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及早發展綠能, 創造新產業生機

綠能環保的新動力與新願景

林士蕙
user

林士蕙

2010-12-21

瀏覽數 35,350+

及早發展綠能, 創造新產業生機
 

本文出自2010華人峰會專刊

地球資源即將耗竭,然而人類長期下來造成的環境汙染,已造成極端氣候頻傳、臭氧層出現破洞等不良後果。該如何發展綠能產業、做好環保?第11場專題論壇,便是討論這個迫切的話題。論壇中一致認為,台灣應及早發展綠能,不但能救地球,也能創造新產業生機。

鄭崇華於1971年創立台達電,以製造電源供應器起家,近10年全球合併營收年複合成長率達18%,已為全球第一大交換式電源供應器的領導者。

然而,鄭崇華對於綠能環保的投入,更能呈現出他個人的熱情與堅持。

從公司創立之初,就以宣揚環境及自然資源的保護、從事創新產品與節能技術為使命,1990年設立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更參與並贊助各項環保活動。

做環保是全球企業共同使命

本次論壇上,鄭崇華也不負「台灣首位企業環保長」之名,犀利指出:台灣環保與綠能政策的改善方向。

年輕的沈世宏,擁有台大化工系博士學位,最早從衛生署技師基層一路做起,曾任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對於政府如何做環保的領域,有相當豐厚的經驗。沈世宏在會上也從政府角度指出,現在台灣人使用的能源如石油,都是進口的,發展自己的綠能產業,除了環保,也有能源安全的保障,不會受制於國際油價而影響民生。

有「最佳財務長」美名的張孝威,是國內推動公司治理制度的先驅。他先後在台積電及台灣大哥大總經理任內,創下公司治理及投資人關係改善的佳績。

此次談節能,張孝威認為做好環保已是全球企業共同的使命。台灣大去年就用電子帳單,取代了三萬多張的紙帳單,效果極佳。

與談嘉賓中的林成賢,是海外華人發展綠能的市場先進者。20年前,他創立的達茂,就開發出一種較少人知道的新能源叫生物熱解油。他指出,這幾年生質燃料話題炒得兇,其實達茂的生化油,比起用玉米的生質燃料成本低廉,他非常看好這項技術。

現場另一位官員新竹縣長邱鏡淳,曾為兩屆台灣省議員,並在2008年就任立法委員時,被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選為經濟委員會中表現最傑出的立委,對於協助經濟發展有獨到見解。

本次談到綠能經濟,邱鏡淳指出籌設國際綠能智慧園區,是新竹積極進行的籌畫個案,只是技術面仍需要整合。重量級講者雲集,使得現場台上台下互動熱烈,導致時間不斷延長。以下為論壇精采內容:(文∕林士蕙) 〈主持人〉蕭代基: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將是全世界共同的危機。未來,能源危機和能源稀缺的問題會愈來愈嚴重,這使得我們對經濟發展和復甦都不敢樂觀。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氣候變遷,較悲觀的預測是,在2050年左右,全球的溫度就會比工業革命前增加2℃,比較樂觀是到2100年。

但根據過去20、30年,大概都是追隨著悲觀的預測,因此全世界都在努力做環保、節能減碳,以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希望給子孫永續美好的生活,不要在這一代就把能源耗光了。

每個國家都在做,這需要政府、企業、民眾和社會團體一起努力,今天在此請到台灣產、官、學、專家來討論這個議題。

暖化是危機,但也帶來新商機

〈與談人一〉鄭崇華:我常感覺到全球暖化雖然是個危機,也是個商機,帶給我們很多機會,一方面可以處理這些問題,也讓公司成長得到好處。

談到政府,我們期望政府能趕快做前瞻性的整體性能源政策,盡快通過能源相關法規,包括全球暖化、低碳趨勢。

前瞻性的能源政策上,包括鼓勵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補助。企業不能只靠補助,但剛開始的時候是需要補助的。 尤其台灣,不管是油、水、電都是國家機構,因此大家長期都享受便宜的價格;正是因為太便宜了,浪費得很厲害。

其實我們不具備條件,因為石油都是靠進口的,水、電價甚至只是鄰近已開發國家1∕5到1∕3。在這個條件下,再生能源能很難取代傳統能源。

因此需要更完整的配套,提高再生能源的補助,補助能讓產業成長,但到某個程度時,則需要制度配套,像是碳權交易制度。

大家一直不解,為什麼再生能源價錢貴那麼多?因為一直忘記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溫室效應,這個成本,大家沒有感受到。

台達電很幸運,是世界最大的電源轉換供應商,現在正是「從IT走向ET」的好機會,以電源做基礎,發展各式節能產品,像是太陽能系統、高效能轉換器,已應用在高雄世運館等,都是商機,同時也很用心研發,提高用電效率。

借鏡英德,推收購電力制度

〈與談人二〉沈世宏:2℃的上限,使得我們必須在2050年前減少50%碳排放。怎麼做?有兩個國家做得非常成功,就是德國和英國。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德國去年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到18%,其中40%是風能,30%是生質能、20%是水力、太陽能6.6%,這是很重要的比例。

德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政府收購電力制度(Feed-in Tariff),這個法制有其成功之道,他們認為其他國家都是失敗的,但他們沒有完整的配套,缺一就會失敗。

我個人看法是,政府要有非常強烈的政策決心,一定要讓碳有價格,利用經濟面的工具,才能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很重要的一點是,德國沒有「核准」的概念,只要再生能源,就必須申報,Feed-in Tariff的電源都是優先上網。現在對再生能源最大的阻礙,就是既有的火力發電和化學發電,像風車是再生能源,但現在的風車都是台電的,他們絕對是玩假的,因為不靠那個賺錢。 第二,一定要補貼,但重點是不能用政府一毛錢,西班牙的失敗,就是因為政府預算被砍。

