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一個台灣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說熟悉,去過大陸的人,幾乎都喝過他創立娃哈哈品牌飲料,對於上面貼著代言人王力宏人像的瓶裝水都眼熟;說陌生,即便他來過台灣三次,低調的他,讓追逐的媒體多次報導之後,還是搞不清楚他名字最後一個字改成繁體,到底是「後」還是「后」。
他擁有多重身分,這位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掌門人,名列2010年胡潤排行榜的中國首富、2011年排名第4,也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據瞭解,「人代」也是他最重視的身分。在今年3月初參加中共人大會議時,宗慶後特別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接受《遠見》專訪,熱情地介紹中國市場的第一手獨到見解與公司經營理念。
當遠見團隊見到他本人,第一印象是臉孔輪廓明顯,個人特質濃烈得像沾濃墨汁寫的魏碑;但接過名片,上面名字「宗慶後」,字體卻淡得有如蛾眉輕掃。
原來那個字,是「後面」的「後」,名字右側簡單地寫著「全國人大代表」,下面才是簡單地一行小字:娃哈哈集團總裁。他果然十分重視人大這個榮銜。
集權領導,奔波整個中國
42歲才中年創業,宗慶後把一個只有三個人的名不見經傳的校辦工廠辦成全球第五大飲料巨頭。24年來,娃哈哈保持年均60%以上的驚人成長速度,各項指標已連續12年位居中國飲料業第1位。營業收入已經突破100億人民幣,總資產超過300億人民幣,在大陸擁有70多家分公司。
做人雖然隨和沒架子,但宗慶後卻篤信集權領導,公司大小事都要等他一槌定案,整個集團竟沒設立副總經理,堅持在第一線進行市場調查跟走動式管理,讓他一年竟有200多天都不在杭州總部,而奔波於整個中國。
這樣的領導模式雖累,卻讓他掌握了整個市場的脈動跟需求,師法毛澤東的「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讓他在1998年大膽推出「非常可樂」,在中國市場擊敗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兩巨頭,2005年更把可樂賣到美國。
眼前的宗慶後十分樸實,讓人忘記他是去年的中國首富,而會誤以為他只是農民;專訪時穿著尼龍免燙的淡藍襯衫,捲起袖子,裡面卻露出不相稱的墨綠色衛生衣,身旁的女助理外表穿著一如他的樸實,細心地提醒他,但宗慶後一點都不介意,輕鬆回應:「等拍照再穿西裝吧!」
在2010年10月所發布《2010海南清水灣胡潤百富榜》,65歲的飲料大王宗慶後以財富800億元人民幣,從2009年排名第13位一躍成為首富。但這樣的榮銜對他的生活沒發生任何改變。
唯一嗜好:抽菸與喝茶
《遠見》採訪時,他不時拿起1元的塑膠打火機點菸;或許是擔心健康,他每根香菸抽到一半就撚熄,「一包12元,2007年時漲了2元我還發了一頓牢騷,」他喝著茶徐徐地說,茶就裝在特大的娃哈哈紅色北京奧運紀念保溫杯中,「我喝茶沒什麼講究,這茶葉是飯店提供的,」他解釋。
觀察這次大陸兩會,儘管大陸的富豪參與議政已蔚為潮流,去年胡潤榜上的前十大富豪就有半數列居兩會代表,但宗慶後無疑是當中論政、提案最為積極的一位。2009年他提了一個議案跟16條建議,去年他提了兩個議案跟14條建議,成為提案前三名,今年更提出了一個議案跟17條建議,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無所不包,而這些提案顯見他今年特別重視住屋跟所得分配的問題。
打開中國人民網的兩會代表人氣指數,他更名列最矚目的兩會代表。網民們更評價他「會講實話,敢講真話。」
在採訪過程當中,「坦率」是這位企業家的最大的特點,提到娃哈哈當年跟達能(Danone)的官司,他不改愛國主義的立場說:「法國大概就是殖民的觀念,欺負人家是正常的,你不給他欺負就是不正常的,人家都是他的奴隸,」「中國人比較寬容一點,吃點虧沒關係。」而一提起台灣,馬上就不掩飾地說:「台灣一天到晚吵來吵去,我們看了都煩了。」
這就是宗慶後。以下是他分享大陸未來發展重點的精采內容。(文∕楊泰興)
發展中小城,達成目標保七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面對未來十二五規劃,中國有什麼新局?你參加過多次「兩會」,你覺得今年有何特殊之處嗎?
宗慶後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愈來愈民主,愈來愈敢講話。十二五規劃中,政府把民生問題、解決分配問題、增加老百姓收入列為主要重點。增加老百姓收入可以拉動內需,內需拉起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也會有一個比較快的發展過程。
現在中國還是有一批老百姓消費不起,中國有13億人口,富一些的可能有幾億人口,但很多老百姓還不是很富裕。另外,出口方面也沒有減少。在把內需拉起來和出口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發展還是會很快的。
另外,以前都是在搞大城市,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顯改變了,發展城鎮化就是要發展中小城鎮的意思,就是農村城鎮化,這可以增加就業,也可以增加收入。這幾年農村因為收入提升,消費也不斷提升。
10萬、20萬人口的城鎮消費力雖然不會加倍成長,但會比國家預估的再高一點。我看,十二五規劃的挑戰很容易。
在二、三線城蓋購物廣場
問:迎接十二五期間,娃哈哈集團有什麼策略上的改變?
