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社會上槍枝氾濫、盜匪橫行、治安敗壞,學者專家的結論常是--「教育出了問題」。
探討社會上功利掛帥、投機風熾,意見領袖總不忘說扭轉價值觀,「要從教育做起」。
面對如此深切的批判和期待,身處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卻滿腹無可奈何:「教育既不是萬靈丹,我們也不是神醫。」
地位搖搖欲墜
自孔子樹立了「至聖先師」的典範,教師就被抹上神話的色彩,加諸其上的形容詞如「天地君親師」、「亦師亦友」、「傳道、授業、解惑」等不一而足。然而當社會變遷的巨網灑下,這個古老行業的傳統地位搖搖欲墜,面貌也逐漸模糊不清了。
年歲較長的老師對這些改變感受尤其深刻。上過「杏壇芬芳錄」、也得過「師鐸獎」的國小老師江海洋回憶,以前老師很受尊敬,村里中有紛爭,要請老師仲裁;夫妻吵架,要找老師勸和;年輕人生活上有疑惑,也常徵詢老師的意見。現在呢?「走在街上,有些學生明明認識你,卻故意把頭轉開不打招呼。」一位年資相若的老師忍不住抱怨。
除了感慨師道式微,新生代權利意識的膨脹也帶來很大衝擊。
教英文的花蓮高中老師白陽描述,從前學生在教室裡搗蛋、不上課,老師叫他出去就出去;現在的學生卻安坐原位,對老師侃侃而談「我有受教育的權利」。一位國小三年級的女老師則痛苦的道出親身經歷:有一天上課聲音小了些,一個男學生站起來挑釁的說:「大聲點,你難道不曉得拿的是我們納稅人的錢嗎?」
非但老師個人有地位今不如昔的唱嘆,不少具體事實也說明這一行的「行情」正在滑落。
一位師大教授不諱言,前幾期畢業的學生,約有五分之一在服務期滿(四年)之前就辭職了;今年師大光是收學生退回的公費就收了上千萬元。
三年前師大教育研究所一篇碩士論文也指出,現任教師中只有四二%的人願意留在現職;而問到將來會不會鼓勵子女選擇教職,一六.三%的人答覆「不會」。
落伍的同義詞
這一段教師地位轉變的軌跡,清楚點出了他們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困境。廣義的包含了整個社會價值體系對老師的挑戰,具體的則表現在和教育行政人員、學生、家長的關係上。
「老師的同義詞就是落伍,」在國中任教邁入第三年的吳白玲領悟到,教師工作最大的困擾就是和社會脫節。有些連自己都懷疑的大道理,因為身為老師,不得不說得義正辭嚴,但學生出了校門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摧毀了對老師的信任。
任教台北市某國中的一位老師有過這樣一次親身經驗:在國文課上她勸學生定出人生目標,一個學生當面頂撞:「要什麼目標,我爸爸就是組頭,賺的錢多你好幾倍。」
最近國小校園充斥著「很好,我喜歡」、「沒有辦法」等螢光幕口頭禪,光復國小蘇美玉老師洩氣的表示,對這一代在廣告叫賣聲中長大的孩子,老師「說」不如電視「播」,「社會影響力太大了,老師的力量相對十分渺小。」
其實這些「脫節、迂腐、落伍」的形象,和老師這一群人的基本特質有關。
來自保守環境
歷年來社會學、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師範生多半來自清寒家庭中的較上層家庭,父母以軍公教人員居多,他們從小就是循規蹈矩、用功讀書的好孩子,和社會接觸少,企圖心也小。師大張春興教授觀察到:「師大學生中,很多自小就是模範生。」而他們進師範的理由包括可以領公費、工作有保障、生活安定等。
再加上師範院校風氣又比較保守、管理較嚴格(當台大、政大學生爭取校園民主的同時,師大學生一點動靜也沒有;校際社團活動中,師大人一向是「稀客」),「造就出一批合格老師,而不是好老師,」剛離開教職的李靜慧有感而發。
這樣單純的一群人,進人臥虎藏龍的中小學,「簡直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師大剛畢業的一位女生回校向教授哭訴,比她還高一個頭的國中後段班男生,說要抱老師起來親親。另一個男老師則被學生指著鼻子威脅:「走在路上不要給我碰見!」
帶就業班帶得頭大的鄧淑松老師承認,實在很難幫助那些不升學的孩子:「因為我自己只走過升學這條路。」
曾在國中輔導室任職的一位女老師反省:「口口聲聲要培養獨立思考的下一代,問題是我們自己從小就不是道樣被培養的。」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校長在朝會上用粗話罵人,學生跑來輔導室訴苦,她竟然本能的回答:「你以後當校長不要這樣就好了。」
現代社會中,學校是所有人接受正式教育的必經管道,為了順暢教與學的運作,學校組織趨向「科層化」、「標準化」,然而一項調查卻發現,教師最大的壓力竟然來自與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
