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赤棉
三月間,一枚金戒指在金邊賣四十塊柬幣;越南軍隊撤走後,一枚金戒指要賣到五十元。在局勢日益不安的高棉,黃金價格分外高昂。藏一點金子,日後也許可做為逃離金邊的買路錢;如果赤棉回來,這點金子可就是買命錢了。
外人並不瞭解高棉的情況。雖然高棉反抗軍擁有一位大明星--施哈努親王,但是真正在打游擊的赤棉軍,卻像鬼魅般難以捉摸。一九七五至七八年間,殘殺一百萬名同胞的赤棉主政者--波布,已避不露面達十年之久。
赤棉去留難定
外人甚至不知道赤棉軍有多少人;軍事專家的估測從五千人到五萬人不等,差距太大,令人難以確信。不過,即使只有五千人也已經夠瞧了。因此,當越南軍隊撤離時,許多關、心高棉未來的人士,就在苦思如何解除赤棉的威脅。
其中一個建議是,讓赤棉軍由金邊政府納為國家防衛力量;但是大家馬上就發現,高棉人完全不能接受這種安排。另一個類似的建議是,讓赤棉代表參與大選前的過渡政府,但是金邊政府也不願接受。金邊政府的總理橫山林,則打算說服施哈努親王放棄赤棉,然後請他擔任高棉中立政府的領袖;橫山林滿心以為八月間的巴黎和會,一定可以達成這個協議。
會議一開始的氣氛還不錯。布希總統頭一個說,他不喜歡「那班赤棉」;中共也表示,它將停止援助赤棉。有美國和中共的支持,橫山林的計畫似乎鐵定可以達成,誰知會議還是宣告破裂了。
各國代表盛傳,是美國國務院破壞了整個協議。國務院因為不想讓越南稱心如意,因此不顧布希的反對,拚命推銷建立包含赤棉在內的過度政府的主張,搞得施哈努親王一頭霧水,拒絕再參與談判。
九月底,在高棉靠近泰國邊境的小鎮白林,發生了流血衝突。據說有兩千名赤棉軍圍攻白林;如果得逞,他們就可以再往前攻下較大的巴坦邦,占領一、兩天,屠殺幾百人。越南軍隊剛剛撤離,就發生這種屠殺事件的話,一定會把高棉人民的膽子嚇破,因此橫山林的政府軍正盡全力阻止赤棉軍的進攻。
正當高棉兩軍對峙,前途黯淡之際,泰國總理查察帶來了一線曙光。在巴黎和會中,查察是唯一不甘心失敗的人。他始終盼望有一個和平的高棉,能和泰國通過雙方開放的邊界,愉快、互利地來往。
泰國總理的努力
他不顧東南亞國協鄰邦的不滿,親自與橫山林會談。他不但邀請橫山林到曼谷,而且差點承認了金邊政府。如果他真的承認了橫山林政府,一定會惹火中共,因為後者在巴黎和會破裂後,又恢復了透過泰國支援赤棉。
十月初,查察要造訪瑞典、挪威和法國,希望這些歐洲國家不再假裝赤棉政權還是高棉真正的政府,勇敢地轉為承認橫山林的金邊政府(目前非共國家,只有印度承認金邊政府)。
如果歐洲國家領先承認,像泰國這樣的弱小國家就可以依樣學樣。查察堅稱,只有如此,赤棉才會被孤立,然後消滅,高棉也才能獲致和平。
政府短視
九月二十一日,全世界最高層的財經官員、銀行家、記者又雲集於美國華府,參加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的年會。
在這裡,他們一如往常展開遊說。主要工業國家官員企圖讓第三世界國家相信,「布雷迪償債計畫」已經奏效;他們也想說服外匯作手,各國目前在匯率上的一致行動,並不像預期那麼糟糕,而目前各國的經濟情況也一切順遂。
說歸說,其實什麼都不會改變,做生意的人還是和以前一樣被政府矇在鼓裡,對整體經濟環境一無所知。
