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禾瑞亞 搭上觸控熱一飛沖天

鴨子划水十年

呂愛麗
user

呂愛麗

2011-03-14

瀏覽數 64,750+

禾瑞亞 搭上觸控熱一飛沖天
 

本文出自 2011 / 3月號雜誌 搶賺6個消費中國

禾瑞亞,在市場瀰漫著一片「觸控」熱中,這家公司的名稱不斷躍然於媒體報導,讓許多原本對觸控產業不甚瞭解的人,也不得不注意到它。

2010年10月下旬,巴克萊證券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公開表示,大力看好以生產觸控面板控制器為主的禾瑞亞,估計今年獲利年增率可達到95%,出貨量將從去年第四季的30萬顆,激增至今年的210萬顆、明年430萬顆,成長潛力不容小覷。

近一年來,禾瑞亞的股價從最低點59.5升到最高的100元。 這家只有110名員工的小公司,如何在觸控產業占有一席之地? 記者造訪禾瑞亞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辦公室,來到11樓,映入眼簾的是寫著「eGalax_eMPIA Technology Inc.」(EETI)的偌大招牌。

這麼一長串字母聯合起來,似乎想要挑戰人們的發音技巧。不過,若瞭解禾瑞亞從誕生,到發展至今日的路程,大概不難明白。 在許多人印象中,禾瑞亞是被動元件廠禾伸堂的轉投資,然而,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加觸控面板 提供客製化服務

正確來說,禾瑞亞是兩家企業的合體,分別是專攻觸控面板控制器的鑫科資訊(eGalax)和以影音控制IC為主的禾瑞亞(eMPIA)。

鑫科資訊成立於2000年,由國內一家IC設計大廠分拆而成,後來因為母公司面臨困難,鑫科的十幾名員工自掏腰包將股份買下來,資本額大約4000萬元台幣。

鑫科成立之初,就以開發系統軟體為強項。目前擔任禾瑞亞業務處處長的張志彬回憶說,鑫科原本是以專案的形式為經營模式,卻很快發現那不是長久之計,「我們必須設法找出自己的產品,在接case過程中,接觸到觸控面板,我們於是決定試試看。」沒料到,這麼一試就過了10年。

2006年,資本額達3億,以影音控制IC為主的禾瑞亞計畫申請上市櫃,為了擴大產品線,相中當時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小有知名度的鑫科。

兩者合併之後依然保持獨立運作,將兩家公司的英文名稱併在一起,中文保留為禾瑞亞。

早在合併以前,2002、2003年期間,鑫科與微軟已經展開技術交流,「他們想要將觸控納入Windows的作業系統,卻對觸控技術不太瞭解,」張志彬解釋,十年前,台灣已經出現過一波觸控熱,卻敵不過日本和美國,原因是材料掌控在別人手中、技術不成熟,以及不瞭解控制器的重要性。

控制器是觸控面板應用上不可或缺的一員,主要用以協助準確偵測使用者觸碰的位子。由於非常專注於控制器的系統軟體開發,一路走來,禾瑞亞始終能在觸控產業保有利基性。基本上,目前國內叫得出名字的面板廠都是禾瑞亞合作的對象。

曾在台灣松下服務了將近30年,退休後被延攬至禾瑞亞,於2009年接掌董事長一職的蘇明陽進一步指出,除了保有利基優勢,禾瑞亞與各家面板廠商合作,強調提供客製化的服務,為不同尺寸的面板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系統軟體,以期功能達到最佳化。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觸控戰開打,台灣技術NO.1

面板廠商將結合了控制器的觸控面板推銷給客戶後,所需的售後服務,也由禾瑞亞全面配合。

這對只有110名員工的禾瑞亞而言,無疑是一項負擔,因此,「我們always在interview(找新人),」張志彬笑呵呵說。

目前,禾瑞亞的營業額中,觸控產品已占八成。

不過,對於未來,兩人則相當謹慎保守,不願顯得太樂觀或高調。蘇明陽感慨說,禾瑞亞在觸控深耕了十年,但「如果不是iPhone、iPad,誰會料到觸控會突然變這麼夯?」

服務於日本跨國企業長達28年,蘇明陽解釋,日系廠商曾經是觸控業的佼佼者,後來因為看不到市場前景,漸漸退出。突然崛起的這波觸控熱,讓人才已經斷層的日廠,必須藉助台灣的專業,重回戰場,尤其是觸控IC的部分。

「如果不論美國蘋果電腦,台灣在多點觸控技術的掌握已經是世界NO.1!」蘇明陽不諱言。

《電子時報》(DIGITIMES)分析師楊仁杰分析,2010年台灣廠商手機用觸控模組出貨量達2.3億片,較2009年成長51%。

由於國際大廠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也將採用觸控面板,預估2013年將再成長至4.2億片。而在平板裝置用觸控面板方面,預估2013年出貨量可望成長至6638萬片。

拓墣產業研究所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經理柏德葳認為,多點觸控熱潮至少還會持續至2015年,之後就必須仰賴各家廠商能否找到更受消費者青睞的應用。

身為當局者的禾瑞亞,蘇明陽維持一貫務實的態度。

他指出,毫無疑問,配合市場需求,禾瑞亞今年將全力聚焦在消費性產品的多點觸控。可是,禾瑞亞在傳統單點觸控的應用上也著力甚深,譬如提款機、POS系統、公共資訊站(kiosk)等。「傳統的觸控應用雖然不會像目前很熱的多點觸控那樣會有爆發力的成長,但是一直都穩健成長,每年大約10%至15%成長空間,我們絕對不會放棄這個部分,」蘇明陽如此堅定表示。

除了持續耕耘十年來打下的利基市場,蘇明陽透露,未來將尋求更緊密的策略整合。至於傾向以何種方式整合,他再度禮貌地微笑說「再看看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