答:現在國家處在轉型的階段,娃哈哈當然也要轉型,我們要能掌握市場脈動,不掌握市場怎麼做生意。
我們第一線農村的購物環境目前還是比較差的,所以,這一方面的建設還是會滿有潛力的。二、三線城市的人本身也沒有什麼可以休閒的地方,搞一個購物中心,他們就有一個逛逛街、吃喝玩樂的地方了。所以,這裡的商機是無限的。
這個我們叫「城市綜合體」,國外叫「shopping mall」。這一方面,娃哈哈會從人口約70萬~80萬至100萬左右的地級市開始,而40萬~50萬至50萬~60萬的縣級城市可以考慮蓋超市。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在這一方面已經有別人做了,搞起來會難點,而小城市下面有這麼廣闊的天地,做起來會比在大城市容易一點。
在經營模式上,我們也會和外資不一樣。像部分外資超市經營上會損害供應商的利益,我們不準備這麼做。和供應商的關係要搞好,不能專門欺負人家。你六個月後才付款給供應商,以占用供應商資金的方式來彌補資金缺口,然後利用這個資金去蓋超市,又巧立名目收取費用來轉嫁經營成本,這樣誰願意讓他做?
我計畫短期內要建成100家超市,招牌還是會掛娃哈哈。提供的服務會因為地域不同而不一樣。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可能國外奢侈品會比較受歡迎,但一般城市可能還是國內名牌比較受歡迎。所以地區檔次不一樣,賣的產品也會不一樣。
娃哈哈目前是不考慮上市,但零售業這一塊可能會獨立上市。
買房產,避外資壟斷零售業
問:面對十二五階段擴大內需,你未來會從製造業進入服務零售業,是否也會進入房地產業呢?
答:房地產是現在中國最大的需求,但是現在房價太高了,炒房的太多,不是很健康。真正有需求的人買不起。有錢的人也已經買得差不多了,因為怕人民幣貶值,所以買來做為保值。但是長期來講,它還是一個很好的產業。
我們搞shopping mall或是超市,最好自己蓋,買地建房比較划算。但我不是要直接投入房地產,主要還是要打破我們被外資壟斷的零售業的局面。
除了下游shopping mall、超市的投資外,我們也要往上游做更多投資,自己掌握成本。上游就是養奶牛,擁有自己的奶源供應,可以提高奶源的品質,降低來自上游的壓力。
中國現在奶牛的質量還是很難保證。從2008年開始,我們在新疆已經投資養了5000頭奶牛。新疆地多,飼料也比較好,沒有污染。但這個數目還不夠多,5000頭奶牛實在生產不了多少東西,現在還要擴大增加。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小的個體戶問題可能還是很多,但現在中國大廠對奶源都很遵守規範,設備也都很先進,甚至還比歐美的先進得多。
還有,我們也正從生物工程方面著手,把飲料從「解渴」轉向「保健」。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正在研究菌種,這方面會和國外合作,包括台灣的牛樟芝。未來勢必會推出一些的新產品。
因應節能減排,我們也和中科院的電工所合作,發展節能電機。我們現在有兩個自己的大機械廠,自己做模具。這幾年我們的效益為什麼好,是因為很多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模具是我們自己做的,設備也是自己做,所以我們的成本控制比別人的要好一點。現在我們食品工廠有150幾個,減排的目標還沒有具體的規劃,但會往這方面進行。
優勢互補,購併才能雙贏
問:娃哈哈走出去的策略呢?近五到十年來,陸續都有中國的大企業到國外去購併,你怎麼看?成功的多?還是失敗的多?
答:走出去要能「優勢互補」,創造雙贏才能成功。我看,中國大企業在國外購併成功的很少。第一個,國營企業人家不歡迎,民營企業質量又不夠好。第二個,國外大企業倒閉,我們去收購,我感覺這肯定是送錢去的。人家搞不好,你會搞得好嗎?
和海外市場合作,再把東西賣回中國國內,這樣人家會比較喜歡。像我和荷蘭企業的合作,讓他們加工奶粉,他們奶源多,賣不掉,之前不是還倒奶嗎?我這邊缺乏優質奶源,委託他們加工,這樣不是雙贏!他很高興我也很高興。這就是優勢互補嘛。
問:中國飲料的市場已經到瓶頸的階段了嗎?
答:中國食品飲料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每年還有20%的增長,而且是年年都在增長。
問:你到過台灣三次,對台灣的印象如何?
答:台灣一天到晚搞政治,一天到晚吵來吵去,怎麼發展經濟?經濟不發展,生活水準怎麼提高?尤其是一天到晚選舉,罵來罵去,我們看都覺得煩了,不知道你們自己覺得怎樣?
很多人問我要不要到台灣投資?但其實台灣飲料廠已經這麼多,競爭高,而且現在關稅也還是高的。
其實台灣每個縣和我們每個省可以談合作,如果讓台灣產品賣到大陸各省,分享大陸擴大內需的商機,我們每個省幾千萬人,每個省消化台灣一個縣的產品,誰都可以消化得來。
問:最後談談身為首富的生活,日子是怎麼過的?
答:我自己沒有什麼財富,每年都在投資。我的生活比我的員工更簡單,沒有什麼愛好,就是抽菸、喝茶而已,一天抽兩包多菸。平常就是喜歡看書,亂七八糟的書都看,毛澤東的書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看,因為那時候沒什麼書看,現在不看了。我也沒有穿什麼名牌,我們每年都有發工作服,員工也發西裝。不在總公司的時候,也都是工作到11點,養成習慣了,也不太應酬。還沒想過什麼時候退休的問題。(楊泰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