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因為政府壓抑市場機能,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缺乏可行的價格調節機能,廠商和外國投資人只能摸索前進,對風險和報酬的預估,似乎只能瞎猜,結果當然是投資錯誤,成長緩漫。
比較起來,富國大致都採行了市場經濟,可算是模範生了;但是他們也並沒有做得很好,因為先進國家政府也一樣使廠商無法預測未來,只是手段較為溫和。如果聚集華盛頓的政客能放棄那些陳腔濫調,也許可以討論出較高明的方法,讓人民生活得更好。
短視造成錯誤
許多工業國家在經濟上所犯的錯誤,都源於短視。每當難關來臨,政府常常搶先指責商人短視。例如,前年十月股票市場崩盤後,他們就批評金融市場反應過度,應該有長遠眼光。同樣地,美國生產力漸走下坡,政府也歸咎於短視的商人--只知為今年的獲利打算,而不做長期投資。
舉凡企業購併風潮、企業和消費者的超額借貸,以及全球性的儲蓄短缺等,各國政府都怪罪消費者和商人識見淺短。
短視的確是個問題,但經濟學家發現,各國政府在過去二十年來,也同樣很少想到長期成長的問題。他們始終認為,經濟成長是由於科技精進和勞動力增加,經濟政策的影響並不大。但他們現在對這種想法,已經不是那麼有把握了。
政府才是禍首
最近在史丹佛舉行的會議,提出一些新觀念,例如,在既有投資金額較大的地方,新投資的報酬率會比較高,這是革命性的發現,因為這點說明了,投資不足不僅降低目前投資的效果,而且也損害先前已有的投資。因此,政府抱怨商人短視並沒有錯m但把責任全推給商人,卻是錯誤的。因為政府本身才是罪魁禍首。
商人對匯率、通貨膨脹和利率的走勢有疑慮,就不會從事有危險的長期投資。在國際貿易頻繁的經濟結構中,投資的獲利能力主要看幣值的變化,廠商或許願意短期內承擔這個風險,可是投資回收的時間越長,他們越不願意冒險。
高通貨膨脹和高利率,也是造成短視的主因。在大部分的稅制裡,通貨膨脹會吃掉公司原可用做下一次投資的折舊補償,因而增加資金的實際成本。再者,高利率等於鼓勵廠商做短期投資,因為它增加債務的重擔,利率愈高,廠商愈急著償債,因而降低公司現金的流動能力。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高利率之下,總會出現超額貸款。
不穩定的幣值、通貨膨脹和高利率使人對目前感到不安,當然更損害了長期利益。自從一九七0年代早期,固定匯率制度崩解之後,幣值便大幅震盪。以致大部分經濟七強,漸漸認為五%的通貨膨脹率是可以忍受的--即使這種通貨膨脹已使得廠商不敢做長達十年的計畫,此外,對通貨膨脹的容忍,也拉高了利率,企業也就更無法預測未來了。
為了能有一個清晰的遠景,希望能維持低通貨膨脹,當然零通貨膨脹更好;較小幅的匯率變動也有幫助,不過匯率完全不變動就更好了。但在經歷將近二十年混亂的貨幣市場後,這個希望像是泡影一般。但是,十九世紀的金本位制度,曾建立了穩定的貨幣世界;在最近的固定匯率制度之下,也幾乎達成同樣的成就。
和的起步
在一九九0年代,要展開一個良性循環,應該溫和起步;政府愈努力降低通貨膨脹,就愈容易維持平穩的匯率;他們愈不依賴貶值以提高競爭力,就愈能控制通貨膨脹。
但這些意見在華府都不會有人理睬;經濟七強只要能延遲下一個景氣衰退到來的時間,就心滿意足了。結果是,他們一定會嚐到匯率、通貨膨脹或利率發展的後果。這種短視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政府們,讓人民看看你們的作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