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語音樂 供應全球八成需求

15億華人聽台灣製作的歌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1-05-30

瀏覽數 40,600+

華語音樂 供應全球八成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1 / 6月號雜誌 看見台灣 進步100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不難聽到台灣製造的流行音樂。要說台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搖籃,真的是一點也不為過。

過去40年來,幾乎每個年代,台灣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和作品產出,引領全球華人的聽覺。

從1970年代民歌運動的王夢麟、齊豫、馬兆駿、黃大城,到1980年代羅大佑、李宗盛、潘越雲、陳淑樺、蘇芮、小虎隊,張雨生代表滾石、飛碟兩大唱片公司爭奇鬥豔,或者是1990年代,星、馬、香港、ABC湧入台灣的偶像潮流,以及台灣音樂新浪潮的伍佰、陳昇、交工樂隊、郭英男,甚至是2000年後以周杰倫、蔡依林、羅志祥、張韶涵為代表的新數位時代。

在華語流行音樂圈,台灣始終是個重要指標。

華人區域傑出歌手或創作人都知道,想要發行國語唱片,非得先在台灣成功,再前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華語圈發展。「如果沒有在台灣被肯定,將很難在華人流音樂圈立足,」滾石集團董事長段鐘沂指出。

例如,唱紅〈心痛〉〈喜歡你〉的新加坡實力派歌手陳潔儀,就是從台灣紅回家鄉,甚至一度轉往中國大陸發展;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形容為影響香港樂團風格的人物,同時也是繼許冠傑、張學友之後,第三個獲得「歌神」稱號的香港男歌手陳亦迅,最在意的也是在台灣的表現。

一位台灣唱片製作人也透露,也許兩岸開放後,許多台灣優秀音樂製作人紛紛跨海替中國歌手製作唱片,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在中國紅的歌手要進軍台灣很不容易,但在台灣當紅或紅過的歌手一到中國,幾乎都是票房保證。

為什麼台灣能夠成為華語流行音樂重鎮呢?最大的原因是,台灣擁有一群全世界最挑剔、又最難滿足的聽眾,而這個基礎是1970年代的民歌運動所打造出來的。

無庸置疑,沒有民歌運動,就沒有台灣流行音樂。笑稱自己是吸美國流行文化奶水長大的段鐘沂說,他那個年代受到美軍駐台的風氣影響,年輕人耳朵聽的、口裡唱的全是西洋歌曲。

直到1976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揭竿起義,舉辦「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李雙澤當場率先提出「唱自己的歌」的怒吼,引發當時大學生風起雲湧的創作風氣。

從一把六根弦的吉他、生活唾手可得的題材作為創作起點,民歌清新的風格瞬間風靡全台,也替台灣樂壇培養許多音樂創作人才及歌手。像是侯德建、羅大佑、葉佳修、李宗盛等,紛紛從西洋音樂,走向創作。

曾替公共電視製作六集《聽時代在唱歌》紀錄片的野火樂集總監熊儒賢估計,「全世界80%的華語音樂都是在台灣創作的。」

至今台灣聽眾還是喜歡帶有強烈個人特色的創作歌手,像王力宏、陶喆、陳綺貞、張懸、林俊傑、盧廣仲等,「如果一成不變,或轉錯方向,很快就會被遺忘,毫不留情,」一位唱片製作人說。

這群欣賞水平被拉得很高的台灣流行音樂消費人口,包容力大,購買力也強。

1980年代進入唱片業的熊儒賢觀察,台灣流行音樂擁有強大的開放性、包容性。她舉例,當年以一句「我今年『洗腳水』(19歲)」在台灣受到歡迎的葉蘊儀,唱片就賣了20萬張;香港四大天王之一郭富城在台灣的國際歌友會,飯店外等待入場的歌迷,排了三大圈。

民風自由 成華人音樂重鎮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台灣聽眾的強大購買力,曾令各國唱片業者欣羨不已。光是1997年的「《鐵達尼號》電影原聲帶」,台灣就賣了110萬張,銷售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這樣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吸引了幕前幕後的音樂人才陸續投入,像是錄音師、製作人、詞曲創作者,甚至延伸到周邊的封面包裝、造型化妝、編舞、MV導演等等。

Discovery頻道曾經製作一部紀錄片,探討只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為什麼能夠成為15億華人市場中持續且最大的音樂供應者,「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台灣開放自由的風氣,以及以生活出發的文化底蘊。」

段鐘沂觀察,台灣流行音樂是在解嚴、解禁之後,才能百花齊放地綻放出過去30年的繁華,那是當時所有華人社會都無法媲美的,「為什麼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追不上台灣?因為他們缺乏自由民主開放的土壤和空氣。」

也因為如此,即使2000年後,台灣不敵全球唱片業衰退潮流,跟著進入唱片黑暗期,市場產值僅有原來的1∕10,仍舊催生了像張惠妹、周杰倫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巨星。

張惠妹是台灣首位接受美國CNN專訪及登上《TIME》雜誌亞洲版封面的歌手,也曾接受Discovery《台灣人物誌》和BIO人物傳記專訪。

隔年,出道不到三年的周杰倫,也登上《TIME》雜誌亞洲版封面,被譽為「亞洲流行新天王」,以長達六頁的篇幅詳述他的走紅過程。2011年周杰倫因為好萊塢電影《青蜂俠》大放異彩,再獲得《TIME》雜誌「2011全球百大影響人物」網路票選第二名。

縱貫線巡演 門票進帳43億

講到台灣流行音樂對華人世界的影響力,不能不提滾石,它不只是一家唱片公司,也代表著一個時代,它的全盛和低潮,正是台灣流行音樂走過30年的寫照。

民歌運動的同一年,當兵回來的段鐘沂和弟弟段鐘潭憑著對音樂和出版的熱愛,創辦了《滾石雜誌》,介紹西洋的搖滾音樂。後來不甘心只介紹外國音樂,1980年成立滾石唱片。

擁有人文音樂理念的滾石風格,奠定於幾張唱片。第一張是吳楚楚、李麗芬和潘越雲的《三人展》,打破了以往界定歌手的規則,不一定要長得漂亮,會唱歌最重要的。

接下來就是潘越雲的《天天天藍》,銷售量比當時唱片平均三萬張,整整多了七萬張,潘越雲特殊的嗓音也讓大眾知道,什麼叫滾石風格。

第三張則是羅大佑的《之乎者也》,有位記者在報紙上預言,這張唱片只能賣2000張,但卻賣了14萬張,這張唱片在台灣樂壇,投下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

1990年開始,滾石進入黃金十年。羅大佑、李宗盛和小蟲,都是代表,其他名噪一時的歌手,像張艾嘉、齊秦、張信哲、趙傳、陳淑樺、周華健等,都有滾石血統。

只是網路時代來臨,2000年後台灣實體唱片業開始衰落。不過,音樂內容、創作與歌手,仍是台灣的最大資產。只不過以前是賣專輯唱片,現在靠經紀、演出或其他型式,持續唱遍華人圈。

例如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組成的「縱貫線」樂團,近兩年巡演了47個城市,唱了52場,門票收入超過43億台幣,創下華人演唱會紀錄。

2011年5月1日,滾石把30年演唱會從台灣移師到北京鳥巢,九萬多名大陸聽眾到場聆聽由近百位台灣歌手的演出。「和台灣場次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嘗試讓他們看到,台灣人做流行音樂的態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