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兆元產業」之林的機械業,2010年產值突破6000億元,之中最火紅的,當屬近年復甦力道最強的工具機。據關稅總局統計,2010年台灣工具機產值來到39.1億美元,年增率是可怕的77%!
不過10家股票上市上櫃公司、總產值也不算大的工具機業,憑什麼如此受注目?甚至成為2010年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ECFA公開辯論會上的交鋒焦點?馬總統口中的工具機業「賴老闆」更瞬間紅遍全台灣。
因為,這一行不但是所有製造業的後盾,工具機業在台灣,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世界地位。
工具機在台發展快一甲子,從戰後日本遺留的製鐵公司慢慢發跡,負責供應各種製造業的生財設備,舉凡車床、裁切、成型、鍛壓等機具,各行各業都少不了它。
這一行最老字號的「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形容,工具機就像是產業界的「聯勤兵工廠」,當台商大軍不斷出外攻城掠地、打江山時,都得仰賴工具機業在背後支持,「從工具機的發展,就可看出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實力!」
至於台灣工具機業的世界地位,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夥習慣以「二四六」三個數字來說明:人均年產值世界第二(僅次瑞士)、外銷金額世界第四(次於德、日、義)、總產值則徘徊於世界第五或第六名。
業界專家評估,目前台灣的工具機產品約有日本貨的九成品質,但只需七到八成價格,以堪稱世界第一的「性價比」聞名於世。黃明和分析,台灣的強項是中小型跟中品級的工具機,很適合用於汽車或五金產業。
而ECFA(兩岸經濟協議)簽訂後,因為逐年降低出口到大陸的關稅,工具機更成為復甦力道最強勁的代表產業。
加上日本311震災的轉單效應,讓台灣接單量幾乎排到年底,不但業績可期,股價更是一片紅通通。如當前的電機類股股王「上銀科技」,前四月營收便一口氣暴增逾九成。
2010年締造110億元營業額歷史新高的台中精機,目前在手訂單超過30億元,今年可望再創新高。黃明和笑說,「現在接到單不稀奇,可以搶到料才厲害!」
不斷被客戶追著跑的狀況,使工具機廠商無不設法擴充產能。
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到2011年4月為止,機械業投資額已逼近400億元大關,比2010年大幅成長了逾七成。
另外,完整的產業聚落與周邊協力體系,更是台灣工具機業獨特的競爭力。
這一行有個老笑話:如果倒了一家工具機工廠,接下來就會冒出另外五家新的!因為只要拿著公版(意指不侵犯專利的市場通用設計),找附近協力廠幫忙,每個人都可以開工具機公司。
組成「M-team」打敗低迷景氣
看到自行車業「A-Team」的成功模式,2006年9月,工具機業也成立了「M-team」,帶領產業成功走過2008年景氣低潮。
M-team最早從兩家整機廠(台中精機、永進機械)開始,在體系內推行TPS(豐田式生產系統),幫業者一步步減少成本、提升效率。如示範生產線的組裝前置期(lead time),便從剛開始的23天;大幅縮短成32小時,只要原本1∕17的時間便可出貨!
加入M-team長達五年的「台灣引興」,庫存額度占營收比例,從20%快速降至3%,每天可同時生產400種不同產品,也遠比過去的150組增加一倍以上。
驚人的成效,讓M-team如今擴展為5家整機廠,並吸引43家協力廠加入,大家用「打群架」的競合思惟,培養應付少量多樣與客製化訂單的實力。
事實上,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當時經濟部長趙耀東就曾力促工具機業組成聯盟,提升產品精度與電子化程度,使工具機業從傳統機台成功跨入CNC自動化產品。「那時就是因為有合作的心,才能讓大家順利升級,而不是一起跳入紅海、互相廝殺,」黃明和回想。
而鄰近全球最大市場的地理優勢,還可能讓台灣工具機業更上層樓。大陸已是全球最大工具機生產國與採購市場,去年消費力高達194億美元,占據全球工具機市場逾1∕3。若兩岸工具機業能互相整合,未來成長空間極為驚人。
像是為了要借道進入大陸,享受ECFA的免關稅優惠,有許多外商積極評估來台投資,包括全世界最大數位控制系統及機器人製造廠日本發那科(Fanuc)、南韓斗山、法國Forest-Line,近期都紛紛來台探路。
不少專家均異口同聲地表示,只要克服高階零件的供應缺口,如控制器、精密軸承、滾珠螺桿等,台灣未來很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三大工具機強國,僅次德、日兩強。
不僅如此,工具機業還可能替台灣催生出下一個「世界第一」。代理鋼鐵業設備起家的「友嘉實業」,2010年的工具機營收倍增到215億元,不但高居當前兩岸最大工具機業,世界排名也擠進前15名,隨著大陸市場成長與公司購併擴張策略,可望在2018年挑戰世界第一。
習慣當無名英雄的工具機業,就像一路推著產業往前的黑色水牛,安靜、認份,不斷地推動台灣產業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