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政治衝突到全球供應鏈重組,世界正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新常態。展望2026年,台灣面對的挑戰,已不僅是單純的地緣政治風險,更是在全球權力重分配與供應鏈重塑的浪潮中,重新定義自身戰略角色的嚴峻考驗。在川普2.0時代,台灣如何在地緣夾縫與產業變局中,找到趨吉避凶的生存之道?
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5遠見高峰會」)在11月5日盛大開幕,首場論壇「川普2.0下的全球震盪危機」便聚焦在美國、中國大國博弈下的國際關係,以及台灣的挑戰及機會。
川普政府主打「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等主張,將全世界推向一個更區域化,而非全球化的世界,加上多處軍事衝突仍在進行,為全球動盪局勢再添波瀾。
身處美中角力核心的台灣,尤其無法置身事外。除了美中台的國際關係正在動態變化中,國際市場對企業界來說,同樣是機會與挑戰並存。展望2026年,台灣要如何在高度不確定的國際政經局勢中,為自己開鑿前行之道?
盛治仁:川普帶來震撼危機,讓全球難以應對

在這場匯集「長、中、青」三代政治學家的深度對話中。與談者包括在兩岸與國際關係領域深耕數十年的知名國際政治學者蘇起,以及長期在美國第一線觀察、與華府智庫有密切交流的學者翁履中。兩人從國安戰略到產業經濟,從宏觀格局到微觀應對,為台灣在川普2.0時代的變局中,提供了精闢的分析與深刻的警示。
論壇主持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盛治仁開場便指出,過去幾年,世界經歷了疫情、氣候變遷,到AI崛起的連番衝擊,但川普的影響力,可能等同於這三者的總和,讓全球都難以應對。這場論壇便從台灣、亞洲的切身角度出發,深入分析這場正在發生的全球震盪。
蘇起:台灣面臨「雪上加霜」危機,兩岸對話是唯一出路

第一位與談人、台北論壇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蘇起提出嚴峻警告。他觀察,過往10年以來,台灣局勢可說是愈來險峻,如今來到70多年來從未有過的險境。「過去的時代,已回不去了。」蘇起直言。
在2025年退休前,蘇起已擔任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達14年,並曾擔任國安會祕書長、陸委會主委等重要職位。他長期鑽研兩岸關係,寫過數本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的專書,更為兩岸官方溝通提出「九二共識」的重要用語。
蘇起描述,川普的回歸衝擊全球,有如雪一般的影響力覆蓋各國。但對台灣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這兩層台灣獨有的霜凍,影響力可能更勝於川普。
第一層「霜」,是兩岸軍力對比的懸殊化。根據蘇起長期追蹤的數據與報告,美、中在西太平洋的軍力,自2020年以降的落差也拉大,只是這些趨勢台灣民眾大多無感。
蘇起指出,無論是空軍或海軍,美軍實力已無法守住第一島鏈,甚至有些看法認為,連第二島鏈也若將成為中國囊中物。如今,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活動,很多都是演示性的,從國防工業基礎到空軍素質,都存在深層問題,如今美國「既不能打快,也不能打久」。美國缺乏保台能力,是台灣面臨的第一層霜。
第二層「霜」,則是美國「不願意保台」的政治現實。蘇起分析,川普的美國優先運動,其價值觀與當前民進黨的主流論述,如綠能、同性婚姻等議題缺乏交集。在川普的交易型外交思惟下,他總結美國的態度是「軟抗中,不保台」。
在10月底,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前一天發生的「川習會」,蘇起觀察,美中兩國已近乎平起平坐,「這個非常清楚。」雙方對談重點放在關稅、科技管制上,而台灣議題沒有被談起,主要原因是川普政府「根本沒有準備好」。
蘇起判斷,北京之所以未在會中提及台灣,除了還在觀察與試探對方意向,也是因為APEC不是一個適合的場合。但到了明年4月,川普到北京主場時,會是台灣需要密切注意的時機。
蘇起認為,美、中雙方都需要思考交易的內容與策略。台灣對川普來說,價值不高;對中國來說,價值卻很高,對美方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易籌碼」,只是在思考何時要使用這張牌。他直言,「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面對如此險峻的情勢,蘇起認為,台灣只剩下一條路可走,「否則,我們就將進入棋局的『殘局』,等著被吃掉。」他判斷,唯一解方就是「兩岸對話」,這需要台灣內部跨黨派的合作,由三黨共同推動,為台灣的生存找到一線生機。
如今,台灣來到關鍵時刻,「不能只想選舉,」蘇起表示,「必須思考如何面對境外的共同威脅。」
翁履中:產業是底氣,務實應對政治虛招

第二位與談人、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更側重產業與社會民間力量可扮演的角色,提出台灣的應對之道。他呼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榮譽董事長高希均,在峰會稍早獲贈君子社會貢獻獎時的演說,指出「和平是武器,產業是底氣,團結軟實力,台灣才能永續。」
旅美學者翁履中為比較政治、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專家,擁有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政治學博士。除了學術研究,他也時常在媒體發表政治時事專文,經營YouTube頻道「中間觀點—翁P聊時事」,與大眾分享台灣、美國政治局勢的觀點分析。
翁履中直言,現在做台美評論,其實非常困難,因為實話往往殘酷,大眾比較想聽見一些安撫性的話。確實,團結民間能量,也是面對川普政府時相當重要的軟實力。
他點出,當前全球政治的一大特徵是「政治務虛,產業務實。」
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言論益發聳動,民主政治愈來愈像一場表演。產業界的本質卻是務實的,必須面對真實的數據與挑戰。產業領袖不僅需要超越政治人物的「虛」,理解背後「實」的利益所在,還要懂得如何配合政治演出。這,就是目前產業界的挑戰。
面對美中實力逐漸拉近、中國自信心全面上升的格局,台灣要爭取和平的戰略思惟,必須建築在強大的產業實力上。翁履中直言,近期台灣最需要擔心的是「窮台喪志」。即便產業賺錢,若底層民眾無感,可能會因人窮志短,助長無所謂的心態,認為無論誰統治都一樣。
但目前因政治惡鬥,壓制台灣產業、企業家的產業能量與人才實力。然而,面對川普時代,台灣又特別需要跨出框架,使用更多創意來因應美國政策,不宜再用傳統、單軌的外交思惟,押寶美國的支援。
針對大眾關注的半導體產業議題,翁履中表示,所謂的「矽盾」可能是一個虛幻名詞,但在AI時代,半導體確實扮演重要角色。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若產業外移難以避免,台灣企業應積極談判,爭取雙重課稅協定、技術移轉等對等利益,甚至考慮與美方客戶合資成立美國公司。
翁履中分析,川普的行動模式「簡單粗暴」,有如在打德州撲克,會不斷虛張聲勢。假使他眼中的台灣只有半導體價值,就會忽視台灣的其他價值。但台灣在AI生態系中的能力不僅止於半導體生產,若能積極與美國客戶合作、協商,善用產業界的力量,或許能「由下而上」影響華府決策。
最後,翁履中總結,台灣最大的突破口,或許仍在兩岸關係的和平與溝通。「在世界地圖上找台灣,在兩岸地圖上找合作,產業地圖上找突破,台灣內部的社會、政治上找團結。」他表示,整合人才與產業的軟實力,並在兩岸之間找到和平的突破口,台灣可望在外部壓力下,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