吳白玲老師觀察到,在學校裡老師是下屬,校長是賞飯吃的老闆(決定發不發聘書),「每天兢兢業業的,就怕惹惱了他。」
理想創意難存活
白陽老師則語重心長的指出,教育是二十一世紀的事業,必須顧及個別差異,激發個人潛能,但不少學校仍堅持老師應該「統一管理」學生。「第一線的人向前跑,司令官還活在過去;明知照他的命令做會失敗,又不得不進攻。」他以打仗時的進退兩難,比喻教師目前的處境。
「這個教育體系不僅要塑造標準學生,更想塑造標準老師。」三十出頭的一位英文老師皺著眉舉例,前年她覺得統一教材和現實環境關聯不大,下工夫蒐集了幾篇報導台灣社會變遷的文章給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唱「披頭四」的歌,研究歌詞裡面的意義。
一個星期之後,教務主任找她去談話,說她的「補充教材」應該先報備。「當然會挫折呀!以後我再也不自找麻煩了。」
另一位教國文的老師,花盡心思設計有獎徵答、吟唱比賽、戲劇表演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只要一上他的課,班上就「鬧熱滾滾」。沒想到卻遭受其他老師嘲諷:「你是國文老師,還是童軍團長啊?」他忍不住提高嗓門:「有理想、願意創新的人,在這個體系裡的存活率是零。」
「經師」難為,日益嚴重的升學主義,更斲傷了「人師」的角色。一位明星國中老師透露,有些老師一手接下家長送來的禮(為了讓孩子進升學班),立刻轉送到校長、主任手中(為了能教升學班)。若是如願以償,就像掛上了「好老師」的紅披,賣力教學;反之就是貼上了「壞老師」的標誌,馬虎混日子,「學校拋棄了我,我也拋棄學生。」
許多老師始料未及,原以為安定、單純的工作,近幾年來卻潛藏了這麼多衝突、矛盾、迷惘、無奈,花了很多力氣做「自我調適」的工夫。
各尋調適之道
其中理想色彩濃厚的鎩羽而去。轉入傳播界的李靜慧回憶,教書一個月之後,第一次打學生,邊打自己邊哭:「真正被戕害的是我的理想。」自認無力與大環境抗爭的得過且過。例如一個國中老師上課永遠遲到十分鐘,用五分鐘畫重點,其餘時間叫學生自習。
另有一些人則積極奮鬥--為了錢。教育當局三令五申禁止老師玩股票,「搗住耳朵就以為聽不到」的卻大有人在;雖然嚴禁補習,以學校為副業、以補習班為正業的老師幾乎各校都有。一位國小老師說,在他任教過的中部某小學,老師都在賭六合彩,「求明牌「起童」的時候,校長遠去「扶桌」呢!」
如此遺害的當然不僅是老師自己,更賠葬了整個社會的希望。不少人開始反省:怎樣才能紓解教師困境、重新釐清教師角色。
從「指導」到「互動」是角色調整的第一步。過去老師和父母一樣,有絕對的權威,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師生間為「上、下」關係。如今講究民主多元,孩子成長環境多變,知識的吸收也愈來愈快,老師不是標準答案提供者,而是共同尋找答案的人,變成平等的師生關係。
已有十幾年教學經驗的鄧繡山老師舉例,他告訴學生說,如果有一天看到老師車子被撞了,在馬路上和人爭論,也不要失望,因為「老師」不等於完美,不過是在和學生一起成長。
金華國小三年級的方柏人,熱切的形容那位剛調往他校的校長:看見學生丟垃圾,總是一言不發的彎下身、撿起來放進口袋裡,即使在校外也不例外。她語氣中對這位不用校規壓人的校長充滿敬愛。
而亟待打破的刻板印象為:老師是清高的,不為物質所惑的。
「老師為什麼一定要窮?」帶國中特殊教育班的蔣素娥不以為然的說:「如果我有錢,可以買一部九人座的車,星期天帶學生出去玩,或者開一個中途之家,讓流浪兒來住。」
打破清貧印象
國小老師江海洋靦腆道出,每次和當年當兵的夥伴聚會,看到他們有的成了董事長、總經理,心情都會起伏不定。「老師是人,不是聖賢,」他殷切的希望:「要用一套制度來讓老師不動心。」
尤其重要的,所謂「尊師重道」必須重新界定,建立教師的專業形象。
教過國中和高中的江宗恩老師預測:「教師享受社會無條件尊崇的日子不會回來了!」未來教師要受人尊敬,不是因為具備老師的身分,而是擁有難以取代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高中物理老師勇毅也贊成,只求安於現狀的人不要當老師,「如果思想觀念落在學生後面,他們百分之百不會尊敬你。」
「今天教育問題的癥結不在於不知道怎麼做,在於沒有人相信應該照著教育理想去做。」輔大應用心理系主任、人本教育促進會董事王震武一針見血的說:「很多人頂著教育名義,正製造各種教育問題。」
暑假裡,在陽明山上一次教師研習會中,有位老師大聲詰問:「為什麼有心做好老師,竟是如此困難?」宜蘭三星國中林耀堂老師認為:「教育政策是戰略,老師是戰術,戰術再強,戰略失敗,還是沒有用。」
去年,國小老師洪中周在台灣時報上撰文呼籲:「不要讓孩子在我們手中變壞了!」然而,有幾位主導教育大政方針的官員真正做過這樣的反思?