然後是課徵部分能源稅,剛剛提到歐洲,占大宗的風力、生質能、水力是很便宜的,但太陽能就很貴。定價策略很重要,如何定一個合理的價錢讓不同能源的發電者都能得到合理的投資報酬率,並確保長期的價格不致波動。 第三,對一個新的安裝技術,價格一定要是逐年下降,這樣才能刺激更新的技術出現,因為市場擴大、成本就會降低。而技術成本和電費之間就會出現一個黃金交叉,希望黃金交叉讓我們有一個更便宜的再生能源。

另外像是智慧電網,經濟部在推,從智慧電表開始,都是必須要推展的事情。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像是儲能技術一定要突破。德國希望2020年達到20%再生能源、2030年達到80%,講得很清楚就是儲能技術,替代所有的化學原料。

再來,環保署現在正在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還希望有ESCO(能源技術服務公司)進駐,帶著銀行和企業一起進去,用他們的資金幫民眾換節能設備、再由省下的錢還錢。這個體系需要被建立,政府就可以一起做而不須受預算限制。這是新的事業結合經濟體,再生能源就能起來了。

新技術用電少,電子帳單減碳

〈與談人三〉張孝威:從企業的角度、比較一般性的角度,來看這個題目。電信業不是大量使用能源,也不是碳排大戶,但凡是看過《±2℃》的人,都很深切地體認到溫室效應造成的災害,未來節能減碳應該是每個企業的使命。

就電信業而言,我們開始回收廢手機與配件,降低垃圾量,也非常努力推行電子帳單,光是去年,電子帳單量已取代300多萬張用紙。

新服務上也可使用一些比較擅長的、核心的技能,幫助企業或消費者來節能減碳,像是電子書的推行、減少紙張使用,又如智慧型手機、雲端運算科技,可以用在控制用電量、交通運輸量的降低等,都是能幫助社會節能減碳。

這些都是點點滴滴的,而政府部門也是需要更多的協調,像沈署長就是充滿熱情,帶領環保署的一些措施,我們都相當欽佩,但其他部門未必。

像我們使用比較多電量的是基地台,基地台的技術愈來愈創新,最近新的基地台使用的電量,可能是原來的一半不到,但當我們要建造這種基地台時,卻必須要等非常、非常長的時間,政府才願意放行。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政府部門之間也需要互相協調。

企業除了本身做之外,也要能像鄭董事長不遺餘力地贊助節能的教育和活動,2010年鄭董事長就在我所負責的IC之音電台,開了兩個環保和教育的節目,非常感謝,也希望更多企業看齊,幫更多公民瞭解這樣的想法。

技術要整合,建綠能智慧園區

〈與談人四〉邱鏡淳:我來自新竹縣,也是有台灣矽谷之稱的科學園區,從桃園機場出發,20分鐘內就可以由高鐵到新竹。

擔任公職期間,我們政府單位不管是水庫還是水資源的維持,幾乎都已經讓新竹民眾感到很安心。

但是像前幾天,天氣這麼好,居然有颱風警報,新竹風發威,把我們的好幾個電線桿吹倒了,這就是氣候變遷、暖化的作用。

地球生病了,要怎麼補救?上任後我就下定決心,準備在中山高速公路新竹附近一塊13.42公頃的土地,成立國際綠能智慧園區,非常感謝馬英九總統等很多產官界朋友,都很認同新竹縣對國際綠能智慧的建設。但目前為止,很多國家都要搞綠能,但技術要整合,如果只是自己研發而沒有和國際接軌,就沒有整合。藉這個機會、這個論壇,就是要整合,請大家認同未來生活要走向綠能,產業能整合專利,新竹縣政府就是這個平台,讓大家互相分享,創造更多的交集。

環保生化油,從有機物提煉

〈與談人五〉林成賢:我是受到僑委會的邀請來參加這個論壇,和國外參加論壇的感受很不同,感到主辦單位很用心。

昨天中午和施董事長(施振榮)聊到《藍色革命》,他說要送我一本,本來以為他只是講講而已,沒想到他真的寄給我了。這本書裡寫的就是資源回收再利用,講到我心坎裡,只是我已經做了20年了。

綠能,正好是20多年來我所從事的領域,因此可以和大家分享,除了風能、太陽能、生質酒精、生質柴油之外的新領域。達茂開始比較早,已經開始18、20年的開發了,因此占得一些優勢。

我剛開始做的時候,很多人根本不想聽我講這些,當時石油價格不到20塊,但現在,就算是小學生,也能節能減碳琅琅上口。

我來介紹一個新的能源,也就是生物煉油,是從所有的有機物、非糧食的農漁業廢棄物來提煉。

我們在加拿大是從木屑,也用過台糖的甘蔗渣,試過78種不同的有機物,經過熱分解,在2秒內將固體的物質變成液態的燃油,和生質酒精與生質柴油用發酵的是不一樣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發酵速率比較低,200噸木屑進去可以造70噸的油和副產品炭渣。

第一代的生化油,可以發電、當燃油用,第二階段,想要發展成汽機車和飛機用油,副產品可以用做肥料,最近三年來我們在加拿大做了很多農業試驗,農作物收成成長了16%。當然所有的新技術不能只叫好不叫座,第一代的生化油的製造成本,比生質酒精的12美元還低,價格的競爭力是很強的。(洪綾襄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