一日之間股價狂瀉17%停牌。這還僅僅只是撤銷評等,不是降低評等呢!

三大信評:穆迪、惠譽、標普

霎那間,大家都很好奇,信評公司到底是怎麼樣的金融機構?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簡單介紹,目前穆迪(Moody''''''''''''''''''''''''''''''''s)、惠譽(Fitch)和標準普爾號稱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源起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於1975年創設的信用評級公司。

證交所會根據它們對企業所作的「信用風險評估」,作為衡量上市機構穩健度的基準。儘管還有許多小型與專業的信評公司,但市場上普遍以這三大信評接受度最高。

那麼台灣有沒有信評機構?影響力多大?事實上,台灣也有信評機構,而且不只一家。英商惠譽國際在台灣設有分公司,而這次掀起狂瀾的標準普爾,1997年起與台灣證券交易所、中華徵信等合作,設立了標普子公司——中華信用評等公司。

不到30位分析師 扛全台信評

兩家機構不到30位的分析師,這極少數的金融精英便扛起了台灣全部的信用評等工作。

現今位於台北101大樓49樓的中華信用評等,是台灣最大的信用評等公司,目前擁有100多個客戶,由標準普爾持股51%,台灣證券交易所持股19%,中華徵信5%及其他小股東組合而成。一切作業準則與標普相同,標普所有關於台灣的企業、銀行、資產商品信評,全委由中華信評進行。

中華信評副總裁蕭黎明表示,現在台灣的信評機構並沒有國家主權評等的分析師,台灣只負責公司、金融機構、以及資產證券化商品的評等。

14個分析師負責100多家客戶,平均每個人要負責10幾個案子,人才來源主要是銀行的徵信部門以及機構的市場分析師,過半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證照。

至於評等的流程,基本上是接受客戶委託,之後主辦分析師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報告,再召開重要評等委員會,通常會邀請國外對此領域熟悉的分析師參與。例如要評汽車業,就一定要邀請對汽車業相當熟悉的日本標普分析師參加。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評等會議由五~七人召開,票票等值,與會分析師如有不同於主辦分析師的評級看法,都可以暢所欲言,最後做出評級的集體決策;當決定出爐後先提供給受評客戶審閱,一天後公布。

蕭黎明有信心地指出,雖然信評制度是由受評機構付費,但在制度上,信評公司設計了許多防火牆以避免發生所謂的道德風險,包括分析師在出報告後,永遠不必直接面對客戶、在評等過程當中,不得與受評機構成員私下聚餐等。

另一家在台灣的信評公司、惠譽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何登堂則表示,2003年惠譽正式登陸台灣,運作基本模式與標準普爾近似,接受一個評等案價格大約每年收3萬~5萬美元,主要客戶幾乎都是銀行、證券業者(50多家),一般企業客戶僅有兩家。

影響力?看國際買不買帳

近來外界對於信評機構有一些模糊的想像與懷疑,兩家信評業主管也一一說明。

蕭黎明指出,當國家主權評級調降之後,並非所有該國的企業評級都必須跟著調降,事實上,公司評級可以高於主權評級,像是中華電信就享有AAA的評級,不但高於台灣一個A的主權評級,而且更是全世界電信業者評級最高的。

對於所謂信評機構不夠獨立客觀、有雙重標準,甚至陰謀論指控,何登堂則加以澄清。他指出,亞洲國家例如台灣這些威權體系出身的國家,不習慣第三方意見的存在,而所謂信評制度就是第三方意見,這樣的制度早已經運作百年,如果存在質疑,早被市場淘汰。

「中國大公信評調降美國信評,市場沒有反應,而標準普爾一調降,市場震動便是明證,評級還是要看國際買不買帳,」何登堂如此表示。

中華信用資深協理陳恕則形容信評就好像影評一樣,更引用調降美國評等的主管的話:「You don''''''''''''''''''''''''''''''''t have to believe it(你也可以不相信)。」

信評是「話語權爭奪戰」

專攻國際金融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吳中書也質疑道,今年年初的時候穆迪以台灣財政赤字惡化為由,調降台灣的主權評等,就是明顯雙重標準,因為相較於台灣,世界上有太多國家應該調降而未調了。

沈中華表示,這一些信評機構收錢評等,但是在恩隆(Enron)案中評等錯誤落後,卻躲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下,什麼事情都沒有,這樣恰當嗎?「全世界都被信評機構綁架了,」沈中華感歎道。

沈中華也提出另一個切入點,「信評機構角力,其實是話語權的爭奪戰,」中國大陸肯定是要發展自己的信評機構,一旦他們規定大陸所有機構必須用自己的信評公司來評,國外機構也沒轍,「中國不就是這樣讓百度幹掉谷歌(Google)嗎?」他說。

沈中華憂心台灣如果不快點發展自己的信評機制,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徹底失去話語權。「再不發展,未來恐怕就要讓中國大來信評台灣了,到時候恐怕不是主權信評,而是省級信評了!」他開玩笑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