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CSR趨勢觀察:用什麼指標來評估CSR的績效?

第七屆《遠見》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1-05-03

瀏覽數 48,300+

台灣CSR趨勢觀察:用什麼指標來評估CSR的績效?
 

本文出自 2011 / 5月號雜誌 黃金10年來了!

除了曝光量、捐贈數字、舉辦活動的人力及物力之外,CSR活動還可以用什麼評估指標來觀察?想更提升CSR的影響力,甚至進一步融入企業運作中,就得好好回答這個大哉問。

目前國際上關於CSR的評量指標,大多圍繞著製作報告書或SRI(社會責任投資)等層面,如GRI(永續報告綱領)、KLD社會責任指標、道瓊永續指數(DJSI)、英國的富時指數(FTSE)等。但著重的多是訊息的揭露透明度、企業CSR政策完備度、或如何投資良善公司的建議。

過去3年來,台灣「公關業經營人協會」(PRA)啟動了一項「KVI(Key Values Indicators)公關價值評估指標」研究計畫,終於有些新思維。計畫中就「直接產出」「公眾影響」「組織績效」「公關專業」等四大類別,試圖找出關於CSR事務的觀測指標。

常協助企業規劃CSR活動的頤德國際總經理嚴德芬直陳,關於CSR成效,許多人只看立即的廣宣數據,也就是「直接產出」面向。「活動一辦完,多數業主只關心隔天見報的新聞有幾筆,」關於CSR有何長期價值?能否與業務結合?根本漠不關心。

因此,KVI建議了3個新指標:募得款項、獲取認證、財務表現。尤其是財務表現,顯示業界已有相當共識,認為必須將CSR融入本業,方可長期運作。

主持KVI計畫的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學系副教授陳一香則強調,企業應該多善用「公眾影響」與「組織績效」這兩大指標,以觀察對社會議題的後續影響。

用質化指標觀測CSR效益

嚴德芬進一步強調,CSR的實施效益要提升,就必須發展更深入的質化指標與長期評估工具,如活動參與者的滿意度、合作夥伴的反應與意見,所關注社會議題的後續發展等。「過去大家喜歡看直接的結果,但以後應該更注重後果跟影響!」她如此說道。

比方說,不少企業花大錢找明星代言公益,期望獲取大量曝光,卻常適得其反。一位資深公關人妙喻,「結果常變成,隔天見報的只有林志玲的緋聞,卻沒有關於喜憨兒的報導!」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對此,輔仁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吳宜蓁提醒,「很多企業常有新聞產出多,就等於活動效果好的錯誤思考。」這樣只是把CSR狹隘地當成一種宣傳工具而已。

PRA新任理事長、「戰國策顧問」總經理吳春城建議,包括每年對CSR的投入資源多寡、往後預估回饋的財務效益,都是可試著建立的CSR長期觀測指標。

畢竟企業不是公益單位,應該用習慣的方法來做CSR。這樣一來,CSR才能從只負責花錢的公益秀,轉變成可幫企業產生價值的獨特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數位專題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全球極端氣候加劇,無人能置身事外!《遠見》發起「綠色公民大調查」,探究日常生活減塑、減碳行為,反思如何為環境永續共盡心力,展現台灣邁向淨零的決心!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