誰來教育老師?
怎樣才是現代社會裡的好老師?
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是很多老師的老師張春興歸納出三個條件:
一。專門知識(knowing the subject):對所教的科目瞭解非常清楚,不斷研究;時時加入新的素材。
二、專業訓練(knowing the student):瞭解今天孩子的需要。
三、專業能力(teaching the subject to the student):把自已瞭解的知識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達。
目前我們的師資養成過程申,有沒有以這個為目標來教育準老師呢?以「培育師資最高學府」的師大而言,每個學生必須修滿包括教學原理。教育心理學等二十八個教育學分,這就是「專業能力」的所有內涵了。
愛的教育「開戒」
至於瞭解今天的孩子,學校裡沒有一門課是為此設計的,只有在大四下學期快去實習的時候,有的導師才會稍微提醒一下。「就好像燒餅要出爐了,才想起來在上面灑幾粒芝麻。」師大畢業的黃足滿記得,當年許多學長、學姐已經「開戒」打學生了。還被請回來講「愛的教育」。 那麼可不回能用在職訓練來彌補呢?依照目前規定,一位國中國文老師要教滿十年,才有進修機會。而所謂進修,也只是在專門知識上。教化學的回去學化學,教國文的回去學國文。教書進入第九年的金老師感到「自已快要被掏空了」,急需增加輔導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可惜這方面的管道非常少。」
雖然從民國四十九年起,師範學校改為師範專科學校;七十六年,九所師專又改制師範學院;今年高雄師範、彰化師範又升格為大學;但教師素質提升的速度,一直落後於社會進步的速度,以及人民觀念改變的速度。
「仰頭苦幹」
教了十幾年書的鄧淑松老師不諱言:「愈教視野愈狹隘,與社會愈隔閡。」台東仁愛國小老師張憲耀最近發現,有些學生家裡裝了個人電腦。常把不懂電腦的老師問倒。「現在當老師不能埋頭苦幹,要仰頭苦幹囉!」
為了提升教師素質,曾參與「大學法」、「教師法」等重要法案研擬的張春興教授建議:打破師範院校畢業生為「當然合格」老師的現狀,各大學都可開設教育學分;有心當老師的人畢業後必須參加資格甄試,誦過了,分發實習;一年後再甄試一次,通過後才發給教師證書。
「要把教師水準提高到和醫生、法官一樣專精,」因為後兩者關係人的生命財產,前者更影響人的一生。「社會沒辦法替孩子選好父母,但有義務幫孩子選好老師。」他寓意深遠的說。
好老師是……
現代社會裡,受教育是權利,也是義務。雖然幾乎每一個人都肯定教師的角色重要,但對於「怎樣才是符合時代需要的好老師」,卻可能各有不同的答案。
聽聽這些教書的、被教的,以及關心教育的人怎麼說。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教授):
對教育工作有敬業精神,瞭解學生、不吝於讚美學生。能隨時代需要吸收新的知識。
張若梅(兩個學齡兒童的母親)
能讓孩子在課堂上清楚瞭解,不必浪費孩子的生命,晚上再去補習班重覆一遍。
林耀堂(三星國中老師)
當一個學生被記了三個大過,所有人都說他無藥可救的時候,仍然願意聽他講話的人。
顧雅文(張老師月刊副總編輯)
好與不好要看與學生性情合不合。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一群人共同分享的屬性愈來愈少,有的孩子十分乖巧、服從;另一些孩子卻非常好辯、企圖建立獨立思考能力。所以老師本身也要很多元,有各式各樣的老師,有的很嚴格,有的很輕鬆活潑。
力柏人(國小三年級學生)
能給我快樂的,能讓我發燒發到四十度還想去上學的。
潘運欽(石牌國小老師)
和學生融為一體的,不僅交流知識,也是他們的朋友。
劉佑明(國中一年級學生)
要有張小燕的口才、胡瓜的機智、巴戈的幽默,還要有……。
史英(人本教育促進會董事長、台大教授)
能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將來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各種潛能的老師。要有一副包容的軟心腸,懷著「彼亦人子」的胸懷。認清自我價值,有專業知識的修養。先要求自己,後要求學生。
榮智文(漢聲青少年文學執行編輯)
一個把整個世界打開始孩子看的人,讓他們知道長大了要面對怎樣的世界,可以有什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